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艺术
-
校园戏剧桂迎 编著ig">教学宗旨:用戏剧本体的语言让学生了解戏剧艺术的基础知识,着重了解现当代戏剧导、表演艺术知识,将基本理论的讲述和戏剧名家、名剧观赏相结合,强调以戏剧教育为机缘启迪青年学生的创造精神、先锋精神、实验精神、对话精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参与戏剧的体验中着重了解校园戏剧理念、导演表演、舞台空间、观演关系等有关知识,将校园戏剧剧作基本素质练习的课堂实践以及各种类型校园戏剧作品欣赏和计论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普及性、常识性的戏剧表演艺术知识的启蒙,也使学生在戏剧艺术的“行动”之中体验既形象又生动的校园戏剧艺术的魅力。教学目的:身体力行体验戏剧魅力,体验以理论带实践,以实践出感受;以感爱出“行动”,以“行动”出造校园戏剧的过程。在培养戏剧观赏能力的同时开掘大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培养交流、想象、表达能力的同进发展戏剧创造能力。在参与戏剧中获得口格在体验戏剧中改变认识,创造角色也创造自我。
-
闽曲浅唱王晓珊《闽曲浅唱:璀璨斑斓小剧种》是福建戏剧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福建省的戏剧文化,重点介绍了闽北四平戏、福建南词戏、闽南打城戏、福建永安大腔戏、闽北三角戏、福建梅林戏、闽西汉剧、福建平讲戏、福建北路戏和福建潮剧等。语言通俗,兼具历史和故事的生动性,且图文互动,可读性很强。
-
戏曲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编辑部 编《戏曲研究(第69辑)》主要内容简介:元代戏曲“孝感”母题考略、临潼会故事在元明戏曲中的流传、深得“搬弄三昧”之《金西厢》——试探金圣叹戏曲导演理论、难煞《牡丹亭》——从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说起、《龙泉记》传奇作者及其佚文、袁于令《合浦珠》传奇探考、明清剧目考遗(二)、瓦当奇葩南戏化石林成行——明清时期温州瓦当戏曲现象初探等。
-
南戏遗响叶小梅《南戏遗响:轻歌曼舞梨园戏》是福建戏剧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福建省的戏剧文化,重点介绍了梨园戏、戏班、家庙民俗和戏剧界名人等内容。语言通俗,兼具历史和故事的生动性,且图文互动,可读性很强。
-
中国喜剧观念的现代生成张健著喜剧性文艺的地位,在当代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所谓 “喜剧观念”,一般具有两种基本的表现形态:其一为理论形态,其二为艺术形态。本书的审视范围主要限于前者,但对后者也进行了探究。内容共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从美学和戏剧学层面,以主观论喜剧观和客观论喜剧观两种视角作为基本框架,对中国现代喜剧观念的历史演进做出了宏观考察;第二部分对以王国维、朱光潜、林语堂、李健吾等人为代表的主观论喜剧思想进行具体的论析;第三部分主要研究以鲁迅、蔡仪、张骏祥、陈白尘等人为代表的客观论喜剧思想;第四部分就中国现代喜剧观念的总体特征进行集中的论析、概括和阐释。 本书是重大科研项目“中国文学理论现代形态的生成”之子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本书从美学和戏剧学两个层面,以主观论和客观论两种视角,按发生期和成形期两个时期对中国现代喜剧观念的历史演进做出了宏观整体性的考察;同时作者对以王国维、朱光潜、林语堂、李健吾等人为代表的主观论喜剧思想和鲁迅、蔡仪、张骏祥、陈白尘等人为代表的客观论喜剧思想进行具体分析,最终就中国现代喜剧观念的总体特征问题进行集中的分析、概括和阐释,是一本含金量颇高的专著。
-
同时代的莎士比亚张冲 主编莎士比亚不仅为文本研究和翻译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更为银幕和剧场提供了现成的脚本,通过导演和演员的努力,向世人展现出他的视觉和听觉魅力。朱静美以独到的文学和表演直觉,看到了莎士比亚戏剧独白里的镜头乾坤,为如何在舞台或银幕上表现常常让读者心醉不己的莎剧独白提供了很好的建议。本书三十余篇文章,涉及广泛,论述深入,角度多样,作者中有将毕生全部或大部分精力贡献于莎士比亚事业且成就斐然的学者,也有近些年新进的后生学人。因此,这一文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成绩和现状,也昭示着中国莎学有潜力、有可能让国际莎学界听到更多的声音。毕竟,对我们而言,莎士比亚所适之时,是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更自由更便利地流动的时代。作为中国学者,我们应该把这样的适时性表现出来。
-
中国影片大典.故事片·戏曲片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影片大典》是中国电影自1905年诞生以来,各电影制片机构所拍摄出品的全部故事片、戏曲片、舞台艺术片的总汇。全书依照出品年代分为四卷,本卷为全书的第二卷,即1931-1949.9年卷。本卷共收入了955部影片及156幅剧照,较全面、完整地反映了中国电影早、中期制作、发展的面貌及轨迹。 本卷按照《中国影片大典》的总体编撰,因所收影片均为中国早、中期的制作,每个制片机构、甚至同一制片机构所拍摄的影片的常规项目中,对于创作、制作人员的名称以及排列的顺序都各不相同。
-
中国现代新人文戏剧孔范今此之所谓“现代新人文主义”,其实就是现代人文主义,特指在中国历史,文化现代转型即现代过程中与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以及现代科技工商对生命与人性产生的异化力量抗衡的人文性文化倾向。书题于“现代”和“人文”之间着一“新”字,并非是对美国白壁德“新人文主义”主张的格外青睐,而在此书系中专事对受其影响作品的收集。
-
梅兰芳与马连良黄宗江有女同车兮,田华,陶玉玲诸星座。她们兴高采烈地说起,“文革”前大跃进岁月,她们一起参加的女导演王苹导的《江山多娇》。田华犹娇地说:“那会儿我们都是娇!”我插嘴:“谁的剧本?”她坦然说:“谁还记得?”我只有默然说了声:“就是在下。”可见敝业之卑微。印度一同行曾问我,中国电影编剧处境如何?我答:有如古东方型弃妇。孩子是从夫而生的,而夫君即电影导演,每左拥右抱,三心二意,妇则一心一意,从一而终。唯祈儿的父待奴家温存一些,我也就无怨无悔了。来自西土的同行点首合十。
-
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谭帆,陆炜 著本书为“中国各体文学理论史丛书”之一,以理论问题为经,历史分期为纬,从而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发展脉络。全书以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宏观体系的三大理论分支——曲学、叙事理论和搬演理论为中心内涵,探索中国古典戏剧的理论体系、理论特色和价值功能,进而揭示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民族性格。 本书在研究和表述上采用的方法力图淡化理论思想史上的对象个体,而在理论思想的发展中,对研究对象个体作理论层面上“类”的划分,并以理论思想的发展为中轴线,梳理理论思想的演进逻辑、思想体系和理论精神。这也可概言为“宏观把握”的研究和表达模式,它主要回答的则是该理论思想“是什么”这一中心内涵。本书广泛探讨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形态的演进轨迹,并以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宏观体系的三大理论分支——曲学、叙事理论和搬演理论为中心内涵,探索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思想体系、理论特色和价值功能,最后则以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审美理想为收束,提示古典戏剧理论的民族性格。 本书的研究和表达方式是一种新的尝试,也许不太理想,知我罪我,一任诸君。挂一漏万和不当之处,则亟盼诸同好和方家的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