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
-
世界通俗合唱珍品集2薛范 编本书选材范围较广:国别从欧美到亚太地区,不少还是我们过去几乎从未介绍过的,如南非、葡萄牙、芬兰和拉西美洲国家的作品;创作流传年代从18、19世纪古典歌曲、古老的民歌到近现代的,甚至近年来问世的歌曲;体裁从艺术歌曲、群众歌曲、民歌直到流行歌曲、爵士和摇滚歌曲、舞蹈歌曲以及影视和音乐剧歌曲;演唱形式从四声部混声合唱到小型的同声合唱。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歌曲、各个不同时代体裁的歌曲有其各不相同的风格和个性色彩。本书入选的合唱作品大都是直接从国外搜集到的、国内极难觅取的原汁原味的原创歌谱。少数作品虽然另有人改编,但都有原著和原唱录音资料作为依据,以期最大程度保持和体现原著的风格。本书目录中只记词曲作者和编合唱者的名字,译配者的名字记写在正文当中。此外,本书中四部混声合唱之外的演唱形式(混声三部合唱、同声二部全唱、同志三部合唱等)没有标注声部标记(女高、女低、男高、男低)演唱者可根据具情况自行处理。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音乐曲谱。
-
随影而行曹雷著《随影而行》在世界风景名胜与经典影视剧之间穿梭,构成“蒙太奇”效果。在作者笔下,尼罗河有波洛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踪迹,维也纳流传着茜茜公主的故事,基辅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佛罗伦萨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凡尔赛与《铁面人》、威尼斯与《威尼斯商人》交互闪现……此外,作者在国外观剧,每有不俗的点评;异域生活点滴,经作者写来,亦别具只眼。做了十几年的译制片工作,看了无数外国电影,在银幕上跟随角色走遍山南海北,但那毕竟不是亲身的经历,反而激起我的愿望,要去寻找“身临其境”的感受。于是,我有了自己支配时间的自由以后,首要的事情就是出去走。电影,成了我的导游图。这样,就有了许多坐在家中从来得不到的感受,就有了数千张珍贵的帮助我记忆的照片,还有了这本书里的十多万文字。请翻阅这本书的人,把这些文字权当我这个吃开口饭的人的闲聊,且听我边走边说。不过我很希望我去过的地方能引起你的兴趣;要是有些感受能引起你的共鸣,我很高兴又多了一位朋友。《随影而行》在旅游散文(游记)、电影之间穿梭,同时链接现实与影视。
-
日本电影100年(日)田方田犬彦 著;王众一 译本书首先是一本极具个人色彩的史论文集。诚然,历史研究必须以事实为立论的根本,严格的真实是历史研究的首要标准。但是,任何一位作者的全面与客观,事实上仍然带有特定的取舍和选择的角度,而不存在绝对的客观与全面。因为,绝对的真实历史是永远无法获得的。本书又是一本具有明显国际化视野的史论著作,不仅在论述每一阶段的日本电影时,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日本电影与欧美电影或亚洲别国电影的异同,从横向对照的角度来比照分析。而且,在行文之中,论及某一部影片、某段落镜头的艺术处理时,也大量地、旁征博引地举例说明日本电影与他国电影在技巧语言上的互文关系。本书以概括、清晰的结构明白畅晓的史论语言,为我们勾勒了丰富多彩的日本电影百年历程。作者将电影放在日本文化传统的延长线及世界思潮的历史大背景下加以分析。讲述了丰富多彩的日本电影百年历程。
-
日本电影100年(日)四方田犬彦《日本电影100年》首先是一本极具个人色彩的史论文集。诚然,历史研究必须以事实为立论的根本,严格的真实是历史研究的首要标准。但是,任何一位作者的全面与客观,事实上仍然带有特定的取舍和选择的角度,而不存在绝对的客观与全面。因为,绝对的真实历史是永远无法获得的。《日本电影100年》又是一本具有明显国际化视野的史论著作,不仅在论述每一阶段的日本电影时,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日本电影与欧美电影或亚洲别国电影的异同,从横向对照的角度来比照分析。而且,在行文之中,论及某一部影片、某段落镜头的艺术处理时,也大量地、旁征博引地举例说明日本电影与他国电影在技巧语言上的互文关系。《日本电影100年》以概括、清晰的结构明白畅晓的史论语言,为我们勾勒了丰富多彩的日本电影百年历程。作者将电影放在日本文化传统的延长线及世界思潮的历史大背景下加以分析。讲述了丰富多彩的日本电影百年历程。本书首先是一本极具个人色彩的史论文集。诚然,历史研究必须以事实为立论的根本,严格的真实是历史研究的首要标准。但是,任何一位作者的全面与客观,事实上仍然带有特定的取舍和选择的角度,而不存在绝对的客观与全面。