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艺术
-
青少年经典诵读艺术教程马谛 付晓洁本书是青少年有声语言艺术系列教程之一《青少年经典诵读艺术教程》中的第二册,针对10—12岁青少年进行的经典作品诵读艺术训练与指导,从绕口令、经典诗文到成语故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并配合范文有音频示范,方便学习者随时收听、反复练习。十分有利于学习者及诵读爱好者使用。
-
京剧花旦表演训练姜凌 著《京剧花旦表演训练》分一至六章。一章“流变”讲了京剧花旦源流、定义和京剧史上对花旦行当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代表人物。第二章“表演基础训练”,把京剧表演的“四功、五法”具体化了。第三章“综合性延伸训练”讲的是在五法之基础上,如何进一步融合“五法”的程式进行综合运用。看第四章“场上须知”,就会感到花旦表演艺术每个元素美学的品格。第五章“类型化表演训练”似乎对前面的训练有所重复,但这是在新层次上的重复。第六章“剧目片段训练”以《拾玉镯》《思凡》《活捉》为例,清晰地写明“身段谱”。
-
新崔派艺术论安阳市艺术研究所 编《新崔派艺术论:张宝英舞台艺术研究》试图通过《崔兰田与崔派艺术的审美特征》《张宝英新崔派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张宝英新崔派艺术的美学品质》《张宝英的艺术传人》《张宝英唱腔选》《张宝英艺术活动大事记》六个章节的梳理来表述张宝英舞台艺术的传承路径与特色分析以及新崔派艺术的美学范畴、文化内涵。
-
秦腔唱派研究王正强 著《秦腔唱派研究》是一部秦腔学派研究的力作,作者通过对秦腔名家流派演唱唱段的艺术分析,深入分析了著名秦腔艺术家的演唱特色,系统总结了他们的演唱规律。《秦腔唱派研究》对秦腔剧的传承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
河陇曲子研究王正强 著《河陇曲子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甘肃曲子说唱艺术的总体特色进行了宏观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对甘肃曲子与其他民间艺术的相互借鉴和传承的内在脉络进行了科学总结,是一部学术含金量非常高的音乐学专著。
-
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林蔚然 著这是一部文学剧本,由作者创作的《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请你对我说个谎》《爱无能》三篇组成。作者以一个编剧敏锐的感受力,在结构上出新,引入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中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面,用第三者的叙事视角表达现代婚姻中夫妻关系的微妙变化,塑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典型人物,揭示人物之间蕴含着更深刻的当代人物的痛苦,挖掘都市人光鲜背后的情感困惑和苦楚。
-
潮剧闻见录林淳钧 著本书在1992 年出版的《潮剧闻见录》基础上进行修订。全书以笔记的形式,对潮剧的渊源流变、艺术构成、艺事史实和逸闻掌故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和细致的介绍,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兼具史料性、知识性与可读性,是了解和研究潮剧不可或缺的一部系统的资料性著作。
-
曲艺、戏曲生活六十年包澄洁 著本书约30万字,时间跨度自1946年至2018年,主要讲述1958年以来作者在北京曲艺团、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的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以及退休后的生活,其中穿插了作者与研究中国说唱艺术的加拿大和美国的知名学者石清照、白素贞的交往。作者从个体的角度,记录了其所亲历的北京曲艺团从民营到国营的变迁,留下了吴长宝、高玉声、许吉星、王敬葛、魏喜奎、韩德福、高元钧、良小楼、孙书筠等前辈曲艺艺人的音容、笑貌,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北京曲艺的的兴盛和衰落,鲜活地展现了那一段历史的细节。作者记述了在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的学习经历,满怀深情地回忆了当年的同学及师友,特别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前辈学者傅雪漪。作者参与了戏曲曲艺界重大项目、也是国家重点项目《中国戏曲志》《中国曲艺志》的编审,以个人的视角和亲历者的感受,记录了自己中的《中国戏曲志》的灵魂人物、主编张庚,副主编余从,以及时称“四条汉子”的薛若琳、周育德、汪效倚、刘文峰和其他的同事,分享了其中的甘苦和得失。 作者与美国、加拿大学者的交往,具体而生动,可管窥中国传统曲艺在北美的接受与传播。
-
扬州评话发展史董国炎 著《扬州评话发展史》在勾勒扬州评话史的材料线索的基础上,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分析了扬州评话的艺术经验和发展规律、审美经验。在中国经济文化演变背景下考察扬州文化,在中国文艺发展史背景下考察扬州文艺,在新的文艺观念指导下认识扬州评话的价值,它不仅仅只是地方曲艺品种,它以平民形式、平民趣味、丰硕成果、实力雄厚的表演队伍,比较完善的消费市场,相当珍贵的小说文本和研究资料等等,成为平民文艺和平民文学再兴的重要代表。
-
苗族民间曲艺刘仕海 编苗族民间曲艺是苗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社会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苗族民间曲艺面临曲亡艺绝的危险。《苗族民间曲艺(中部方言 苗汉对照)/贵州少数民族经典遗存大系》共二十九篇苗族民间曲艺作品组成,用“口语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并反映社会生活。《苗族民间曲艺(中部方言 苗汉对照)/贵州少数民族经典遗存大系》的出版是对苗族民间曲艺作进一步挖掘、整理与研究,并弘扬苗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