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
-
厄夜之花王樽50部不能看的电影,均是世界电影史上某些方面具有极端色彩、另类影响,或引起广泛争鸣的作品。跨越百年时空和10余个国家,既有大师的妖冶寓言,也有新锐导演的激愤之作。本书对50部影片进行了全面解析,还精选了百年以来中外著名禁片的名录,使该书成为中外极端另类影片和禁片的大观。 50部影片也许确实不能看或不必去看,但绝对值得了解和知情,给读者提供了认识影片的某个新的视角和参照。50部影片也许确实不能看或不必去看,但绝对值得了解和知情。除了对50部影片的解析,本书还精选了百年以来中外著名禁片的名录,使该书成为中外极端另类影片和禁片的大观。
-
外国电影名作欣赏何宝民“少年艺术之旅丛书”精选古今中外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电影以及中国书法等艺术门类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佳作,配以精要、浅近的评论,组成一个开放的书系。全套书图文并茂,形式新颖,缤纷万象,赏心悦目。少年读者从欣赏品味中,亲近艺术,拓展视野,陶冶性情,提高素质,体验阅读的快乐,培养创新的能力。电影是人类创造的一个奇迹。本书选收了自电影诞生以来外国荣膺大奖、堪称经典的名片。虽然只是用文字叙述的电影故事,但作品神髓、明星风采尽收眼底。优秀作品,给我们以道德的教化或审美的愉悦。
-
悬崖上的舞蹈徐怀静著内容提要: 本书从导演介绍、主要演员、拍摄年代、获奖情况等背景资料、内容赏析(3000字)、精彩对白等几个方面对所选影片展开介绍,注重技术层面分析,做到对业余爱好者与专业人士皆有收藏价值,配以电影海报和主要演员剧照,图文并茂。所选片目侧重近年新作,也适当兼顾同类经典。就本书而言,共精选了三十部“边缘”电影,抓取了边缘人群破碎瞬间的惊鸿一瞥,这些电影不仅边缘,而且大都和爱情有关:跨越文化、种族的爱,被弗洛伊德统称为“恋父情节”的、年轻女孩与中年男人的爱,追求自我独立的女人们所感受到的不同寻常的爱,不敢宣之于口的男人之间的 “爱”,故意出格但最终无法走出伦理道德约束的情色之爱,被绝望所压抑的残酷的青春爱情,自毁的男人和无法救赎他们的爱情,以及田纳西·威廉姆斯笔下那些总是处于逃亡状态、总是遭到社会排斥的非主流的边缘人的破碎的爱情。文笔魅惑,值得一读。 边缘电影,顾名思义就是主流电影的反向,其内容所触及的大多是情色以及社会禁忌题材,在表面上或许呈现的是并不明媚、与主流文化环境不相称的面貌,在社会大众的眼里更被贴上“另类”的标签。但它在日益商业化、娱乐化的当今电影氛围中,依然是一道不容被忽略的风景。 目录: 序 沟壑·爱情 《情人》:涉渡之舟 《爱神》:痛苦的悸动 《2046》:流动的时刻,别离的伤感 《失乐园》:爱情的固化 恋父情节 《这个杀手不太冷》:心的形状 胶片上和书本上的《百万美元宝贝》 《洛丽塔》:荒凉不堪的真实 《美国丽人》:中年感情危机·美国梦的破裂 极度魅惑 《西尔维娅·普拉斯》:爱情的极限,抹不去的伤痕 《时时刻刻》:女性精神抑郁与越界的性向 《她比烟花寂寞》:天才能将女人带向何处? 《钢琴课》:黑白琴键下的爱的觉醒 《黑暗中的舞者》:音乐的力量 《钢琴教师》:追逐者与被追逐者角色的转换 酷儿爱情 《毛里斯》:不敢宜之于口的爱 《春比乍泻》:从大来过的故事 《东宫西宫》:男性性向的复杂性和可变性 《男孩别哭》:性别身份的危机和暴力的世界 《茸宴》:传统下的折中 失语的青春 《任逍遥》:尘世多烦恼,怎能任逍遥 《小武》:背叛 欲望的烈火 《不忠》:婚姻与婚外恋 《爱你九周半》:性·迷醉·极限·自尊 《大开眼界》:婚姻·性·幻想 自毁的男人 《离开拉斯维加斯》:自毁的冲动 《巴黎最后的探戈》:失调的爱的节拍 《阿飞正传》:无脚鸟的幻灭 悬崖上的舞蹈 《欲望号街车》:《欲望号街车》的不确定性与矛盾性 《甜蜜的青春小鸟》:暴力的极敛:强斯-维恩的阉割 《逃亡的一族》:神话、象征与双蓖主题 后记
-
香港电影新浪潮石琪 著B02#石琪,香港资深电影评论家,长期从事影评写作及电影文化活动,其对香港电影的独到剖析,是立足于香港本土文化做出的真切而权威的阐述,对大陆电影学界、业界及影迷理解香港电影文化颇有参考、借鉴价值。 香港电影新浪潮是20世纪80年代两岸三地新电影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全新的思想内容、美学语言和技术手法,为香港电影乃至华语电影带来了新鲜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本书涵盖了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兴起与衰落,评析了这一浪潮中的几乎每一部主要作品,并且论及新浪潮导演在运动之后、持续至今的电影创作,不仅见证了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兴衰起落,更记录了近三十年来香港当代电影发展的风雨变迁。
-
惊魂记何小米对很多人来说,“希区柯克”这个名字再也不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代表了一种电影手法的精神、成了悬疑惊悚的代名词;而希区柯克著名的那个人头侧像剪影,也不仅只是单纯的剪影,它还成了这“希区柯克精神”的一个图腾意向。
-
韩剧全解密《新京报》 编著资深娱记全方全记录韩剧明星戏里戏外,最in、最潮的骨灰级韩流粉丝进阶读本! 韩剧《大长今》在中国播出后,引发收视热潮,成为观众们最喜欢的电视剧。韩国影星裴勇俊主演的电影《外出》在中国引起轰动。近年来,这样在中国引起轰动的韩国电视剧及电影已不是个别案例,而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什么会有形成这样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新京报》记者专程赶往韩国,采访了韩国影视行业的制作人、导演、编剧、明星演员,考察了影视作品的诞生过程,考察了影视剧的制作地,对韩国的影视工业进行了全方位的记录和分析。读完本书,每一位喜欢韩剧和韩国明星的读者都会发现自己已经成为韩剧和韩流的资深专家。
-
新青年制造-06主打夏陈安暂缺简介...
