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艺术
-
民国传奇杂剧文献综录与史事编年姚大怀 著民国传奇杂剧是传统戏曲发展的后阶段,它经历了由兴盛到沉潜再到有所起色直至终消亡的发展过程。共有来自不同地区、处于不同年龄段的近170位作家参与传奇杂剧创作,其中不乏林纾、吴承烜、冒广生、冯绪承、吴梅、王蕴章、钱稻孙、顾随、卢前等名家大家,共诞生了近400种剧作,流传至今的有300余种,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民国传奇杂剧文献综录与史事编年》约60万字,按初期(1912—1919)、中期(1920—1931)、后期(1932—1949)三个阶段分为三卷。本书以400余种民国传奇杂剧(其中100余种现仅存剧目)以及序跋、评点等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以编年的形式,系统而完整地呈现民国传奇、杂剧真实、客观的历史风貌,进而全面、客观地显现民国传奇、杂剧发展的演变轨迹。
-
戏曲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曲研究》编辑部 编《戏曲研究》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编辑的年度学术论文集,长期坚持继承与发扬优良学术传统,秉承严谨朴实的学风,采择当年戏曲界的研究成果,汇编成书。本辑为昆曲研究专辑,按“曲学研究”“昆曲史论”“传播研究”“传承研究”“曲家与名家”等五大模块,收录了《扫除凝滞独下论断——吴梅《南北词简谱》的曲调句式研究谫论》《美学范畴视域下的雅部之“雅”义通释——以乾、嘉时期的昆曲表演为中心》《滇昆概述》《“国文教授”的“中乐寻源”——童斐校园昆曲教育探索述评与省思》《昆剧传字辈师承探析》《昆山堂名曲师吴秀松生平考略》等共计二十余篇优秀获奖戏曲学术论文。
-
戏中山河王芳本书是一部从戏曲的角度切入山西历史地理的作品。山西,这一块地方,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天堂。山脉、河流、长城,构成了我们特殊的地理条件,保存了山西相对鲜明的文明。这块表里山河的地方,又是戏曲大省,剧种之多、声腔之丰富居全国,我们的梅花奖获奖人数,是全国。但真正让我们骄傲的,还是我们山西的文明入了戏,有数不清的历史故事在全国各大剧种中流传(和山西有关的戏曲剧目初步统计有20多个),被无数个剧团剧种和戏曲人演绎他们的人生——戏中山河。
-
戏中有戏陈也喆 著《戏中有戏——甬剧艺人逸事》以散文形式,讲述了几代甬剧艺术家为发展甬剧艰苦磨炼、倾情奉献的故事,展现了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艺术家与甬剧之间的真挚感情,同时以甬剧人的故事呈现了甬剧发展的历史。甬剧是用宁波地区方言演唱的戏曲剧种,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甬剧的发展拥有过辉煌的历史,一代代甬剧艺人努力、奋斗、彷徨、追求、奉献、坚守梦想,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大戏”,正如人生如戏,戏中有戏。本书叙述生动,颇具文学性,且图文并茂,配有大量十分珍贵的剧照旧影,对于大众认识甬剧、了解甬剧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
-
现代非写实主义戏剧导表演创作武英洁 著《现代非写实主义戏剧导表演创作》由三部分构成:部分:现代非写实主义戏剧的解读。它详细论述了现代非写实主义戏剧的内涵,以及它所涉及的各个风格流派——现代派戏剧、后现代派戏剧的系统梳理; 第二部分:现代非写实主义戏剧的表导演创作。阐述导表演与演员如何面对现代非写实主义剧本创作任务即导表演及演员如何传导其中的思想。这里涉及从美学原则的运用、对剧本的具体分析、排演实践的具体方问题;第三部分:现代非写实主义戏剧的原创作品及其导表演艺术实践论。本著作从导表演如何对现代非写实主义剧作做出专业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对怎样产生具体的导表演构思及处理手法,以及优秀的演出实例等方行阐述,以力求寻找出导表演对现代非写实主义剧作的二度创作的规律。
-
