戏剧艺术
-
古愿傀儡叶明生沿唐入宋,皇室疯狂,百姓也张狂,不但以民间土俗技艺呈献皇宫筵席,连胡乐夷舞也纵横于庙堂之中,傀儡之艺能被发挥至极致,于是便有了用傀儡演人物故事的傀儡戏。特别是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倚藉长江天堑和江南之富庶,沉迷酒色,尽情欢歌。傀儡戏成了都市臣民们赏心乐事的宠儿。时人惊叹傀儡妆扮[衣装鲜丽,细旦载花口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古愿傀儡:悠远神奇傀儡戏》是福建戏剧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福建省的戏剧文化,重点介绍了莆仙兴化腔傀儡戏、闽北大腔傀儡戏、闽东北四平傀儡戏、福清词明傀儡戏、闽西高腔、乱弹傀儡戏和幔帐戏等。语言通俗,兼具历史和故事的生动性,且图文互动,可读性很强。
-
中国戏剧的早期形态王胜华 著中国的戏剧研究是从戏曲欣赏开始的,这正如中国的文学研究开始于诗歌评论一样。当文学活动的参与者——作者、读者和听众——对自己的感受加以表达和交流的时候,他们便用“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一类语言,建立了一种艺术化的“学术”,同时也建立了一种以审美情趣、道德思想为皈依的学术习惯和学术传统。本书中对多种早期戏剧形态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研讨,由此对戏剧的起源提出新的看法,并延伸探讨了戏剧的本质属性。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材料,例举生动丰富,论述简明而深入。
-
宋元戏曲史王国维著本书完成于1913年1月,1913年4月至1914年3月连载于《东方杂志》,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单行本。此前近5年间,作者曾展开全面而深刻的前期研究,撰成《曲录》、《戏曲考原》、《唐宋大曲考》、《优语录》、《录鬼簿校注》、《古剧角色考》以及《录曲余谈》、《曲调源流表》等著述。最后以三个月之短期,完成此《宋元戏曲史》。郭沫若将此书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并举,称为“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认为“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梁启超称此书为“空前创作”,认为虽体例尚有可议处,“然为史界增重既无量矣”。此书又被视为“划时代的学术名著”、“研究中国古代戏剧的里程碑式菱”、“第一部科学的完整的戏曲史专著”“文学专史中的名作”、“一部前无古人的各朝代戏曲的分析研究”、“学术介公认的经典之作”、“戏曲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中国戏曲学这门学科创立的标志”、“古典文学研究中具有方法论意义的代表性著作”……阅读本书的理由:他是真正苦读的大学者,他在世纪之交暮气沉沉的中国学术界,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独辟蹊径,开一代学风。他不是硕士,不是博士,也不是博士后,他完全靠自己的努力而做出“前无古人”的成就。他秉持“发扬光大”祖国学术文化的热忱,既有哲学的高度,又兼史学家之缜密与文学家之才华于一身……他被视为“学贯中西的文化巨人”。建议以下人群阅读本书:中国文学史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中国戏曲史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之研究家或爱好者,王国维之研究家或爱好者……
-
演员创作素质训练关瀛著在本书里,讲述了有关戏剧、影视表演艺术的特性,以及对演员创作素质的要求与训练方法。它是表演艺术的基础知识、是表演教学的授课教材、也是表演教学基础训练最实用的工具书。 戏剧、影视表演教学通常分三个阶段进行:一、表演基础训练;二、创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技巧;三、完整人物形象的创造。本书只涉及戏剧、影视表演的基础阶段,以及关于创作素质的训练及其基本理论。这些内容既是戏剧、影视表演的基础,也是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我们经历了几十年来的发展与变革、丰富与探索,逐渐形成了今天这更具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其中,基础教学内容的拓展和丰富尤为突出,把演员创作素质的训练纳入,并作为伊始的"龙头"就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表演教学中它显示着活力、显现着成果。 素质是事物所具有的最基本的性质和条件。是事物带有根本性的品质,也是事物本来就应具有的特质。 演员的创作素质是指演员从事表演创作任务所必须具有的内、外部的基本条件。具备了基本条件,才能够比较好地、合格地完成表演创作任务,成为一名称职的具有可塑性、具有创造力的演员。可塑性、创造力来源于演员的创作素质,具备了创作素质才能担负起艺术形象的创作任务,否则将无法完成表演创作的使命。作为表演艺术这一专业对创作素质的要求,是重要的、特定的、严格的。 这本书里,我只是把创作素质训练教学中所讲述的基本理论与训练内容做了些许梳理和归纳。其中第一、第二部分是从表演艺术对一个演员的要求和演员创作特殊性的阐述中,说明创作素质的重要性以及演员应具备哪些基本的创作素质。第三部分则是创作素质的具体训练方法和课程内容。其中例举的百余个练习,都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它们实用而且有效。
-
