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艺术
-
樊粹庭戏剧改革刍论徐芳芳著本书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及其引发的文艺思潮变迁入手,着力探索近代戏剧改革的集大成者、河南戏剧改革领军人物——樊粹庭的戏剧改革经验,探讨樊粹庭戏改成功的多重原因、创作思想、编剧理念以及创作思想与剧作风格之间的关联,探索樊粹庭在近现代戏剧变革大潮中所利用的外部原因及其调整的内部机制,寻绎其戏剧观念、编剧技巧、导演理念、借鉴其创新路径,总结其剧作思想与文学价值,一发掘其剧团管理、经营传播等方面的成果和经验,归纳其先进的戏剧教育理念和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结樊粹庭戏剧改革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对中国戏剧做出的巨大贡献,力争为新时代戏曲繁荣提供科学参考。
-
高凤山贾昱,贾晟,李娜快板界最知名的当是“高(凤山)、李(润杰)、王(凤山)”三派,本书就是高凤山先生的传记。本书描写了现代曲艺大师高凤山先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高凤山幼年失去母亲、兄长,因生活无着被迫送给“天桥八大怪”之一的著名艺人曹麻子为徒。他就这样跟随师父在北京街头乞讨,学习数来宝,通过好友李哲山结识了京剧界著名教育家萧长华并受到指点,从此开始大胆地对数来宝表演进行改革,终于成为能够站起来表演数来宝的第一人。天津期间,少年的高凤山开始独立卖艺,他与黑恶势力斗争,艺术风格趋向成熟。日伪时期,他回到北平,为师父曹麻子送葬后,去货场卖苦力,受到进步思想启蒙,坚决不受利益诱惑,不做卖国求荣的事,辗转在北京、天津、唐山撂地卖艺,逐渐享名。北京解放后,积极编演新曲目,参加了第一届、第二届抗美援朝慰问团,在炮火纷飞中为战士演出、鼓舞士气,带领曲艺演员转变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他们去糟粕、开先河,创新表演形式并重视曲艺教学工作,为传承、创新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本书语言简洁、流畅,故事性强,真实感人,充满京腔京味,在字里行间,处处能够感受到世界非遗之一的快板文化的知识、掌故。
-
中国当代新编折子戏鉴赏段沛 著本书是“中外经典短剧鉴赏文库”的一种,本书从中国当代新编创作的戏曲中,精心选择经典戏曲中的主要场景专折,并配有专门赏析文字,从其作品内容、人物形象、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等方面,条分缕析,评价得失。这对于学习鉴赏当代中国戏曲的艺术样式、美学风格和进行创作的借鉴,均具有积极的意义。全书具体摘录和鉴赏的折子戏有22篇,分别有评剧、沪剧、吕剧、豫剧、京剧、川剧、越剧、川剧和秦腔、花鼓戏、莆仙戏、采茶戏等,品种多样;反映的生活内容有现代革命、当代生活,农村建设和时代精神等,内容丰富。
-
中国话剧与民族戏曲艺术胡星亮 著新中国学位制度建立已近40年,当年的人文社科各学科最早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所属学科领域中卓有成就的顶级专家。无论从当年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角度,还是当下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所处的学术地位的角度来说,他们都是新中国当之无愧的“学科第一人”。他们的学术道路,是新中国学科成长、成熟的缩影,显示了新中国学位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历程,代表了当代中国人文社科学术发展的**成就。 《新中国“学科第一人”文库》入选者均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第一位博士获得者中,一直活跃在学术研究前沿的佼佼者。《文库》通过将他们多年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整理结集,梳理其学术发展脉络,总结和展现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发展的辉煌成就,为后来者树立学术研究的目标和典范。 文库规模:从新中国自己培养的人文社科各学科的二级学科首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中选取12-15人,其中人文各学科共8-10人、社会科学5-7人。将他们的学术研究成果整理出版。 卷册规模:每人3-4卷,每卷25万字左右。 单册书名:论著可沿用原书名。博士论文在出版时产生突出学术影响力并至今有显著学术生命力的,可以选入。 论文集和学术随笔集,要归纳提取选文(部分)主题,或以其他方式命名主书名,以副书名点明本卷所收主要内容。 选文要求:选取学者各阶段最有代表性的成果结集,以专著和论文为主,如有较多学术随笔,也可收入。(不收生活随笔及虚构类文学创作)以论著形式呈现,避免形式散漫的论文集,每本书要依据严密的逻辑线索进行组织。论文排序可以创作/发表时间为序,或以专题为选录线索。 关于序/跋 : 可由作者本人自行撰写,或邀请他人撰写。要求序言不少于5000字,介绍本人学术研究历程,梳理研究发展脉络,总结各阶段主要成就,将对学科发展的思考和构想渗透其中。
-
旋律之上蓝颖 著《旋律之上:京剧锣鼓学的跨学科阐释》以京剧传统折子戏的锣鼓点为研究对象,从其互动性、修辞性、互文性、体裁性、文化性等话语特性与意义层次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帮助学术界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角度深入了解京剧锣鼓点的话语系统,是对创立中国自己的“锣鼓学”的学术创新,也是向国际学术界介绍京剧特有的艺术门类的有益尝试。
-
