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艺术
-
新编京剧小戏考柴俊为编京剧,有中国国剧之称。1790年起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京,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又融信昆曲,秦腔中部分表演艺术,吸取苦干民间曲调,逐步演变,发展成一个系统,独特,富有中国特色的戏剧品种,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大珍贵财富。这本《新编京剧小戏考》收入经典剧目二百余种,著名唱段七百余段,另在演员小传中介绍重要演员四十五人。一册在手,会给京剧爱好者演唱,欣赏京剧带来极大的方便,并从中感受到无穷乐趣。二百多年来,京剧剧目好戏连台,精品迭出,传统剧《铡美案》、《霸王别姬》、《群英会》、《四郎探母》等盛传不衰,历史剧《将相和》、《文姬归汉》、《曹操与杨修》等脍灸人口,现代剧《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家喻户晓。京剧,以它巨大的艺术魅力感染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
音乐剧[花木兰]唱段精选郝维亚 作曲《花木兰》的音乐剧的旋律很美,具有很强的可听性,这对于音乐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十分符合音乐剧创作的规律。值得注意的是,这部音乐剧的旋律也十分抒情。而且因为是作曲家发自内心的情感,所以并不显得苍白和空洞。因此,这无疑是音乐剧《花木兰》音乐成的一个关键,这大概就是作曲家本人所说的,他的音乐一直是基于“情感论”的音乐审美观,一直保持浪漫主义的音乐气质。
-
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戏剧艺术陈伟著编辑推荐:东方美学对西方的影响丛书。将来世界新文化,一定是融合两种文化优点而加以新的创造的。这融合东西文化的事业,以中国人做相宜,因为中国人吸收西方文化以融合东方,比之欧洲人来采撷东方文化以融合西方,较为容易,以中国文字语言艰难的缘故。中国人天资本极聪颖,中国学者心胸思想本极宏大,若再养成积极创造的精神,不流入消极悲观,一定有伟大的将来,于世界文化上一定有绝大的贡献。这套《东方美学对西方的影响丛书》,全面探讨中国的文化艺术如何影响了西方,涉及陶瓷艺术、丝织工艺、绘画、戏剧、文学等各个审美文化领域。同时,以具体的实例和理论的点评相结合,生动地展示了中国的审美文化对西方产生的影响。在影响比较中,也更显示了中国审美文化的特点。
-
戏曲美学张庚著;蓝凡导读ig">中国戏曲不把舞台作为截取生活实景的镜框,不强调演戏的再现功能而强调它的表现功能,就如同梅兰芳在《中国京剧的表演艺术》一文中说的:“中国观众出去要看剧中的故事内容之外,更着重看表演”,“群众的爱好程度,往往决定于演员的技术”。他认为,京剧作为一种古典歌舞剧,综合的因素很多,这么综合进去的成分主要是通过演员体现出来的,“京剧舞台艺术中以演员为中心的特点,更加突出”。程砚秋也说:“我国传统表演艺术和西洋演员的最大区别之一是,在舞台的整体中,我们把表演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虽然也有表演中心理论,而且是主要学派,但终不能像中国学派这样把表演看作是唯一的。欧洲戏剧的发展规律是:时代的美学观点支配着剧本写作形式,剧本写作形式又在主要地支配着表演形式,戏曲却是:时代的美学观点支配着表演形式,表演形式又在主要地支配着剧本的写作形式。”(《程砚秋文集》)张庚先生从新文艺工作者的角度切入对中国戏曲的研究,主张研究戏曲理论必须先研究戏曲史。他与郭汉城共同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1981),通过古代戏曲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探索戏曲发展规律。因此他对戏曲的研究,是把戏曲作为综合艺术的整体,追本溯源,探流述变而深具“史”的深度。他又通过中外各种不同艺术的比较,来科学地把握和总结戏曲艺术的规律,特别是针对各个时期戏曲创作和戏曲改革运动,有的放矢,切中时弊,因而他对戏曲美学的研究,又深具“论”的现实意义,独具功力。
-
宋元戏曲史疏证王国维撰;马美信疏证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成书于1912年,是我国第一部戏曲史论著,此书以宋元戏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地论述了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形成,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及文学成就等一系列戏曲史研究中带根本性的问题。马美信先生在复旦中文系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中国古代戏曲,指定教材就是《宋元戏曲史》。本书是作者整理后的备课笔记,着重于对原文的解释、相关历史资料的补充、自己对书中某些错误的辨正及看法。