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艺术
-
民营剧团生存与发展研究宋希芝著本书从当代民营剧团入手,探究民营剧团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方面,包括人才培养、剧本创作、戏曲表演、剧团管理、戏曲观众、演出市场、国家政策、民俗氛围、戏曲批评、媒介宣传、行业协会等。本书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以期引导当代民营剧团在戏曲艺术市场中实现良性运转,协调戏曲生态系统的内部关系。生态位理论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戏曲发展问题的研究思路。此外,本书通过对比国有剧团与民营剧团、不同地域之间民营剧团的发展情况,总结了可供复制推广的发展模式,旨在为各民营剧团互相学习和借鉴、为民营剧团的发展提供启发,进而促进民间戏曲艺术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
中国戏曲常识齐如山《中国戏曲常识》收录了齐如山先生关于中国戏曲研究方面的诸多经典著作,首先从戏曲的小常识入手,随后分别对戏剧中的身段、脸谱、行头盔头,戏班的规矩、信仰,剧本的语言、涵义、艺术性等方面论述。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并配有大量精美的戏曲与脸谱插图,力求让读者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基本常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
守格与破格王熙 著《守格与破格:京剧旦角身段表演形态的承传流变》以揭示京剧身段表演形态根本性的传承路径、传承规律与传承特质为视角,在新技术条件下,系统梳理原典资料,并走访相关传承人,结合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从身段历史沿革、人物形象树立,到身段传承发展、审美精神提炼,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地谱写京剧身段表演形态的承传流变。《守格与破格:京剧旦角身段表演形态的承传流变》无论是在国家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还是在京剧表演艺术的研究与传播上,抑或在当今文化产业的发展层面,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守格与破格:京剧旦角身段表演形态的承传流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对京剧其他行当,乃至所有戏曲剧种的身段传承问题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
远方有戏王莉 梁振运本书是一部随笔集。全书包含作者历年创作的30篇随笔,书写了作者在舞台艺术领域的见闻、思考和感悟,其中多有作者身为舞台表演艺术家、戏剧专业工作者的宝贵经验。全书聚焦“文旅演艺”这种较为新兴的舞台艺术形式(如《印象·刘三姐》等),对其舞台内外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描写和讨论,文章夹叙夹议,内容充实,语言清新从容,饱含作者对舞台的热爱之情和睿智观察,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准的艺术评论随笔集。
-
东西方戏剧的比较与融合卢昂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是两种形态迥异的演剧艺术,西方戏剧成型很早,并很快以其恢宏的艺术作品以及科学的美学思想构筑了结构严谨、思想隽永的西方戏剧璀璨。中国戏曲虽起源甚早却成型较晚,除社会客观因素外,其艺术本体的复杂高超、美妙绝伦才是漫长酝酿的根本原因。本著作以艺术的本质属性——假定性为切入点,对东、西方戏剧分别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比较,从中遴选出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特征与规律性的内容,探讨如何构建充满假定性魅力、饱含民族神韵的戏剧艺术,这种探讨对创立民族戏剧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戏剧艺术(主要指话剧艺术)来说,就是借鉴和吸收民族戏曲艺术的精髓与神韵,使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真正做到民族化;对于戏曲艺术而言,则是在保持自身本体特色与古典神韵的基础上创造性吸收和借鉴西方戏剧的优长,从而真正的走向世界舞台。
-
贵州地方戏整理与改编吴电雷本书选录彝族傩戏《撮泰吉》《罗细杏》《陈世美不认前妻》《谷艺神袍》《李旦凤姣》《梅良玉》《珠郎娘美》《梁山伯与祝英台》《安安送米》和《七妹与蛇郎》 10 出具有代表性的剧目作为案例给予分析研究。其中共涉及彝族傩戏、布依戏、侗戏、傩堂戏、花灯戏五个剧种。各个剧种的戏剧演出体系完备,如在人物脚色、艺术风格、剧目类 、音乐唱腔、服饰化妆、舞台道具、戏班传承等方面皆自成特色。本书为厘清剧目改编历史脉络,对每出戏进行剧本分析、戏种分析、地域历史探究,探讨民族民间戏剧剧本创作改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
-
中国话剧演员文化研究高鸽该书研究的不是表演艺术,而是演员文化,将演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看待。演员作为一种文化存在,构成了台上/台下、场内/场外共同构筑的效果,它涉及了家庭出身、教育背景、表演实践、舆论传播、经济生存、流行文化等诸多方面。
-
幽灵出没的舞台[美]马文·卡尔森 著,朱夏君 译《幽灵出没的舞台》是戏剧理论的经典作品,是对戏剧理论家赫伯特•布劳和约瑟夫•罗奇提出的将戏剧作为记忆机制的“幽灵”的理论的发展。作者马文•卡尔森认为,戏剧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记忆、重述密切相关。纵观整个戏剧史,舞台创作中的几乎每一个元素都存在被循环使用的情况,任何一个经常在剧院观看演出的观众也都曾有“这是一场熟悉的演出”的体验,这种体验会让人联想到之前他们接触到的艺术作品。这种戏剧作为记忆机制的现象,在卡尔森看来就是“幽灵出没的”(haunted,ghosted)。卡尔森认为,戏剧从从古至今在本质上都是“幽灵出没的”,其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记忆、重述密切相关,它总是在相同的情景、相同的空间中,与相同的身体(舞台和观众席位)、相同的物质材料一起形成“幽灵出没”的效果。本书曾获由纽约大学颁发的奖励美国最佳戏剧书籍的卡洛韦奖。目前,西方戏剧学界已经普遍接受了马文•卡尔森提出的戏剧是“幽灵出没的”这种说法,近年来在一些戏剧理论新著中,“幽灵出没的”一词也已经作为一种固定概念被使用。
-
亨德尔清唱剧《阿波罗与达芙妮》[德]李杨 荀卓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 Friedrich Handel,1685年-1759年),出生于德国哈雷,巴洛克时期英籍德国作曲家。《阿波罗和达芙妮》HWV 122)是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于 1709-10 年创作的世俗康塔塔。亨德尔于 1709 年在威尼斯开始创作这部作品,并在 1710 年抵达汉诺威后完成了这部作品,他被任命为选帝侯(即后来的大不列颠国王乔治一世)的常任指挥 。这部作品是亨德尔最雄心勃勃的康塔塔之一,预示着他未来 30 年的辉煌歌剧生涯。
-
戏曲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曲研究》编辑部 编《戏曲研究》第一二八辑共由7部分、21篇文章组成。“戏曲理论”部分讨论戏曲美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关系、皮影戏的艺术美学、中国戏剧史料分类体系的重构、伦理教化与现代性关系;“元杂剧研究”部分讨论日本戏剧家池田大伍的研究 、抄本《楚昭公疏者下船》的版本及改编 、臧本《窦娥冤》的经典性 ;“戏曲音乐”部分讨论曲牌演变史下的南曲“伴随性曲牌”、湖南高腔剧种声腔源流研究、近代北方地区的高腔演剧、高腔进退与广州大棚戏声腔流变;“地方戏研究”部分讨论豫剧的“乡土化”与“普适化”、排场与粤剧行当体制的形成与转变、蒲州梆子旦角艺术的形成与审美创造;“民国戏曲”部分讨论1931年上海伶界戏剧改良话语权的重申与实践、抗战胜利后上海市戏剧院商业同业公会与戏院业的发展;“当代戏曲”部分讨论戏曲剧目生产态势、“十七年”戏曲电影中主流意识与大众话语的时代表达;“戏曲文化”部分讨论端午戏的历史源流和演出时空及文化意蕴、戏曲艺术对传统相声发展的价值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