因为,绝对的真实历史是永远无法获得的。本书又是一本具有明显国际化视野的史论著作,不仅在论述每一阶段的日本电影时,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日本电影与欧美电影或亚洲别国电影的异同,从横向对照的角度来比照分析。而且,在行文之中,论及某一部影片、某段落镜头的艺术处理时,也大量地、旁征博引地举例说明日本电影与他国电影在技巧语言上的互文关系。本书以概括、清晰的结构明白畅晓的史论语言,为我们勾勒了丰富多彩的日本电影百年历程。作者将电影放在日本文化传统的延长线及世界思潮的历史大背景下加以分析。讲述了丰富多彩的日本电影百年历程。 TOP作者简介 四方田犬彦毕业于东京大学(宗教学专业),并修完比较文化博士课程。现任明治大学文学系教授,主讲电影史,兼任语言文化研究所所长。与日本学院派学者不同,四方田的作品多具有启蒙性和趣味性,材料大多来自本人第一手采访,在日本拥有众多读者。主要作品有:《电影风云》、《日本电影的创新激情》、《日本电影100年》等,从而确立了他作为日本电影评论家和亚洲电影评论家的地位,其中《日本电影100年》已在韩国、德国、以色列等国家翻译出版,被视为了解日本电影的基本著作。TOP目录 中文版序言日本电影评论的新视野前言关于日本电影的特征日本电影的概念电影作为边缘艺术增村保造的批评与相邻领域的交流与传统戏剧的关联“辨士”的滥觞文化杂种几个高峰记忆的发现第一章 “活动写直”1896-1918电影来了日本人拍摄最早的电影与大众戏剧的关联民族主义的问题最早的导演牧野省三日活的创立“活动辨士”的意义第二章 无声电影的成熟1917-1930纯映画剧运动电影报道的诞生女演员的出现日本电影的意识松竹的小市民电影日活的改革衣笠贞之助走红古装戏的繁荣“倾向电影”及其以后第三章 第一节 黄金时代有声片试验真正的有声征“辨士”的没落打发结的现代剧城市派松竹与土著派日活沟口健二的成就PCL改组为东宝与纳粹德国的合作第四章 战时状态下的日本电影战时体制的确立日本战争片的特点“超越现代”的争论与电影龟井文夫的春秋笔法战时状态下导演们的对策第五章 殖民地和占领区的电影制作台湾的电影业台湾的启民电影光复后的台湾电影状况朝鲜电影的衰退与光复满影的创立李香兰现象满影的终结上海的中华电影日本在南亚的电影政策第六章 美军占领下日本电影1945-1952战败以后的电影人美军占领时期的检查制度理念电影战争责任问题黑泽明异军突起第七章 走向第二个全盛时代1952~1960占领体制结束战争片的演变打入国际电影节独立制片热东宝的武士片与怪兽片大映的慈母戏与沟口健二松竹的情节剧与木下、小津东映的古装戏狂飙突进的日活第八章 乱纷纷中缓缓滑向低谷1961~1970电影业的顶点迭彩纷呈的东宝作品大映的明星路线市川昆与增村保造松竹新浪潮松竹走向反动东映的义侠片日活无国籍动作片日活的怪才导演们独立制片与日本艺术影院行会桃色电影之王第九章 衰退与停滞的年代1971~1980沉重时代的日本电影日活浪漫色情片日活的青春片东映的“无义之战”沦为山田洋次王国的松竹擅长女性题材导演的“老兵新传”日本艺术影院行会造反纪录片的两个人物第十章 制片厂体系的崩溃1981~1990大公司陷入僵局制作、发行、宣传体系发生变化新导演不知制片厂为何物60年代卷土重来导演后起之秀多如牛毛第十一章 走向独立制作的全盛时代1991~2000电影泡沫的崩溃在国际上时来运转制怍公司细化分工与民族性他者遭遇记忆与怀旧北野武事件参考文献后记译后记附录一 人名索引附录二 影片索引 TOP书摘书摘这里要提到一部半个世纪前日本人用外语完成的日本电影论。这就是20世纪50年代就学于罗马电影实验中心的增村保造(MasumuraYasuzo)于1954年在当地发表的《日本电影史》。增村在书中迎头抨击了日本电影的新派歌舞伎传统。他指出,日本的电影导演善于“对伤感的爱或者母性的爱做诗意性描写,并将这些东西与山川风光等大自然抒情性要素融为一体,据此磨砺出他们的细腻感性”。他们主动逃避现实社会生活,陷入一种非现实的态度当中。增村断言:“结论是,日本电影的诗意美学形成于女性的感性气质,而非形成于勇于面向外界的男性气质。”在就学于意大利的增村看来,艺术应该“直接表现民众热情”,同时又要是“非常男性的”。而艺术在日本不过是长期的政治绝对主义意识形态催生的、“遭到歪曲的社会的产物”而已。日本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宿命论,对山河的热爱,残暴性与施虐性,细腻的美学感觉,神秘主义以及在表达上述观念时运用的悠缓的时间感觉”就是这种非现实的唯美主义冥想的结果。由于以上原因,日本电影既未能向社会性主题发出挑战,也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喜剧电影。增村保造的批评如此直截了当、毫不掩饰,体现了一个亲眼目睹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日本人所产生的紧迫感与焦虑意识。大约在他的心目中,日本电影就是战前松竹公司的情节剧,或是战后由大映公司推出的慈母戏,甚至包括成濑巳喜男(Nanlse Mikio)和木下惠介(Kinoshita Keisuke)的作品。《日本电影史》字里行间透着增村保造的思想冲动和对国产电影的严重不满。P22TOP 其它信息 装帧:平装页数:272 版次:1开本:32开
