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艺术
-
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导论傅谨著本书集中了作者近年来有关20世纪中国戏剧的主要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对20世纪中国戏剧的整体观照,对当代戏剧现状与命运的深入剖析,对50年代以来中国戏剧进程的开拓性研究,以及对当代戏剧部分个案的具体研究。
-
著名西洋歌剧咏叹调250首字对字译词李维渤,赵庆闰编译为了唱好歌曲,应充分理解歌词,这是不言而喻的。本书收集了250首西洋歌剧咏叹调的原文歌词(对1985年中央音乐学院教材科印发的字对字译词作了增补)并把它们译成中文。为演唱西洋歌剧咏叹调但对意、德、法语又甚精通的专业和业余歌唱者,在掌握和理解歌词内容方面提供了方便。由于汉语语法与外语语法相去甚远,了解了每个字的意思常常也不能弄懂全句词意,因此译文部分采用两行的方式进行解释:第一行是每个外语单字的意思,第二行括号内的句子才是整句歌词的内容。这样便于歌唱者在歌唱时既了解每个单字的意思,又理解了全句歌词的内容。方括号[-]是表示外语中常用而汉语中应略去的冠词、代词、连接词、加强语气词等。目录的排列方法是:第一项:作曲家姓氏的首字字母。第二项:歌剧名的首字字母(不计首字冠词)。第三项:唱段曲名的首字字母。
-
阿甲戏剧论集李春熹选编阿甲同志导演和参加编写的历史故事剧很多,其中主要的有京剧《三打祝家庄》、《金田风雷》、《凤凰二乔》、《赤壁之战》,昆剧《晴雯》、《三夫人》、《朱买臣休妻》,粤剧《李香君》等,对继承和发展传统戏曲艺术有很大贡献。他又改编和导演了《白毛女》、《火烧望海楼》和《红灯记》等,对京剧表现现代生活进行了认真的、富有成效的实验和探索,闯出了一条比较成功的路子。阿甲的戏曲理论的特点:第一,它是从戏曲的实际出发,既来自他自己和同行们以至前辈的艺术实践经验,也来自同各种不同观点的论争之中,是有的放矢,是为了解决实践中所提出的实际问题的,所以易于为广大戏曲演员所接受,感到说到了点子上。它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既着重研究戏曲的特殊性,又很注意关于戏剧艺术的一般性的研究;既重视戏曲艺术传统的继承,又很强调它的变革、发展和创新;既重视戏曲的长处优点,也不避讳它的短处缺点,因而能够比较全面地看问题,避免偏执和片面性。
-
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作品选汪义群主编本卷选译的是19世纪中叶以挪威剧作家易卜生为代表、尔后又在欧美各国广为流传的写实主义戏剧。这里所说的写实主义戏剧,实际上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戏剧。作为不同的戏剧流派,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是有区别的,这一点我们在下文中会有所提及。但是,我们更倾向于强调它们的共同之处。比如,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摹仿自然,主张客观地再现外部世界,提倡真实地反映生活与人生,反对浪漫主义戏剧浓厚的主观色彩以及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摈弃传统的神话传说题材而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掘素材等等,都是它们一致的地方。为此;我们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共同归于写实主义的范畴。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也在于避免许多繁琐而又纠缠不清的名词术语之争。
-
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作品选汪义群主编《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作品选(第2卷)》选译了《凯瑟琳伯爵小姐》、《傻瓜与死神》、《青鸟》等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著名象征主义剧作十一部。本卷选择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著名象征主义剧作十一部。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派文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它最早表现在诗歌领域,以19世纪50年代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Charles Batidelalre,1821-1867)为先驱。90年代后逐渐影响到戏剧,产生了为数众多的象征主义戏剧作品。
-
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作品选汪义群主编本卷选译了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欧美著名的表现、主义剧作十部。作为一种艺术流派,表现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的德国。一般认为1910年至1925年是德国表现主义运动的全盛时期。就戏剧而言,这一流派的先驱可以上溯到瑞典的斯特林堡和德国的韦德金德。后来,这一运动的影响波及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使表现主义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艺术流派。对于“表现主义”这一术语在什么情况下第一次使用,还存在着不同的说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表现主义首先起于绘画。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沃在巴黎的独立沙龙举办了以“表现主义”为标题的小型画展,就我们所知,这也许是“表现主义”这一术语的第一次出现。然而,作为对一种艺术流派的比较规范的界定,它是在10年以后才正式提出的。1911年8月,美术批评家威廉·沃林格尔在《狂飙》杂志上发表文章,把塞尚、凡高和马蒂斯的作品称作“表现主义”绘画。自此以后,这一术语才逐渐为人们广泛接受并运用。
-
