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
-
现代性伦理视域下的新世纪鲁剧创作研究李海燕 著鲁剧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发展历史,虽然屡遭沉浮,但鲁剧总能迅速地调整自身状态重新崛起。本书选择“现代性”伦理视角研究新世纪鲁剧创作,并非用简单的社会学伦理道德分析代替文艺作品分析,而是深入探究鲁剧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之间的隐蔽联系,厘清新世纪鲁剧中的伦理主体在转型期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现代话语姿态,以及在这种现代话语下鲁剧创作中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美学立场和伦理倾向,并影响了鲁剧创作的生产机制和品牌建构,以期对鲁剧创作做一次整体上的文化学和审美学阐释。
-
你将来的样子盛千珊 著《你将来的样子》是专为有志于影视行业的年轻朋友准备的访谈书,他们或者尚未入行,或者刚入行不久,现有的经验尚不够丰富,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多少心存疑虑。他们对影视行业的前沿理论与核心课题固然关切,但更迫切的需求恐怕是尽早找到自己的站位,以便少走弯路,规划出最合理的职业发展路径。此外,榜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本书采访了三十一位业内资深的编剧、导演,他们无一不是行业内外公认的精英代表。他们当中一定有你的前辈、老师和偶像,正是他们的作品召唤着你,影响着你,乃至令你萌生与之同道的梦想。书中他们与年轻的朋友们赤诚分享各自的成长经验,帮助年轻的编剧、导演更好地制定职业规划。在艺术创作技巧、自我提升等方面也提供了宝贵经验。对于年轻编剧、导演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窘境,受访者们更是毫不吝啬地分享了相关解决办法。
-
电影概念设计之再设计王果,马丽欣 著暂缺简介...
-
现代性的视觉政体(美)马丁·杰 等视觉现代性的研究与一种科技史、媒介考古学等偏向于技术和媒介的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现代性视觉是一种“技术化观视”(technologized visuality),虚拟影像本质正是经由某种媒介中介后的视觉,技术/媒介处在现代视觉的核心。这不仅包括了各种视觉媒介,还包括了种种原本并非以视觉或图像为目的的各种科技发展,它们同时带来了观看方式的更新,比如机械印刷、望远镜、显微镜、现代解剖学、X光、核磁共振等科学和医学技术,它们在作为书写、天文和医学工具的同时,也是重要的视觉技术,带来新的视觉形态。
-
日本战争电影发展史卢伟,刘云飞日本战争电影是日本电影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类影片涉及日本电影的各个类型,并且吸引了日本诸多著名导演涉足其中。《日本战争电影发展史》正是从史学视角出发,将以类型维度的横向研究与以时间维度的纵向研究相结合,辅以导演和作品维度的文本研究作为支撑,把日本战争电影经历的初创期、蛰伏期、苏醒期、高潮期和摇摆期五大阶段和十几个时期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在体例上,我们寻得对应时期的一部电影片名作为章节主标题,将全书分为五章——“燃烧的天空电影国策下的‘国策电影’(1900-1945)”“战争与和平:‘电检制度’下的‘理念电影’(1945-1952)”“做人的条件:反战电影与美化电影的交织(1952-1960)”“大日本帝国:反思电影和美化电影的并行(1961-1989)”“月光小夜曲:风格杂糅的‘战争新视像’(1989-2020)”,并且时刻围绕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反战电影”和“美化电影”,对日本战争电影进行立体的剖析,希望为不同时期日本战争电影发展变化寻得“发展规律”和“流变依据”。
-
《荆轲刺秦王》电影美术设计手札屠居华 著屠居华作为电影《荆轲刺秦王》的总美术设计师,紧紧围绕电影剧作内容及其相应要求,提出在“丰富剧本内涵的前提下,进行创造性的设计”的总目标,这在1995年前后是非常独特和大胆的电影美术创作设想。为掌握和丰富剧本故事反映的秦王朝时期历史原态的信息量,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考古式地挖掘出大批形象和文字资料……在数字技术尚不普及的年代,他们多以手工精耕细作,创造出有秦代历史的真实面貌,设计出符合秦王统一六国的雄心和情志,那种大气势大剧情的艺术创作需求溢于设计中……屠居华带领团队费时三年零九个月,终于完成了高标准的设计内容:秦王官的建筑造型,高低错落,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嫔妃居室的设置,曲体柔雅,生活气息浓郁……从室内景到皇城宫室的呈现,确是如戛纳颁奖评语所说:“壮观地、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给人们留下了不同寻常的极为深刻的印象。
-
华彩人生刘澍 著,柳秀文 编从黑白、无声到彩色、数码,你见证中国电影的成长壮大;从大戏主演到配角客串,你敬畏每个角色、丝毫不差。年过耄耋,却躬身为桥,度艺度心度年华;戏龄花甲,仍立身为梯,举人举梦举百花。即便满头银发,不失当年优雅,笑就笑得灿烂,白就白得无暇。