-
艺海拾贝周凌 著全书内涵外延,博采广纳,丰富厚重,从覆盖的广度看:政经人文,城乡干群,热门焦点,囊括其间,历历可鉴。从电视观赏的视角看:时代巨变,宏观把握;社会变革,微观扫描;历史进程,时间相间;人文自然,经纬交织;视野开阔,广角概括。从传播写作的体例看:人物特写报道,社会大观聚焦,热门话题评点,形式各异,结构多元。改革开放中的运城风貌,获得了全方位、多元化、广角镜式的展现。全书内容丰富:农村与城市,学者与企业家,电视文化与主持艺术,传播话语与记录解说等等,所记、所论、所录,颇得电视广播表现特有的多、快、好、省、精的要义。写人则见精神,记事由折射时代,说理由言约旨远。有的记要勾玄,宏观概括;有的独幽抉微,专题细作。表述笔生风云。落墨文走龙凰,文思东风化雨,如蝶之采花,蜂之酿蜜,真善美尽在其中。
-
聚集好莱坞卢燕, 李亦中主编《美国电影研究文丛·第二卷》定名为《聚焦好莱坞:文化与市场对接》,这就和首卷《隔洋观景:好莱坞镜像纵横》有了一点区别。“隔”者,难免“隔靴搔痒”;从“隔”到不隔,需要我们不断克服作为中国学者观察异域文化的他性视角的局限。“聚焦”好莱坞,尤需拿出文化眼力和审美智慧,我们自当为此不懈探究。本卷共收入30篇文稿,既侧重于美国电影产业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也针对好莱坞近年摄制的人物传记片、科幻片、惊悚片、魔幻片、“翻拍片”、喜剧片、动画片等热门品种深入探析;对于中美两国电影交往历史和现状也有新的学术成果发表。从本卷开始,我们将辑录上一年度的《美国影坛大事记》以飨读者。
-
电视剧叙事情节李胜利电视剧是一种叙事艺术,情节是叙事艺术区别于抒情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情节不仅“在一般文学批评用法中含义已过于模糊”,而且理论地位不高,“在一些文学圈内,‘情节’已经变成了一个肮脏的词,因为它被浓厚的商业主义意味所污染”。在实践中,中国电视剧的情节设置常常重犯某些类型的错误。基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原因,本书主要从情节角度入手,对电视剧尤其是当前中国的电视剧进行研究。本书对流行的各种情节观念进行了辨析,对人物重于情节等相关论断提出了质疑,对电视剧的情节构成问题、电视剧的情节强度与收视率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并梳理了近年来中国电视剧在情节设置方面常犯的错误,希望能对中国电视剧的理论发展与创作实践提供借鉴。
-
影像:1979狄荣军对于电影评论而言,一个重要的历史性事件,是20世纪60年代,彼时的法国青年影评人、此后的世界著名导演特吕佛在法国的《电影手册》杂志上倡导“电影作者论”,同时宣告影评相对于电影制作的独立。他强调影评人的命名、指认权,强调电影评论作为一种自为的书写方式的意义。就理论化的影评而言,一个或更重要的面向,是电影理论、批评与文化研究的遭遇与叠加。事实上,英国文化研究的所谓伯明翰学派与电影的重镇之一——《银幕》杂志间的大论战,或许是20世纪思想文化史的重要事件之一。在百年中国电影史上,电影评论至少两度成为建构与政治生活的重要角色。一是20世纪30年代,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影人曾成功占领大众传媒,以强大的影片攻势改写了中国电影制作的走向;一是80年代,在新时期初年欣欣向荣的国营大中型企业中,群众影评一度成为“单位制”内最活跃的业余文化活动,出现过“百万工人业余影评大军”的全国性热浪——一如80年代诸多的文化现象;原有的体制在其汽车趋转型、解体的过程中迸发其最后的辉煌。
-
我的第1部电影罗温斯坦我们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第一次经历——电影导演也不例外。本书记录了20位世界著名导演第一次执导电影时的幕后故事。其中有科恩兄弟、奥利弗·斯通、迈克·利、肯·罗奇、李安、佩德罗·阿尔莫多瓦、贝特朗·塔维尼埃、安东尼·明格拉、米拉·奈尔等。本书的采访者为英国第四频道年轻的编导兼制片人斯蒂芬·罗温斯坦,在他的成功引导下,这些知名导演敞开心扉,畅谈往事。访谈几乎涉及了电影业的方方面面,例如:电影剧本创作、筹集资金、挑选演员、电影的拍摄过程到最后剪辑,以及销售和放映等。尽管每位导演讲述的故事有所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第一次执导时的兴奋与担忧。面临无数个将要解决的问题,他们是如何在抉择与煎熬中逐步成长的。相信广大读者会着迷于这些生动而精彩的访谈。 科恩兄弟、奥利弗·斯通、迈克·利、肯·罗奇、李安、佩德罗·阿尔莫多瓦……20位世界著名导演讲述第一次执导电影时的幕后故事!采访者为英国第四频道年轻的编导兼制片人斯蒂芬·罗温斯坦,在他的成功引导下,这些知名导演敞开心扉,畅谈往事:电影剧本创作、筹集资金、挑选演员、电影的拍摄过程到最后剪辑,以及销售和放映等。当他们面临无数个将要解决的问题时,他们是如何在抉择与煎熬中逐步成长的呢……
