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艺术
-
清代宫廷地方声腔演剧史王岩本书是以清代宫廷昆弋两腔以外的地方腔调演出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部学术专著,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探讨清代入关后各朝地方声腔在宫廷中传播和演出的历程,其中又将宫廷演剧分为前中后三个发展阶段,即弋腔变腔演出史、侉戏演出史和乱弹戏演出史。中编以宫廷地方声腔相关的档案和剧本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三个时期内不同腔调的代表性剧目,对清代前期地方声腔演出形态的分析、侉戏的内涵与特征、宫廷对于不同长度的地方声腔的改编等问题进行探讨。下编侧重编演关系研究,重点探讨针对地方声腔的戏剧禁毁政策和宫廷演剧对皮黄戏的影响。余论将“花雅之争”与宫廷演剧进行比较研究,并分析宫廷演剧与民间演出的互动关系。
-
身心观念的变迁尉恒维 著暂缺简介...
-
戏曲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曲研究》编辑部 编《戏曲研究》,其以戏曲史、戏曲理论研究为核心内容,是国内戏曲研究领域的权威学术出版物。本辑为2022年王国维戏曲论文奖专辑,收录了《风景不殊山河异色——〈新亭泪〉创作发微》《昆曲制谱与曲会实践——戏曲审美的阶层区隔》《戏曲扮相的“变”与“常”——从清代至民国的女子发式与旦角容妆》《论宋杂剧结构并无三段式》《朝鲜朝官方对南戏〈五伦全备记〉的接受考——以译学汉语教材的选定为中心》等在本届王国维戏曲论文奖中获奖的优秀戏曲学术论文。
-
桑蚕人生陆军 主编本书是由上海校园戏剧文本孵化中心、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研究中心和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剧故事工厂策划编选的一本剧本作品集。本书收录近年来上海校园创作中所涌现的10部剧本作品,分为“大型话剧”和“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作品选”两个部分。所收录的剧作中,以现代化建设和教育题材为主,也包括了当代伦理题材、儿童剧题材样式(“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作品选”)等,跨越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内容丰富,其中有些剧本已经搬上舞台,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
巴渝仪式戏剧通览·个案胡天成《巴渝仪式戏剧通览》是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以重庆地区的仪式戏剧为例,对仪式戏剧进行客观评价,承认仪式戏剧在戏剧发展史中的固有位置,给仪式戏剧以科学定位。有利于戏曲史论界重新审视中国戏曲历史,找回那些已经失落殆尽的戏剧文化记忆,保全完整的戏剧文化基因。丛书以古代巴蜀文化为源流,以文化人类学为视角,以长期田野考察作业为方法,全面记述和集中呈现了重庆民间长期流传的有关阳事、阴事、神事活动的祭祀仪式文化。本册《个案②》主要记叙巴渝地区仪式戏剧的五天安葬仪式与梅山祭祀仪式。
-
巴渝仪式戏剧通览·形态胡天成《巴渝仪式戏剧通览》是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以重庆地区的仪式戏剧为例,对仪式戏剧进行客观评价,承认仪式戏剧在戏剧发展史中的固有位置,给仪式戏剧以科学定位。有利于戏曲史论界重新审视中国戏曲历史,找回那些已经失落殆尽的戏剧文化记忆,保全完整的戏剧文化基因。丛书以古代巴蜀文化为源流,以文化人类学为视角,以长期田野考察作业为方法,全面记述和集中呈现了重庆民间长期流传的有关阳事、阴事、神事活动的祭祀仪式文化。本册《剧本》主要记叙巴渝地区仪式戏剧的69个剧本。
-
巴渝仪式戏剧通览·览外胡天成《巴渝仪式戏剧通览》是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以重庆地区的仪式戏剧为例,对仪式戏剧进行客观评价,承认仪式戏剧在戏剧发展史中的固有位置,给仪式戏剧以科学定位。有利于戏曲史论界重新审视中国戏曲历史,找回那些已经失落殆尽的戏剧文化记忆,保全完整的戏剧文化基因。丛书以古代巴蜀文化为源流,以文化人类学为视角,以长期田野考察作业为方法,全面记述和集中呈现了重庆民间长期流传的有关阳事、阴事、神事活动的祭祀仪式文化。本册《源迹》为作者研究仪式戏剧的各种成果汇总,包括研究过程中创作的诗词歌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认识,等等。
-
