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
-
中国早期电影布景研究裴丽本书论述了1905:1949 年中国早期电影的布局。中国电影自其诞生之日起,其发展过程便与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相伴而生,早期的电影布景也是中国电影民族美学的一部分,对传统空间美学形态的探索、不同形态的生成与发展、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再现是其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选取中国电影历史的巨变时期,展现出特有的中国形象与经验,促使这一阶段的电影也成为中国现代性进程重要的文化表征。
-
黄健中的导演创作风格研究张玉著本书结合笔者对黄健中导演的87天创作观察以及3天的半结构式访谈等一手资料,以黄健中的影视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哲学、人学、心理学、美学、叙事学、女性主义等为理论工具,从创作主题、视听语言、叙事方法、人物塑造四个维度对黄健中的创作风格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黄健中创作风格的价值及启示,以期对当代影视导演的创作提供有益的启发。
-
综艺节目制作基础曹畅“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专业系列教材”是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的专业教材。本教材将基于北京电影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建设和交叉学科发展的根本需求,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互联网时代紧密结合,着力实现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与市场发展相契合的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综艺节目制作基础》为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创作(综艺)方向课程教材,供本科生创作课程使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综艺节目的分类、综艺节目策划要点、制作流程,具备制作综艺节目的能力。
-
采光阅影龚艳 著大部分的观影文集都是关于作者自己与电影的邂逅、因缘,无不充满了个人化的描述。街道、影院、电影、明星,经典台词、歌曲构筑起来那个专属记忆,但仔细想来这些看似个人化的遭遇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李欧梵写下过“作者在电影院中失落的就是作者的青春”,那些和电影的最初记忆或许在台北的电影院,香港的戏院,而作者的在西南小城的录像厅。同样是在或明或暗的街道,推开漆黑的门,进入到银幕的世界,电影成为成长的陪伴,青春的记忆、初恋的印迹……虽然这本论文集多以史论、文本细读方式进入,少了情感,多了份理性,但它们是作者的足迹,从最初的懵懂到以科研精神对待,到今天的重新发现,电影见证了作者生命的状态,也将指引作者接下来的路径。
-
叙事与电影翻译研究钟毅,唐绪华,陈莉 著本书以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经典英语译制片的翻译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叙事为研究视角,考察英语译制片的翻译作为一种叙事手段。是如何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使观众产生奇妙的审美体验的,具有较为重大的意义。国内迄今已有不少学者关注译制片的翻译,但大多都聚焦某一部电影的台词翻译,也有少量学者关注了上译厂的英语译制片,不过研究成果都是对较为出名的两三部译制片的零散研究。国外也有学者关注译制片的翻译,但尚未发现对上译厂英语译制片的专门研究。本书从叙事的角度研究英语译制片,一方面为译制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另一方面也以此为契机,将影视翻译与叙事相结合,并对与影视翻译相关的观点加以总结。此外,本书对多模态文本的翻译进行了分析,是丰富多模态文本翻译研究方法的一种尝试。实践意义方面,本书对译制片的原文和译文进行详细的比对,在解析上译厂电影对白翻译策略的同时,也为当前译制片的翻译和制作提供启示。
-
青春的凝视刘海波 著本书为运用专业电影理论对中外经典和热门电影进行专业解读的论文合集,作者是上海电影学院电影学的研究生,他们以青年人独特的兴趣和视角,运用专业理论对30个电影文本和电影导演进行了分析解读。观点新颖独到,解读如同揭秘解谜,层层深入,引人入胜。该书集中呈现了上海电影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实力和水平,将满足全国各高校上万名戏剧影视学研究生,数十万名戏剧影视学本科生,乃至更广泛的人文学科大学生、高考艺考生,和对电影感兴趣的影迷们对理解电影、学习专业写作的需求。
-
电影中的时代曲与救亡歌王思思 编本书由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王思思著。左翼电影歌曲作为中国近代音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时代大背景下中华民族不畏外来强权的民族精神,底层民众不甘受压、追求平等的人民情怀,同时,也以其口口相传的流行通俗音调,表现出其民族性、人民性、政治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是中国电影音乐代代传承的成功典范。本书汇编了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歌曲的经典代表作品,并对其创作、表演以及社会影响做了简要述评,希望能让读者更多的了解左翼电影歌曲的艺术特征以及背后的文化成因;并以此为发端,引发人们对当代电影音乐创作与发展的思考。
-
中国IP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杨雪 著文化产业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内涵,在21世纪的全球格局下,各国早已将文化实力作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1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正式提出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与扶持下,中国IP影视产业不断向前推进,涌现出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IP影视作品,在国内市场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国际市场上,中国IP影视作品的竞争力却明显不足,《中国IP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从外部条件、微观能力、产品结构、产品质量四个方面浅析其原因。在此背景下,《中国IP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采用系统分析、个案研究、对比分析的方法,致力于探讨中国IP影视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路径与策略。在理论建构层面,《中国IP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基于产业演变理论和产业四力运作模型,梳理了中西方IP影视产业的演变轨迹和运作逻辑,阐明了IP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并开辟出面向国际竞争和跨文化传播的IP影视产业研究方向;在实践应用层面,《中国IP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为中国IP影视产业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路径与方法,为提升中国IP影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出谋划策,可供业内和国家相关部门参考借鉴。
-
从苏联到俄罗斯廖海波 著本书主要从苏联到俄罗斯的电影发展历程中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电影大师和他们的优秀电影作品进行分析。这些电影大师都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水准,题材内容有独特性,思想内涵具有深刻性。本书除了对导演生平和影片内容、获奖情况做一些基本介绍外,还对这些影片的内容层面和视听语言层面进行分析,吸取各派电影理论的精髓,从现实主义美学、电影叙事学、精神分析电影理论与批评等方面,并结合电影与类型、电影与文化、电影的表意修辞等学科多角度地分析。
-
摄影作品分析唐东平 著摄影作品分析的一般步骤为:首先从读图开始,了解画面的真实意图,进而解读摄影师,包括掌握相关的背景资料,最后再回到画面本文的解读。联系时代与历史,联系具体的创作者,我们将读图过程简化为“三步式”:一看“说”什么,二看怎么“说”,三看“说”到什么程度。众所周知,摄影创作倡导求异、求新、求变,目的是不断丰富和发展摄影的表达。摄影作品分析同样不能以公式化、概念化敷衍了事。我们分析摄影作品不是要有意无意地给摄影创作制定一个有形或无形的标准,而是要破除任何表达上的思想僵化与创造力的枯竭,提供更多的可选择的思路与表达方案,以积极地影响我们的摄影创作。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作品分析,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在创作时不拘一格,有所创新。本书将汲取众家所长,结合摄影创作的个例,以及近年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入学考试的摄影作品分析试题,力求做一些有益尝试,或与方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