-
20世纪70年代汪海明2005年是中国电影百年诞辰之年,也是中国电影耕耘与收获的百年,更是中国电影曲折与艰辛发展的百年。中国电影记录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历史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而电影老海报则以它特有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来引发人们对经典影片的怀念情愫。这套纪念丛书将百年电影珍贵的海报和文字资料汇集成册,一幅幅展现在人们眼帘中永远鲜活的艺术形象,不禁让人油然生起无限的缅怀之情。本书是丛书之一,收录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电影海报,这一复苏年代的电影海报受特殊政治的影响具有独特的魅力,也融入了一些新风,如色彩运用得较为和谐自然,人物形象描绘趋向于生活化,这些都表达出人们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复苏的年代虽然我们不愿回忆那段特殊的历史,虽然我们不愿再揭开伤疤,但历史终将是历史,它留给人们太多的反思和警示。在“文革”阴影的笼罩下,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1976年间,新中国的电影继续着荒芜的年代。但是,也不能说这一时期电影生产一片空白,“样板戏”电影便是“文革”期间“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产物。样板戏电影于1969 1972年问问世,它们是: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因此出现了全国八亿人民只能看样板戏的现象。由于受“三突出”文艺创作思想的严重束缚,这一时期的电影海报创作的模式化、公式化、概念化痕迹非常明显,甚至连构图方法也都雷同,破坏了海报作为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基本上就是一种政治宣传工具。尔后出现的一批影片如《山花》《风雨里程》《决裂》等,表现了所谓的阶级斗争,不太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应该严肃指出。在此期间还有一些重拍影片问世,如《万水千山》《南征北战》《战洪图》等,它们虽然在拍摄技法及其技术运用上大大超过了原版影片,但由于受文艺创作主流的影响,也影响了它们的艺术成就,但这些电影海报的创作多少融入了一些新风,如色彩运用得较为和谐自然,人物形象描绘趋向于生活化,这些都表达出人们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春风化雨,随着“四人帮”被粉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新中国迎来了三十周年的庆典,被埋在冻土中的种子终于复苏并破土而出,新中国的电影再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1977年生产故事影片约18部,1978年升至40多部,而1979年更是创新的一年,喷发的一年,该年全国电影观众达293.1亿人次,创出历史新高。这一时期的电影海报创作也体现出徘徊、观望、尝试的心理,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突破了一些概念化的因素,就其创作理念及其表现手法都有了很大的突破,表达出个性解放和艺术风格上的百花齐放。特殊的政治造就了特殊的历史,特殊的历史造就了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年代演绎了特殊的故事,这些都在作为当时重要文化意识形态的电影中得以一一记录,尽管有些公式化、概念化,但它们毕竞是特定历史的特殊产物。作为电影衍生品之一的电影海报也都拥有了这些特性,同时也拥有了珍贵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