黄梅戏回娘家章华荣黄梅戏源于湖北的黄梅县,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是地域文化色彩浓郁的中华戏曲艺术瑰宝。从根生湖北,到叶茂安徽,再归根故土,《黄梅戏回娘家》真实记录了“把黄梅戏请回娘家”四十年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黄梅县紧抓精品剧本创作、演出,多部作品获得全国大奖;成立省级黄梅戏剧团,涌现了一批德艺双馨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和著名演员;抓人才培养,梨园芳华,薪火相传,最终实现了把湖北黄梅戏“请回娘家、打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宏伟目标。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立章谋篇构思精巧、独具匠心,文笔清新、流畅,有人物、有故事,可读性强,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同时,对研究湖北黄梅戏的发展史有重要作用,也兼具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
-
东亚传统演艺空间文化比较研究麻国钧本书为中央戏剧学院麻国钧教授带领几位博士生一起做的院内科研项目。 用“演出空间”为题,基于东亚古代演剧空间形态错综复杂性之上。在东亚传统戏剧演出实际使用的空间形态而言,可谓五花八门,任何常用的名称如坛场、广场、芝居、氍毹、勾栏、舞亭、船台、戏台、戏楼、戏场等等,都不能够涵盖全部演出空间形态,这些名称过于具体,其内涵指向性非常明确而单一,因此使用“空间”这个词汇,既解放手脚,打开思路,也更加准确。 本书主要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自古以来,东亚各种演出形式是在怎样的空间中进行的?为什么选择这些演出空间?不同的演出为什么要在特定的空间中进行,甚至不可以置换?在琳琅满目的空间形态中,东亚传统戏剧演出空间形态背后的文化依据是什么?各种文化符号在该空间中的寓意是什么?为什么在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思维指导下所呈现的空间形态各异?而虽然空间形态各异却又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其类同性?本课题在回答这些问题时,首先要介绍东亚多国、多地区几乎所有的演出空间形态以及活跃于这种空间中的传统演出艺术。进而探索演出内容与特定空间形态的关系,最终还必须回答所有演出空间形态之所以构成的内在文化依据。在长期历史中,东亚各国形成一个巨大的、以古代中国为中心的儒、道、释文化圈,以儒、道、释尤其是儒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极大地影响周边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形态,其中自然包括绵延长久的祭祀礼仪文化,以及与祭祀礼仪文化密切相关的演出艺术,在演出空间的营造上同样打上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形态的烙印。我们在研究中国傩文化、祭礼文明、中国戏曲的数十年中,更加强烈而深刻地感受到其对日、韩影响之深远,认识到演出空间形态在东亚各民族演出史上的特殊含义,它绝不仅仅是为演出提供一个场所,东亚人赋予种种演出空间以深刻的文化内涵。对演出空间的研究,必定会加深对东方传统戏剧的认识。三十余年间,作者坚持实地考察,进行了大量的田野作业,所获颇多。在对多国大量演出作田野考察的同时,也不断地搜集、整理、翻译、消化相关的各国文献资料,为完成本书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
京剧教育史略稿张伟品 著本书内容上起京剧形成初期,下至当前,涵盖了京剧教育发展过程各阶段。本书所指的京剧教育,为传统艺术职业教育之一部,是京剧从业人员养成之必经途径。区别于以满足兴趣为目的的业余京剧教学。所以本书以京剧科班教育模式为主干,同时纳入私人收徒与票友传授模式,全面提示了京剧教育的各个方面。传统京剧教育,以口传心授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职业技能教授为核心内容,同时兼顾行业规范、职业道德及一定的人生价值观念灌输。本书对此均有所考察。京剧教育非仅为一个戏曲剧种的传承途径,也是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节的一个重要观测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延续,依赖于传承中的授受质量。本书在这一点上,可给予读者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