-
现代电影美学体系王志敏著B14本书是北京大学影视艺术丛书之一种。全部内容有七部分组成,可以简称为“电影美学七论”:电影美学成立论、电影美学定位论、电影美学对象论、电影美学基础论、电影美学规律论、电影美学系统论、电影美学背景论。全部内容可以概括为:七论、八概念、五观、理论三要件、审美形态六特征、美学发展五时期、电影语言发展三阶段、电影理论发展三模式、电影美学四规律、电影作品表意系统的三层面四单元六线索、当代电影的五大世界性特征。本书对电影美学研究范围内的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进行了重要的理论阐述和梳理。在电影美学、电影理论的基本概念、方法论和观念等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理论建树。对于中国的美学学科及电影美学学科建设,对于中国的电影高等专业教育,乃至对于中国的高等文科及艺术教育等方面,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参考价值。作者简介王志敏,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所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北京电影学院学位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电影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002 年— 2006 ),华东师大传播学系兼职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美学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北京市美学会理事,1991年被国家家教委和中宣部授矛“八十年代优秀大学毕业生”称号,同年称广播电影电视部和人事部评为全国广电系统先进工作者。 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艺术学、电影美学、电影理论等,已发表译著百万字以上、其中专著三部,与人合著和参加编写的著作多部,论文数十篇,多被收入学术文集。 主要著述有:《元美学》(专著17万字,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佛教与美学》(合著20万字,本人10万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电影美学分析原理》(专著20万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出版),《现代电影美学基础》(专著35万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出版),《中外影视大词典》(全书副主编,分科主编,200万字,广电出版社2000年出版),《电影与意境》(合著,本人13万字,中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出版),《大学美育:电影鉴赏指南》(第二主编及撰稿,30万字,广电出版社,2000年出版),《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主编及撰稿,30万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电影美学:观念与思维的超越》(主编及撰稿,30万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影视美:光影与声音的世界》(合著,10万字,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出版)。
-
海上电影溯源许朋乐 主编《海上电影溯源》是上海电影家协会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而精心策划、编辑的,皆在对上海电影一百年来所做出的突破性或首创性贡献进行梳理与归纳,突出上海电影在中国电影中的“第一”、“之最”或上海电影自身的“第一”与“之最”,强调条目及内容的“意义性”、“真实性”和“权威性” 。一本凝聚着众多会员及专家学者心血和智慧的电影新百年“第一书”。《海上电影溯源》不仅第一次较系统地、完整地梳理了一个世纪以来上海电影在中国电影的各个领域所开创的辉煌纪录,以大量图片集中向世人展现了上海电影一百年来的发展历程,而且,对上海电影做了全方位的历史性“定格”,鼓舞和激励了后继者。全书突出了上海电影在中国电影中的许多“第一”和“之最”,表达了上海电影人对中国电影百年的贡献。
-
大爱无言曹珩这是一部在中国电影文学剧本出版历史上尚无先例的具有独特阅读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书。它收入了四个从不同视角、以不同风格、择不同素材而创作出来的关于同一题材——郑培民先进事迹和高尚思想的电影文学剧本。惟其如此,阅读起来别有一番味道,研究起来更有一番思考。是现实生活里的先进人物郑培民的实践和精神,孕育滋生了如今摆在读者面前的这四个为郑培民树碑立传、传神写貌的电影文学剧本,又必将反过来推动广大读者学习、传播、弘扬伟大而平凡的郑培民精神。生活与艺术的辩证法,从来就是如此。把生活中的先进人物搬上银幕,是中国影视艺术创作的一个好传统。这是以高尚的思想培养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真人真事的艺术化、审美化,是有条件、见功夫的。并不是所有的真人真事都可以,都宜于艺术化、审美化的。这里既有人类审美创造规律的制约,也有创作者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和文学艺术学养的制约。尤其是象已经通过新闻通讯和报告文学乃至电视传媒的宣传而深入人心的“当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郑培民这样的其人其事,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