-
科普影视导论黄雯本书以中西方科普影视对比为线索,从科普影视的概念、历史、类型、模式、生态环境,科普影视的内容与形式,科普影视的传播,科普影视的未来发展、网络科普影视、科普的制作等层面对科普影视做一个全面详尽的梳理和概括。以期帮助读者了解什么是科普影视,如何做科普影视,以及科普影视与科学传播、影视艺术、科普文化、文化产业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并希望通过该书能引发读者兴趣,进行科普影视的实践。适用于科普专业、科学传播专业的师生,科技馆策划设计人员,科普产品创作企业的相关人员,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策划设计人员等使用使用。
-
电影特效创作刘晓清数字技术我们怎么去面对,对于导演、摄影师、美术师、录音师等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因为它带来的是一次革命性的巨变。首先胶片已经消失了,从电影拍摄方式来讲已经不再是用胶片拍电影的时代了。同样对于美术师来说也是一样,过去的电影场景需要你靠手工画图、现场搭建,不仅周期长、经费多,同时还有一个视觉效果的问题。摄影师和导演也面临着这样的一个问题,即创作观念的改变:摄影机运动由数字技术来控制。叙事的方式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变,数字化带来的不仅是冲击也是挑战。在挑战面前我们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在挑战中使中国电影立于不败之地,仍然保持着电影大国乃至电影强国的风范,对于当代电影人来说,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任务。从90年代至今,书店里有关介绍电影特效的各种软件操作、各种制作技巧攻略的书籍,琳琅满目,但是真正介绍电影特效创作,特别是系统地介绍国内外电影特效创作手法、思想,介绍影视创作经验的专业书籍几乎是“难得一见”。《电影特效创作》更多地是介绍国内外电影艺术家们以及笔者在电影特效创作中的手段、思想,以及电影特效创作在影片创作中的作用,是他们和笔者多年创作和教学的经验梳理,而非某个影像制作软件的操作使用说明。
-
中国电影高小健迄今为止,在中国早期电影史研究中,有两种西方理论学者们津津乐道,一个是米莲姆·汉森的“白话现代主义”理论,它对中国早期电影研究来说体系相对完备;另一个是在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广泛领域都非常活跃的“民族国家”理论。这两种理论对于中国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的社会发展状况,特别是从清末开始的中国的现代化理想和努力及其变革发展的研究都具有很大的适用性,很多据此理论而做出的研究成果深刻地描述了中国社会在近现代的发展变革中的种种现实迹象和中国各阶层人群对于现代国家的种种想象,以及由这种想象与现实的差距所带来的身份、文化的认同焦虑,政治家、学者对这种想象中的“民族国家”所进行的种种理论构想和实践努力,等等。作为大众文化的新时代的代表——电影,从普遍的意义上来说,由于其自身对于公共空间的跨越和其独特的影像呈现特性,对于今天展开的关于上述历史进程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样本,而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艺术作品,其叙事过程亦是上述历史进程,其间包含的焦虑、思考、认同、实践等直观的诠释,其记录下来的都市空间影像,人们对于理想社会的勾画,对于身份认同和文化独立性的创建实践等表现,都可以做到清晰地有物可寻,上述理论似乎成为研究那个时期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理论途径,当然也是研究中国早期电影史的一种有效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在这种理论支撑下,国内已出版不少相关的早期电影文化研究的史著和理论成果,在电影史研究领域形成很大影响。特别是美国学者米莲姆·汉森于21世纪开启时提出“白话现代主义”理论并用于研究中国早期无声电影,她的学生张真随后出版《银幕艳史:上海电影与白话现代主义,1896-1937》,这个理论便成为研究中国早期电影,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无声电影直至30年代电影关于现代性问题的通畅的理论方法,进而成为中国电影文化史研究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论。的确,这个理论的提出,为中国电影史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为国内学者力图突破电影史学研究方法的努力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此后,这个路径不断被拓宽,形成现在对于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非常活跃的局面。在这个意义上说,上述理论的价值值得肯定。时至今日,这个理论在中国早期电影研究中依然是十分重要的方法之一。“民族国家”理论对于在中国正在建构的民族国家进程中的电影文化表现的概括也有其正当性和逻辑上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