《宋元戏曲史》是戏曲史研究领域的一部开山之作,郭沫若在《鲁迅与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一文中说;“王先生的《宋元戏曲史》和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毫无疑问,是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页160)在封建社会中,戏曲一向被排斥在正统文学之外而遭受歧视,亦为“正史”所不录,从而形成我国戏曲自来无史的状况。尽管随着我国戏曲的成熟和发展,元明清三代产生了许多曲论家,他们或探讨戏曲的源流和发展、戏曲的形式和体制,或研究戏曲的音韵和演唱、戏曲作家的生平和轶事,有的致力于戏曲作品的评点,有的专门从事戏曲剧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但大多“未有能观其会通”,尚不足以建立起一门带有规范性的学科。《宋元戏曲史》首次对我国戏曲的发情做出科学、系统的论述,解决了戏曲研究中一些悬而未决的关键问题,从而为戏曲史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研究戏曲史,首先要明确研究的对象,也就是要对戏剧和戏曲做出科学的界定。现在通常所说的戏剧,其概念来自西方,指“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辞海》)。然而“戏剧”一词自古有之,最早见于杜牧《西江怀古》诗:“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箠更荒唐。”此外“戏剧”是游戏的意思。宋元两代多以“优戏”或“伎剧”指戏剧,而不用“戏剧”一词。直到明代,才使用“戏剧”一词作为戏剧的通称。今天所说的“戏曲”,专指中国的传统戏剧。“戏曲”一词,初见于刘埙《水云村稿》中《词人吴用章传》:“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此外“戏曲”指流行于永嘉地区的歌曲。此后,《青楼集》将戏曲和小令并列,《辍耕录》将戏曲和唱诨、词说等说唱曲艺并论,都是指演唱之曲。宋元人所说戏曲,皆指戏中之曲,并无后来所说的“戏曲”概念。明人谈论戏曲,已有后世“戏剧”的含义,但时常与戏中之曲相混淆,如凌濛初编选《南音三籁》,分为“散曲”和“戏曲”两大部分,在卷首《谭曲杂札》中说:“戏曲搭架,亦是要事,不妥则全传可憎矣。”明清曲论家缺乏明确的“戏剧”、“戏曲”概念,也就不可能深刻认识中国戏曲的艺术本质。惟独王骥德在《曲律》中,对于戏剧的含义做了很有见地的论述:“古之优人,第以谐谑滑稽供人主喜笑,未有并曲与白而歌舞登场,如今之戏子者。又皆优人自造科套,非如今日习现成本子,俟主人拣择而日日此伎俩也。即金章宗时董解元所为《西厢记》,亦第是一人倚弦索以唱,而间以说白。至元而始有剧戏,如今之所搬演者。”王骥德以“剧戏”指称“戏剧”,认为戏剧是综合的歌舞、曲白而成。宋以前的滑稽戏只有说白而无歌舞,算不得戏剧。戏剧还要有脚色扮演,诸宫调虽有歌唱和说白,但只是一人演唱,缺乏表演的成分,也不是戏剧。王骥德还强调戏剧要有现成的本子,而不能如古代优人那样“自造科套”,即兴创作发挥。根据以上三条标准,王骥德认为戏剧始于元代的杂剧。王骥德关于戏剧的论述,虽然还不很明确,但已接触到中国戏曲的实质,对于王国维的戏剧观有重要的影响。王国维在认真梳理前人关于戏剧和戏曲论述的基础上,在《戏曲考原》中明确指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在《宋元戏曲史》中,王国维从多方面考察了中国戏曲的艺术本质和特点,首次提出了“真戏剧”和“真戏曲”的概念……(节选)
-
戏剧表演艺术梁伯龙,李月编著《戏剧表演艺术》在总结目前国内艺术院校表演专业教学经验,研究我国戏剧表演创作实践,吸收国外表演教学可资借鉴的观念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表演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表演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戏剧表演艺术》编排了大量的练习,使表演教学在思想、生活、技巧三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注重生活观察、创作素质与创作方法的联系,方便学生系统、科学地学习,同时也方便老师的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意义。《戏剧表演艺术》可供高等艺术院校本、专科表演专业和同等学力使用,也可供表演艺术爱好者自学使用。
-
粤剧金曲精选·第1辑黄鹤鸣《粤剧金曲精选》是从已公开发行的唱片、录音带、CD碟、VCD碟中精选出唱腔优美、流行广泛、群众喜欢的粤曲逐一进行记谱整理,分成若干辑出版的。每辑二十首,分平喉子喉对唱、平喉独唱和子喉独唱三个部分,展现了各种唱腔流派和各个名家的唱腔特色。这本书作为广西老干部活动中心粤剧团和南宁市老年大学的教材,对于广大粤曲爱好者依谱自行学唱粤曲也会有较大的帮助。本书所选之粤曲,尽皆粤剧传统剧目中之金曲,而且配有乐谱。具有“一全、二精、三有谱”三大特色和优点。
-
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于平著本书绪论为: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的历史研究;正文编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吴晓邦的“新舞剧”创作,“新舞剧”精神在新中国舞剧创作中的延续,戏曲传统与中国民族舞剧的初始建构等12章。
