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艺术
-
陇东道情皮影戏唱腔教程赵志学 王亚娟 敬登琨本教程是在大力推进戏曲进校园、落实地方戏进高校及特色学科建设的背景下,以前期高品质分轨录音为基础,经过三年艰苦记谱与制谱编写而成的一部地方戏曲教材。内容包含陇东道情唱腔音乐、唱腔传承与学习、唱腔技巧与艺术处理等4章15节,附加传统唱腔总谱、唱段角色对应表、唱词国际音标等内容。唱腔音乐部分,对陇东道情庞大的唱腔体系进行了界定分类与理论分析。大量单声部谱例,集中展示了唱腔中节奏自由的清唱与节奏规整的过门音乐,突出了吟诵式说唱与歌唱性嘛簧的有机结合,能使读者清晰感受到陇东道情说唱性与歌唱性有机结合的艺术特色。唱腔传承与学习部分,主要是在总结民间道白与唱腔传承方法的基础上,指出了高校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路径。唱腔技巧与艺术处理部分,主要是从演唱姿势与状态、语言与发声以及即兴与艺术处理等角度出发,分析说明了演唱时需要掌握的技巧与艺术处理方法。本教程是实现百年皮影戏文献化传承的重要之作。是一部兼具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教材。
-
他乡戏梦李玉辉元杂剧作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随着美国汉学人卫三畏的汉学巨著《中国总论》进入美国学者的研究视野。迄今,美国学界对元杂剧艺术体制的研究从兴发到深入探索已逾一个半世纪。这些研究为元杂剧这一属于人类共同的艺术财富回归其应有的地位打下了坚实基础。从卫三畏的《中国总论》中开始提及元杂剧,到20世纪50年代欧洲学者白芝、伊维德等及澳洲学者韩南,华裔学者夏志清、刘若愚等对相关文化的推动,再到美国本土汉学家柯润璞、奚如谷、夏颂等人投身该课题研究,美国学者的元杂剧研究逐渐从中国文学艺术总体研究中脱离出而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同时,在欧洲对中国戏剧研究潮流逐渐衰落的背景下,他们与我国学者一起,将这一艺术形式进一步带入西方戏剧研究的视野中,融入世界戏剧艺术研究的大框架中。本书共分五个部分,从元杂剧在美国研究的兴起和发展过程、美国学界在中国文学研究宏观框架下对元杂剧的研究历程、美国学者对元杂剧剧本的哲学与美学研究以及美国学者对元杂剧文化旨趣的探索性研究等方面梳理了元杂剧在海外的研究历程和成果,对推动我国本土对元杂剧研究与国外研究深入互通互研与互补具有深远意义。
-
新中国戏曲批评史张之薇 著“新中国戏曲”是中国戏曲漫长发展进入当代历史阶段的断代史,其具体时间上限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其时间下限应当以现阶段为界,考虑到时间上的完整性,主要以20世纪末为时间下限,并对21世纪前20年的戏曲发展进行简要观照。在这50年的时间跨度下,戏曲创作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完全区别于中国古典戏曲发生、形成、成熟几百年的发展路径。
-
剧场数字媒体设计与技术实践指南[美]亚力克斯·奥里斯祖斯基 、 [美]丹尼尔·法恩、 [美]丹尼尔·罗特著、张宜春译本书从演出领域的数字媒体应用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剧场用的投影设计的基础知识、工作流程、实践案例、经验总结,为读者提供了怎么做数字媒体演出的专业技术知识通览。本书将数字媒体投影设计的工作流程分成了九步,包括接受工作任务、阅读和分析剧本、制作内容、首演之前的准备工作、设计资料存档等步骤。本书还通过详细的分析、经验、案例教学和最佳实践经验,向读者介绍了如何编制演出进度表和预算,如何带着数字媒体内容进行排练,如何与演员和导演进行工作协调,如何和灯光、舞美、音响、服装、道具构成统一艺术风格。本书还讲述了新媒体内容制作的基础知识,详细介绍制作演出媒体内容所需的各个步骤,以及内容制作中最常用到的各种方法和技巧。这些技巧涵盖摄影和静止图像、视频、动画、实时特效、自生艺术、数据和交互式数字媒体等领域。本书还介绍了设计中使用到的各种设备,包括媒体服务器、投影机、投影表面、发光体显示设备、摄像机、传感器等。本书还剥茧抽丝,详细介绍了投影设计中关键技术任务,包括投影会聚面、几何校正、画面拼接的设置,包括如何计算投影表面亮度、投影幕尺寸和投影距离,还包括如何制作投影内容遮罩、几何变形和投影映射。这本书是目前数字媒体设计和投影设计领域最全面的工作指南。
-
戏曲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曲研究》编辑部本书分为四个部分:戏曲文化、古代戏曲、当代戏曲、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地方戏曲,共收录文章22篇,其中戏曲文化部分,程思煜的《作场:娱神或娱人广胜寺水神庙戏剧壁画的时空关系》对广胜寺壁画中的戏曲元素进行了分析;王春晓的《清宫承应戏太平王会考论——以安南国王朝觐乾隆帝为核心》对乾隆朝安南国觐见时的戏曲曲目和经过进行了论述。其他部分,如中西戏剧文化交流部分,刘蕊的《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中国戏剧观念初探———以《中国戏剧》《评王国维遗书》为中心》教具代表性。
-
昆曲传承与文化创新郑培凯本书是郑培凯先生主导的 “戏以人传——昆曲传承计划”研究项目的总论,以昆曲艺术的推介、研究和思考为核心,通过论述和杂文两种文本表达形式展开阐述。全书分为两辑,第一辑包括9篇专题论述文章,作者从昆曲的历史、昆曲诞生发展的背景、昆曲艺术的文本表达到舞台呈现、昆曲在当下的困境与突破等方面对昆曲传承与文化创新做了宏观阐述;第二辑由30余篇杂文组成,是其对具体的昆曲剧目、相关人物、热点问题的记录与观点传达。第二辑是第一辑的有效补充,结合阅读,既有广度和深度,也有细节与趣味。
-
回溯与重返毛夫国 著暂缺简介...
