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艺术
-
笑傲江湖宝典崔斌等主编《笑傲江湖宝典》的问世,凝聚着许多机缘与巧合,也同样凝聚着许多智慧与辛劳。这是大陆金庸热潮形成20年来央视首拍的武侠题材电视剧。它似乎在表明这个社会思想和文化的逐渐丰腴与进步。《笑傲江湖》不仅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瑰丽而充满幻想的武侠“童话”世界,更重要的是他那种张扬的个性、深刻拷问生命意义的思想境界足以让我们喜欢它、宣扬它。本书是一部全面反映《笑傲江湖》小说及其电视剧思想的著作,故定名为《笑傲江湖宝典》。
-
中国戏剧史徐慕云撰;躲斋导读《中国戏剧史》是中国第一部完备的戏剧史,叙述了起自周秦时代的优伶,迄于民国以来的“花部”和话剧。重视戏剧的演出实践,从表演着眼,以专章详述角色、唱腔、切面、后台等,又从横的方面,撰述了秦腔、昆曲、越剧、话剧等十一种各地各类的戏剧史。除史之外,《中国戏剧史》同时又开展戏曲研究,是集研究、剧史于一体的著作。是书卷三至卷五,即属研究性质。卷三为《戏剧之组合》,卷四为《脸谱、服装在剧中之特殊功用》,卷五为《戏剧之评价与其艺术之研究》。这三卷搜罗之广博,论断之精审,即使后来的专著也无出其右。
-
戏海弄潮魏明伦著一览此书日录,小结了我在新时期艺坛具有影响的八部大戏概况。但有繁有简,粗细不等。其中,自述《巴山秀才》的学术论文较少,又欠缺《夕照祁山》与《变脸》创作体会的长篇专论。笔墨挥洒较多的是《潘金莲》与《杜兰朵》。这两个剧本不是我最成熟之作,却是名声最大,辐射最宽,引起全国乃至海外关注的两次文化热浪。一次在八十年代中期,一次在九十年代末期。形形色色的评论积累成堆,这里选录的两辑只是零头。迄今为止,还没有完整记述这两次“戏海弄潮”的专著问世。若干年后,资料流失,岂不可惜?我想适时把独家收藏这两次文化热浪的丰富资料分别编成专集。一名《争论不休的(潘金莲)》,一名《两个中国公主》。估计不乏可读性,更有学术意义与文史价值。当然,这不是畅销书,不会赚大钱。这就需要多出几位“大艺术书房”的编者,别具学术眼光,将两次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纳入出书选题。
-
温州南戏新编剧本集温州市文化局编南戏的代表作《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琵琶记》、《张协状元》等,因其强烈的人民性和很高的艺术性被公认为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数百年里一直流传下来。本书就此收集了温州对此六剧南戏的改编剧本,相信广大南戏爱好者定会喜欢。
-
舞台空间的魅力韩生著;张燕译在20世纪,舞台设计最伟大的成就是它从建筑或画家的副产品而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在一个世纪中舞台设计的美学观念犹如走马灯似的层出不穷。它被认为是眼睛的音乐,或自然的一角,或表演的机器,或情绪心理的符号……面对新世纪的来临,人们很难预测还会出现什么新的舞台设计观念。不过有一点应是确定无疑的,舞台设计总是一种视觉解释。当有些画家们不无夸张地表示他们的作品是对宇宙的体验和解释时,舞台设计者只是轻声地表示,他的作品是对剧本的解释,只是对呈现在舞台的“小世界”的解释。好的舞台设计提供给导演的不只是某些“语汇”,而是构筑“小世界”的“句法”,同样,好的舞台设计提供给观众的不只是一些视觉刺激,而是感知、体验、评价戏剧世界的航标和框架。
-
大宅门郭宝昌著本书是优秀电视连续剧《大宅门》文学剧本全本,共五十二集。由作者授权我社独家出版。本书由郭宝昌先生集四十年心血精心结果。本书脱胎于作者的血泪人生,但本书不是作者的自叙传,而是以现代中国为舞台,以民族产业为背景,以家族兴衰为主线,以一个个鲜活生命之间的情感纠葛、性格碰撞、价值冲突为内容,用干净强劲的文学语言和波澜壮阔的故事情节体现的激情之作。白景琦——白七爷,是本书对中国文学人物画廊的一具独特贡献。也许,时间的流逝只能帮助我们更加理解《大宅门》的雄浑与幽深。不是“当代《红楼梦》”,不是“都市《白鹿原》”,而是独一无二的《大宅门》。
-
环境戏剧理查德·谢克纳暂缺简介...
-
京剧唱腔欣赏庄永平编著《京剧唱腔欣赏》共分五个部分,其内容包括京剧剧种简介、怎样欣赏京剧唱腔、熟悉京剧唱腔的乐谱、京剧唱段赏析、京剧唱腔的托腔艺术。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各种不同流派的京剧唱腔。《京剧唱腔欣赏》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可供广大京剧唱腔研究者及爱好者参阅。
-
越剧唱腔欣赏连波著上海音乐出版社决定出版一大产《中国戏曲音乐欣赏丛书》,《黄梅戏唱腔欣赏》荣幸地被列入該丛书的首批出版计划中,并委约我执笔,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从事多年音乐创作和理论工作,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让一个艺术品种持续健康地发展、繁荣下去,为人民大众编写一些普及、系统的通俗读物是绝对不可缺少。书虽然通俗,但质量一定要予以保证。本书之所以把黄梅戏的传统型歌舞剧《打猎草》选进来,因为考虑到:黄梅戏的很多曲调都是源于民歌、山歌、小調和歌舞,《打猪草》就保留了非常浓郁的民间歌舞特色。早在1952年《打猪草》在上海公演时,音乐大师贺绿汀和著名戏剧家张拓都曾在报上著文称赞,也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之后,全国很多文艺团体都先后专程到安徽学习《打猪草》。上海和安徽的文艺出版都出版过該戏的剧本和曲谱。这个戏今日仍活跃在舞台上。
-
松柏庵往事和宝堂著《松柏庵往事》是戏曲文化人和宝堂写他母校———北京市戏曲学校有关人与事的随笔结集。是本闲书也是本好书。这批随笔在北京的《梨园周刊》上一露面,就引起读者兴趣,便随写随发。写到一半时,正好赶上松柏庵被拆,宝堂感叹中想搁笔,但读者电话信函不断,还有执着老者因少一期报纸,亲自跑到报社去补上,就为保留个完整的「松柏庵」。在读者感动之下,宝堂接着往下写,竟连载百篇,整整两年。为满足读者的希望编辑成册,书名仍叫《松柏庵往事》。连载时是闲文,结集后自属闲书。说它是好书,是因为写出戏曲界一大串真事逸闻,读来有趣有益,并为撰写《中国戏曲史》和《北京地方志》提供了重要史料。随着时代进展戏剧会变化,艺术会发展。但不论怎么发展如何变化,京剧发出的光彩,创造的成绩,曾经占有的地位,是举国认同和不可替代的。而要研究新中国的京剧史实,就漏不得「松柏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