-
中外舞蹈作品赏析刘青戈主编;慕羽著舞蹈是人类最早创造的无声的符号语言系统,在人之初的各种生活中,行使着传达、叙事、表意以及自我表现的种种功能,以求与自然界沟通,与神灵沟通,与他人沟通。人以自我为中心,表达他在自然界发现的意义,表现他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表现他作为一个“人”。对自然界的超越。人类文明建立以来,舞蹈就成为人以鲜明的意志主导,以特殊的形式训练身体,塑造理想化的身体艺术。因此,在舞蹈家的身体中,蕴含着每一个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阶级、不同个体人的政治观、文化观、道德观与世界观。人的身体是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系统,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在人类的交流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通过身体及其动作,人们传递出生命个体的种种情态。通过身体,人们判断对方的年龄、身份、性别;理解对方的思想、情感、欲望、状态。通过身体,人们解读社会的政治、文化、习俗、道德以及时代的风尚。人类是一个群居的动物社会,人在这个世界的一切成就,不可避免地建立在与他人交往,并围绕着为他人服务的业绩中。因此,理解人,理解是生命成为人在这个世界达到与宇宙和谐的重要基础。然而,现代文明夸大精神的作用,鄙视人的肉体生命,导致人类漠视身体,从而带来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因为,人们将肉体视为享乐的工具,因而他们醉心与某些舞蹈艺术表面的、肉体的华美,从而忽视了舞蹈作为人类历史、生命的真正的晴雨表的“体现”功能,从而看不见舞蹈艺术中闪现出的光芒万丈的人文精神光辉。为此,本书以系统与较大的规模,想读者介绍古今中外著名的或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或类型。在引导读者欣赏舞蹈艺术作品之时,使读者了解舞蹈家的身体言说的方式;了解舞蹈家用身体语言发展起来的历史;了解在舞蹈艺术作品以及舞蹈家的身体中所揭示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习俗,以及不同审美理想所造就的身体和生命形态。进而,关注并熟悉自己的身体,理解并关怀他人的是身体,为和谐健康的心灵培养一个和谐健康的肉体载体。第一卷为“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系统评论了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舞蹈艺术家创作的中国民族民间舞与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作品。第二卷为“中外芭蕾舞作品赏析”。系统地评价了芭蕾舞诞生与发展几百年来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品。第三卷为“中西现代舞作品赏析”,系统的评介了20世纪以来中国与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现代舞作品。第四卷为“外国流行舞蹈作品赏析”,系统的介绍了世界各地不同历史时期,以时尚娱乐文化与大众通俗文化为主体的舞蹈文化及其代表性的作品与类型。第五卷为“外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系统地介绍了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中国观众希望了解的世界各地民族民间舞的种类。第六卷为“中外舞蹈精品赏析”,以满足日益发展的舞蹈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市场对教材的需求,同时作为一部综合卷,集前五卷之精粹,以便老师与学生用书的不同要求。
-
西方音乐剧史慕羽著为了给热爱音乐剧的读者提供一个能够详细了解舞台音乐的平台,本书对西方音乐剧变迁史进行了线形梳理,建构出西方音乐剧发展的立体形象,并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揭示出音乐剧社会角色的变化。阐述了的纵横结合能够使读者了解音乐剧在欧美文化舞台上以及艺术变革中所承担的文化角色、社会功能及其精神实质,全书共分八个章节,分别论述了西方音乐剧的诞生、奠基、发展、成熟、变革、欧美音乐剧商业之争、欧洲音乐剧神话的建构和解构,以及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西方音乐剧的走向等。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开篇的绪论详尽而系统地归纳和整理了西方音乐剧的基本概念,历史脉络和本质特征等;结尾部分的附录还收集了许多音乐剧的相关知识和术语。从而大大完善了本书作为西方音乐剧史“指南”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