明清曲谱与传奇关系论稿黄振林曲谱是传统曲学文献的重要遗产,与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有着深刻而复杂的联系,关涉戏曲史上许多重要概念、术语、范畴、思潮、传奇作家和作品的理解、评价,是中国戏曲史研究不可忽视的领域。由于其自身的庞杂琐碎,学界深入全面研究的成果不多。黄振林教授所著《明清曲谱与传奇关系论稿》一书,对明清南曲谱发展流变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代表性曲谱的撰谱特色、历史定位、理论建树等进行了分析阐述,在以上两方面工作基础上,深入考察南曲谱流变与明清传奇生成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论述充分,颇多新见。
-
当代昆剧创作研究丁盛 著这是一部涵盖昆剧创作史(1949-2021)和昆剧创作理论的专著,分为“当代昆剧创作总论”“传统剧目新创作:旧剧目与新时代”“新编古代戏:旧题材与新观念”“现代戏与实验作品:旧形式与新内容”和“昆剧舞台创作专论:旧传统与新美学”五个章节。本书从整体上对当代昆剧创作进行理论概括,从学理上阐述了“昆剧传统”的概念及其部分组成;并论述了戏曲导演制并非昆剧发展的历史必然,也不是当代昆剧创作的方式,不能以“导演排戏”完全取代“艺人捏戏”的创作方式,应该保持二者共存;后提出了“后昆曲剧场艺术”的概念,对其产生渊源、发展脉络、艺术特征与创作宗旨进行全面分析和论述。
-
中国戏曲学院扬琴专业演奏教程李瑾 编著这是一本复合出版物,内附二十余个二维码,供学习参考。本教程基本是按照中国戏曲学院教学大纲分成8个学期的标准来完成编订任务的。每个学期的内容包括练习曲、视奏伴奏形式练习曲、必修曲目、选修曲目、戏曲风格曲目、重奏曲目六项内容。本教程对每个学期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及要达到的演奏水平都有系统的要求。学生在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过程中,能够明确每个学期的学习任务和目标。编者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和演奏经验,对部分练习曲、视奏伴奏练习、乐曲及重奏曲进行了补充、修订和整理。
-
戏剧学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学研究中心 编本书为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学研究中心所编,主要收录国内戏剧学专业范畴内、反映国内戏剧学领域学术研究最新动态的学术性文章。本稿收录文章24篇,被分别编入“观念与理论”“熊佛西专题研究”“剧史与文化”“外国戏剧”“表导演研究”“现代戏曲专题”等六个部分。“观念与理论”的4篇文章论述了大学校园戏剧的模式,戏剧批评,戏剧评论者的难处,以及富连成班的戏剧与道德。“熊佛西专题研究”选取纪念熊佛西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部分文章以及《熊佛西文集》的总序,以介绍熊佛西先生生平、作品及其艺术成就。“剧史与文化”“外国戏剧”论及了戏曲碑刻与明清汤帝庙剧场,晚明传奇中的思春戏,抗战时期红色戏剧团体赴陇东的活动,当代法国戏剧家“介入戏剧”的特征,“十七年”间《娜拉》的演出,等等。“表导演研究”是关于昆剧《长生殿》的导演札记和演员感想,以及对于郑大圣导演的专访。“现代戏曲专题”探析了现代戏曲的声腔表达,昆剧现代戏的转向与可能性,浙江小百花越剧对外国文艺作品的编演等。
-
爱与悲之歌王志达,李云作为一部经典歌剧,《原野》中的经典段落不仅是高校声乐教学的重要素材,而且作品中丰富的人物形象与音乐内容结合巧妙,为声乐教学提供了极佳的美育素材。通过对该歌剧主要人物形象的细致研究,帮助学生更好地平衡演唱技术与审美,通过文本分析等手段将音乐中调性、织体、节奏等音乐创作技术与戏剧表达进行提炼、总结,帮助学生更贴近戏剧人物地演唱,从而达到审美的主旨。因此,其中音乐元素与丰富的审美内涵需要更深入地研究、挖掘,这也是本文将《原野》作为研究中心的原因之一。歌剧《原野》人物相对较少,又是中文歌剧,且采用了西方经典歌剧的架构,因此更易应用于教学。即使仅将某些分曲引用于教学实践,无论是用于独唱还是重唱课程都易于实现——歌剧《原野》中重唱段落最大编制为三重唱,相对于莫扎特、威尔第等作曲家的七重唱、八重唱,在教学中也相对容易为学生所掌握,三重唱的教学也可以为更大编制重唱和歌剧排演课程起到铺垫作用。因此,通过歌剧《原野》的文本提炼与教学研究,实际上是实现了教学与美育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