-
大腔戏叶明生 周治林 曾宪林该书以福建省仅存不多的,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带有元明时间弋阳腔遗存的古剧种的大腔戏作为阐述对象。它按丛书的统一格式进行建构,包括:概述、唱腔、器乐、人物简介四大部分,因为大腔戏系一古老的小剧种,除唱腔外,较别的剧种多了一个部分“剧本选录”和“附录”。“概述”部分主要介绍此音乐形式的大体情况,可使读者对其有一个整体的面貌了解;“唱腔”主要精选了各种剧目的精彩唱段,以展示各类唱法与腔调;“器乐”则包含唢呐曲牌和锣鼓谱;“人物简介”主要介绍了大腔戏各个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剧本选录”则精选了永安市青水乡丰田村大腔戏班展演的《白兔记》全本唱腔;“附录”部分则精选了七篇大腔戏的研究文章,适合相关人员阅读了解。许多资料都是编著者通过田野调查、搜集所得,对研究福建地方音乐特别是弥足珍贵。本书收集、整理、分类、归纳了所有的与“大腔戏”有关的音乐材料,能较好的呈现“大腔戏”的全貌,让读者对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起一定的作用,它的出版可以为福建的传统音乐保护与交流起到积极的意义。本书已于2019年入选了国家重点出版基金项目。
-
雅韵千秋上海艺术研究中心 编俞振飞先生是我国20世纪杰出的京昆艺术大师和戏曲教育家。为缅怀大师风范,激励当代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上海艺术研究中心联合相关单位成功举办了“雅韵千秋——俞振飞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展”。本书由昆曲简介、昆曲正宗、艺兼昆黄、承前启后、大师流芳五部分组成,收录展览展出所有实物的照片,如光绪元年(1875年)俞振飞之父俞粟庐亲抄的《八义记•观画》曲谱折子;1940年俞振飞绘赠刘万山水扇箑;俞振飞编订、1945年由梅兰芳题签的《粟庐曲谱》抽印本《刺虎》;1947年俞振飞手稿《穆藕初先生与昆曲》;五六十年代俞振飞写给上海戏校学员的书信原件;1978年谢佩真画牡丹、俞振飞书李白诗扇箑,以及俞振飞不同时期演出的戏单、说明书、海报,等等,辅以相关图文,借以勾勒俞振飞丰富漫长的艺术人生,为昆曲、京剧艺术及上海城市文化留下一份珍贵的资料。
-
二战后的美国戏剧创新黄艳春本书依据马克思辩证唯物论的社会历史观和戏剧艺术观,通过细致解读作品及相关的手文献资料,具体翔实地论述、勾勒了二战后尤其是1960—1970年代美国戏剧舞台上丰富复杂、多元创新的概貌,阐明了它们是怎样生动形象地表现和参与当时激烈动荡的精神文化生态,并对美国现实社会进行批判。本书选取阿尔比、特里、福尔曼和马麦特四位戏剧大家及其主要代表作,按照一般戏剧的基本要素,从新创表演、戏剧化语言和现实主义主题三个方面,各有侧重地、典型性地展开讨论。这样的研究在国内学界实属鲜见,而作为专著更是十分难得。本书具体地揭示当时戏剧多元创新较为综合性的特征,应该有助于对同时期其他剧作家及其作品的拓展式研究,也可为相关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