中国曲艺李建峰 编《非遗中的中国艺术》可以帮助儿童认识中国,唤醒中华的记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重要见证。本书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富有童趣的画风,向孩子们展示非遗中的中国艺术。本书是该系列之《中国曲艺》,讲述了中国曲艺的知识文化。
-
黄梅戏音乐概论时白林 著《黄梅戏音乐概论》是一部全面论述黄梅戏唱腔及伴奏的学术专著。全书四个章节,前两章为基础部分,首先追溯了黄梅戏音乐与民歌、歌舞、说唱、兄弟剧种的渊源,在此基础之上,以大量谱例为依据,根据其实际应用范畴对黄梅戏的传统唱腔、伴奏音乐做了科学的分类。第三、第四章分析了黄梅戏传统和新编主腔的联用方式,然后从节奏、节拍、调式以及唱腔结构、语言语音等多个方面对黄梅戏声腔的运动规律、风格构成做了详尽的分析,堪称黄梅戏的作曲法研究。本书还附有24个唱段的音视频资料,使读者“能更直接翔实地品尝并感受黄梅戏音乐视、听统一形象”。
-
深情与梦幻王瑜瑜本书是一部有关戏曲创作的研究专著,作者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把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蒋士铨《临川梦》并置在一起,睿智地透视和洞察蒋士铨与汤显祖之间的“隔空对话”,发掘其中深深蕴藏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哲学思考与情感表达。《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它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使其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汤显祖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他运用大胆的想象、艺术的夸张和曲折离奇的戏剧情节,塑造了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这种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高度统一的创作方法,使《牡丹亭》成为后来文人学习、借鉴的一个典范,也使《牡丹亭》成为流传数百年的文学经典,并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动人力量。在汤显祖去世一百五十多年后,汤显祖的江西同乡蒋士铨完成了《临川梦》传奇,汤显祖的形象连同他在戏曲作品中创造出的一系列艺术形象又成为了蒋士铨创作的传奇作品的主人公,他深深地沉浸在汤显祖梦一般的向往、憧憬、希冀、追求、空虚、迷惘、冷漠、幻灭等相互交织、复杂错综的情感之中,希图以《临川梦》传奇的写作,跨越时间和空间,进入汤显祖构思与写作《临川四梦》的“现场”,设身处地地体察汤显祖的内心世界与情感波澜。这是一场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本书作者又从当今研究视角回望,对《牡丹亭》《临川梦》两厢对照,知人论世,并把这几百年间世人的评判穿插其间,对于戏曲爱好者或研究者而言这是一本很有温度的研究论著。
-
老舍点戏徐国卫《老舍点戏》以20世纪50年代老舍先生亲笔拟出的68出京剧剧目提纲为创作题材,在过去的五年里,邀请国内名家据此创作出戏画、篆刻、剪纸、陶艺等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共千余件。其中韩羽、丁立人、聂干因、叶良玉、吕超然、谢春彦、张志民、杨慧生、孔维克、马骥等国内55位著名画家,创作出戏画作品1000余幅。《老舍点戏》从中遴选出近200件佳作收录其中。以老舍戏改手稿为主线,融合了书法艺术、国画艺术、京剧及各种戏曲艺术等几大国粹的《老舍点戏》,以它特有的文化艺术融合的魅力给读者带去美的享受和艺术的共鸣。继2017年9月5日济南展结束后,《老舍点戏》将陆续开启北京展、上海展、西安展等国内展,以及德国展、意大利展、哈萨克斯坦展等国外展,沿着“一带一路”,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舒济说,这些手稿不仅有老舍先生对某个具体戏曲的概括,也有评价和看法,“多方位地展示了一位现代文学家,站在思考中外戏剧发展的高度,对于国粹的审视。回顾这些手稿,不仅可以看到老舍先生在弘扬传统文化上所倾注的心血,也可以看到他对于继承与发展的正确思考” 。中国老舍研究会会长谢昭新也说,这68出京剧剧目提纲手稿,为中国老舍研究开拓新的领域贡献了珍贵的文献资料,“这些京剧剧目提纲具有极高的文学、戏剧和书法价值,从这些剧目提纲可以看出,老舍先生对京戏非常精通,是京戏的内行”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甚至认为,老舍先生这68出京剧剧目手稿的发现,是老舍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之所以这样说,是它给我们研究老舍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在他看来,这些手稿再清楚不过地证明了老舍先生对京剧的了解、对京剧艺术的把握,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在新文学作家当中,我不敢说,但至少屈指可数。而且,能用白话的语言,恰到好处、提纲挈领地将一出出京剧的梗概,像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一样表达出来,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
山西梆子在涿鹿霍汉清 著本书通过纪实性的文字,记录了山西梆子自清代末年流入涿鹿县以后150多年的发展历史。共十二章(含附录),以涿鹿流传下来的中国戏剧之祖——“蚩尤戏”为开端,以涿鹿戏剧发展史为主线,以戏台、戏班、人物等为载体,全面系统地记录了涿鹿戏剧发展的历史。本书图文并茂,语言朴实生动,还收录了一部分三亲史料,可读性较强,是一部关于晋剧发展史的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