中国人的戏剧(清)陈季同 著;李华川 凌敏 译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急剧转变:“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腐朽的、道德败坏的民族;中国人绝对的邪恶、残酷,在各方面都已堕落。”这成了当时欧洲人的普遍看法。当时,“未开化”或“野蛮”这个词已成为形容中国的套话。由于长年生活在欧洲,陈季同对此感受最为强烈,努力消除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成为他这些作品中的一个主题。在陈季同的著作中,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充溢其中的愤懑,每当提到欧洲人对中国的误解与偏见时,陈季同都会义愤填膺,不厌其烦地加以反驳。破除欧洲人对中国的偏见、使西方人了解真正的中国,成为他写作的最初动机和主要目的。陈季同的著作受到了法国读者的欢迎,并被译成英、德、荷等多国文字,一版再版。《中国人自画像》再版十几次,对于破除欧洲人对中国人的偏见起到很大作用。后人评价说:“在中法战后,黑旗军遗留在法国人的脑海中,一种极恐怖的印象,陈季同将军来调和此事。他的意思是在越南稻田中的凶暴海盗之外,还有茶香之间可爱的中国人。于是乎大家就满意。”陈季同这位晚清外交官在欧洲的经历,为中西文化关系史留下了重要的遗产。他是历史上第一个用西文创作获得巨大成功的中国人。他的多种法文著作将中国文化、文学直接传播给西方读者,很多内容是首次翻译、介绍到西方,因而陈季同在中学西传中担当了重要角色,而此前,这样的角色多是由西方人担当的。对于陈季同的关注,将拓展我们审视晚清乃至20世纪中西文化关系的传统目光,即在西学东渐或西化的大势中看到另一种反方向的运动——中学西传的潮流。西方与东方的差异处处都有差异。在本书中,陈季同感慨道:“这是一场全部人世的戏剧,忧郁伤感,带着它的疑惑和期望,像谜语一样神秘,人类到处在寻找答案,尽管西方很伟大,也还没有向被深思冥想所延缓的东方揭示谜底。”在本书中,陈季同旨在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古代的戏剧文化,同时他还有意识地将西方戏剧和中国戏剧加以比较,力图让西方读者理解中国的戏剧艺术。
-
中国戏剧研究叶长海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变化剧烈、发展迅速的一个世纪。19世纪中期以来的近代化进程到20世纪开始加速,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转换。学术研究是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构成部分,同样经历、体现着这种历史的变化。20世纪中国人文学科涌现出了众多的学术名家和大批的学术经典,中国的学术研究也在这一世纪从学术观念到著述形式逐步建立起现代学术思想研究的体系。研究、总结20世纪人文学科学术发展的历史,不仅是对各个学科学术研究百年成就的审视,也是对中国学术研究现代化进程的一次集体回顾,意义深远。
-
国粹易边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戏剧样式,以歌唱和舞蹈的方式叙述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本书介绍了京剧的基本知识,包括京剧的形成、行当、服饰、脸谱、流派、唱腔等,其中以介绍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角色为主。本书从京剧中人物角色的基本分类——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入手划分正文的基本篇章,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和精美珍贵的图片,以一种文化形态的方式,向国内外读者介绍有关京剧的基本知识。目的是通过该书让京剧为更多的读者所了解,使国内外读者对京剧有更好、更具文化色彩的了解和认识。该书的针对性较强,京剧的文化色彩十分突出。同时,本书还有英文版,方便中外读者了解中国独特文化。
-
指掌乾坤王景贤、白勇华《指掌乾坤:精彩绝伦木偶戏》是福建戏剧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福建省的戏剧文化,重点介绍了泉州提线术偶戏的起源、前世今生、著名艺人、掌中傀儡布袋戏、南派布袋戏和北派布袋戏等。语言通俗,兼具历史和故事的生动性,且图文互动,可读性很强。
-
艺坛蒋锡武对古戏曲的发展,人各有见,难以勉强,只要有好作品,老百姓喜欢看,又不失剧种的特色,都应该欢迎。不过,如今京剧处以尴尬的境界,青少年一辈似乎对这门国粹有点“感冒”。还好有本书还在默默耕耘,关注这一剧种的发展。本书是“艺坛”系列第四卷,主要是关于京剧演员方面的评论。全书选文精到,视角独特,使喜爱京剧的朋友们会手不释卷,受益匪浅。
-
话剧与青岛刘元鸣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它将在青岛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专业话剧、校园话剧、职工话剧、群众话剧等方方面面的活动,以寻根溯源、问路求实、探究规律、书写辉煌为主旨,撰写成既相呼应又独立成节的篇章,呈现给社会和读者。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它将被专家们称之为“青岛话剧现象”的灿烂辉煌和甘苦得失,以坦诚博大的胸怀为坐标,刻录下真实的历史年轮。凭心而论,这本青岛话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的序,本应该由青岛文化界的领导来写的,但由于时间、工作和诸多客观原因,只好由我勉为其力。之所以由我捉笔,理由只能是这本书是由青岛市艺术研究所编撰的,此时我正巧在“所长”这个岗位上。如果此时所长非我,也会另有他人来成其美事。所以,我惴惴不安地连草稿、打印稿、校订稿、修改稿一遍遍地阅读再三,生怕亵渎了缪斯神灵。读完这部书后,清代杰出的女革命家秋瑾的诗《对酒》猛然浮现出来:“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这诗中的“一腔热血勤珍重”一句深深叩响了我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