长江戏曲路应昆,海震著长江文化研究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缘由。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资料,作为亚洲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9%,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3%,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400/0,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占全国的30%以上。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重心向内地转移以及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长江文化研究日益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1995年8月在武汉举行的长江文化暨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把多学科、多层面、全方位研究长江文化提上了议事日程。与会代表普遍认为,离开了长江文化,就没有中华文化;全面深入地研究长江文化,不仅有利于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而且对于从整体上认识长江流域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及其与东南亚、南亚、中亚乃至环太平洋地区的交流,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加速我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长江经济文化带的生成与发育,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巨大的实践价值。
-
中国戏剧经典作品赏析郭涤主编本书以时间为经,以作品为纬,以点带面,精选中国戏剧(戏曲、话剧)史中的经典作品,从戏剧文学赏析的角度,以“剧情脉络”、“剧作家小传”、“剧作赏析”为体例,分别对每部剧作的结构编排、语言风格、悬念冲突、情境设置、剧作特色等予以介绍和评析。本书分析得当,语言平实但不失理论深度。作为一本引导读者接触、领略和欣赏中国戏剧经典作品的入门读本,能帮助戏剧专业初学者、非戏剧专业的大学生和业余戏剧爱好者在阅读剧本时获得启发,从而使他们能更为全面地鉴赏戏剧作品。本书适用范围广泛,除可作为师范本、专科和普通高等院校教材外,还可为爱好中国戏剧的广大社会读者参考选用。
-
裘派唱腔琴谱集费玉平,王若皓编著《裘派唱腔琴谱集》收录了裘盛戎先生创作演出的32出剧目的主要唱腔,并配以伴奏琴谱和相应的剧情介绍与演唱提示,以适合广大裘派传人及爱好者的不同需要。是一册目前较为全面的裘派唱腔及伴奏曲集。著名剧作家翁偶虹先生曾经把二百年京剧发展史上的唱工花脸归纳为五个发展阶段,即:“四山”、“四刘”、“李裘讷董”、“金郝王马”、“三奎一裘”,一共是二十位艺术大家,并按照唱工特点分为“宏厚凝重”、“高亮玲珑”两大系统。这两大系统发展到金少山时期开始融合交织,渐次向“悦耳多姿”、“移情多彩”的方向演变。而到了裘盛戎时期,这一变化才最终得以完成,从而不仅形成了著名的裘派花脸艺术,推演到20世纪80年代,几乎在整个京剧界的唱工花脸中实现了“十净九裘”的局面。因此,裘盛戎的演唱艺术,可以说终结了20世纪以前所有的京剧花脸声腔艺术的探索,同时也开启了21世纪一脉风气之先。说裘盛戎先生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实有所征。在裘盛戎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由京剧音乐家费玉平、戏曲剧作家王若皓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裘派唱腔琴谱集》,以示怀念。该书集裘派经典剧目的唱腔与伴奏曲谱于一体,入选了裘盛戎先生的代表作:传统戏《赵氏孤儿》、《将相和》、《铡判官》、《审潘洪》等以及现代戏《杜鹃山》、《雪花飘》、《南方来信》等32出戏的102个选段,呈现出裘派演唱艺术的风采。裘盛戎先生(1915.8.25-1971.10.5)本名振芳,乳名大群,是前辈花脸名宿裘桂仙先生的第四个儿子,因在他前面的两个兄长相继早夭,故排行居次。他虚龄九岁即随父学艺。1927年又入富连成科班坐科七年,专攻铜锤,兼学架子、武花脸等。1933年出科后,在辗转南北搭班练艺的过程中,他转益多师,曾为杨小楼、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京剧大师配戏,并与众多名家同台演出。从1940年为宋德珠配演以后,长期留沪驻班。特别是1943年以后,长时间为金少山配演二路,合演了《白良关》、《真假李逵》、《双包案》等花脸“对儿戏”。1947年又与周信芳同台演出,这使他在全面学习金派艺术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领略了麒派艺术注重做表、追求人物内心刻画的神髓。自1949年始,到20世纪50年代中叶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为五大头牌的北京京剧团时期,裘盛戎先生借助排演骨子老戏及参加一系列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新剧目的创作排演,逐渐形成了自己刚中寓柔、气势磅礴、情感厚重细腻、人物性格丰满等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
无悔追梦叶长海,蔡正仁主编绍兴路九号见证了历史。我们即将要认识的就是上昆这样一批昆曲选择艺术家。他们毕业于上海市戏曲学校首届昆曲演员班,俗称昆大班,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昆剧表演人才,2004年,他们的艺术生涯迎来了五十周年。五十年前,他们被引领着走进昆曲的殿堂,五十年间,他们让古老的艺术绽放新的光华,五十年后,他们早已成为这方领地当之无愧的骄子。五十年,半个世纪,这是一种全情的投入,这是一份珍贵的守望。今天,当昆曲已然引发世界性的关注,当民族文化和古老艺术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当更多的人们混望呼吸到传统艺术的悠远芒馨,这群艺术家的努力越发昭显出了非同一般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