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
-
冯小刚电影余韬 著《江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艺术书系》出自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的一群老师,是他们耕耘于戏剧与影视领域的一次结集、一次亮相。纵观这套书系,显示出如下几个较为突出的特质:作者队伍趋年轻,大多数为“80后”或接近“80后”的新锐,如黄钟军、余韬、胡斌、李勇强等;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南京大学等的学源结构,提供给他们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厚的学术功底。而他们因为年轻“不安分”而向全国以至世界各地“主动出击”,或参加各种戏剧影视会议而发声,或发起“映画台湾”之类的公众号而追新,如此等等,从而将影响尽可能辐射开去。这些“可畏之后生”思维活跃而敏锐,思想前卫而鲜活,易于并敏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方法,相应的学术研究具有较充分的新颖度、敏锐度,焕发着勃勃生机。内容涉及面广,戏剧电视电影网络摄影全覆盖。
-
贾樟柯的世界让·米歇尔·付东1998年,贾樟柯凭借处女作《小武》崭露头角。他的电影以其现代性著称,风格源自对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关系的再创造、对新技术的创造性运用,以及对个人和十四亿人口的集体之间关系的创造性阐释。贾樟柯的电影敏锐地见证了影响中国和全世界的巨大变迁。《站台》《世界》《三峡好人》《天注定》及《山河故人》等影片勾勒出一条高度协调又不断更新的美学路线,耐心十足地在中国文化中构建中心位置,以独特的角度讲述二十一世纪的新故事。本书由著名的《电影手册》主编让–米歇尔•付东执笔,是详尽介绍和解读贾樟柯作品的重要著作。内容涵盖多篇*手访谈,涉及童年、工作、拍摄及合作者采访。另有主要作品的分析与评论,并收录贾樟柯在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的演讲全文。
-
看见孙卫卫 著本书分为十二个专题,结合中、美、英、法、德、意、俄、瑞典、波兰、巴西、印度、日、韩等国的100余部电影,对“存在”“自我”“命运”“文明”“自由”“平等”“正义”等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这些哲学问题都是与我们的人生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且本书图文并茂,文字生动,因此不仅可以给专业的哲学工作者和哲学教师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可以用作大专院校相关课程的教材,也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可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既领悟哲学的智慧,也对电影的内涵有着更深刻的体会。
-
永恒经典 艺术至上张春颖,郝琳 著北京物资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的跨文化研究团队致力于各国电影作品中的文化现象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成本套系列丛书出版。该系列丛书将全面系统地呈现不同题材和主题的各国电影作品,以文化解读为主旨,整理和归纳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内容。该研究将语言学及文学理论与电影作品评析紧密结合在一起,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的实用性,不仅为高校英语教师在相关课程的授课中提供多元文化教学的案例,也为广大的电影爱好者铺设一座热爱世界文化的桥梁。团队预计出版八本系列丛书,兼顾经典与畅销作品,选取精彩文化故事。其内容涵盖与文化主题相关的各国电影作品,以亚洲、欧洲、美洲、非洲为故事主要发生地,涉及多元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以及神话、艺术、旅游、同性等主题的各国电影荟萃。该系列丛书将以一部电影作品为撰写一至两篇文文化解析论文的形式结集出版。各卷主题如下:第一本:电影中的多元文化解读;(已出版) 第二本:电影中的商业文化解读; 第三本:电影中的神话故事解读; 第四本:电影中的饮食文化解读; 第五本:电影中的神话故事解读; 第六本:电影中的旅游主题解读;第七本:电影中的宗教文化解读; 第八本:电影中的同性主题解读。本册为第五本:电影中的艺术主题解读。对电影的艺术文化追求,是电影创作者的永恒使命,也是无数影评人坚守的价值取向。本书选取的20余部电影作品,凸显艺术文化对于电影生命力的重要意义;而以文化维度来解读电影的艺术内涵,则是本书为广大读者提供的一种对经典电影的不同理解角度,有助于读者从短时的直观印象升华到艺术层面的享受,从而在另一种意义上延伸了经典电影的生命力。
-
电视纪录片自塑国家形象研究武新宏 著该成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电视纪录片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研究》(编号13BXW028)的很终成果,目前已通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结题鉴定验收。 电视纪录片从诞生伊始,就一直积极发挥对外塑造及传播国家形象的独特作用。该成果系统梳理了从1958年至2018年整整60年时间里,在国外播出、在国外获奖的中国电视纪录片所呈现出的中国形象。依据重大历史事件为时代划分时间节点,以60年为历史纵线,以纪录理念、题材内容、形象内涵、表现方法、传播方式等为横向维度,全面梳理不同时期电视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具体样貌、塑造方法、表现形式、传播途径与接受反馈。纵横交织、内外结合,立体描绘电视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历史进程与形象演进。该成果明晰了核心概念,认为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是塑造主体基于国家实体形象、依据影视艺术创作规律,对国家实体形象进行寄喻自我情感与认知投射的纪实影像化呈现。在不同维度详细分析基础上,探寻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规律、方法与经验,剖析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建设性建议与对策,为新时代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现实参照。
-
VR策划与编导王彦霞 著本书是关于VR 策划与编导的入门级教材,从VR 与普通影视的异同入手,对VR 的有关概念、分类、特点、关键技术、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传播与管理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探讨,有史、有论、有料、有趣,有故事,有分析,有案例,有建议。VR 一经问世便备受瞩目,发展迅速,应用范围广泛,影视创作、游戏动漫、教育培训、视听广告、军事模拟、建筑设计、考古仿真等诸多领域都受益于VR 技术。在高等院校中,影视、计算机、电子工程等诸多专业都开设了VR 课程。在“媒介分众”越来越明显的今天,若想改变VR界重硬件、重技术、轻策划、轻叙事等情况,就需加强VR 的创作,提升VR 创意、编撰和叙事水平。
-
奉俊昊的全部瞬间[韩] 李东振 著,春喜 译韩国资深影评人李东振探索奉俊昊导演的作品世界,从奥斯卡*影片《寄生虫》到处女作《绑架门口狗》。这本书几乎囊括了奥斯卡“四冠王”奉俊昊的所有作品。本书共由八章构成。*章包含对《寄生虫》的189 个场景的详细解说以及李东振对奉俊昊导演的访谈,同时还收录了作者对《寄生虫》的评论文章,可谓名副其实的对电影《寄生虫》世界的总整理。第二章收录了作者对《玉子》的评论文章,同时还包括李东振和奉俊昊导演针对《玉子》展开的访谈内容,可以看到电影《玉子》有趣而多样的故事。第三章收录了作者对奉俊昊导演以及《雪国列车》原著作者、原著画家的访谈,向读者介绍了之前从未见过的关于《雪国列车》从企划到*后作品完成的背后故事。第四至七章收录了《母亲》《汉江怪物》《杀人回忆》《绑架门口狗》的评论文章,加上对《雪国列车》的评论,这五篇评论均为作者全新创作,是2020年对奉俊昊导演探究的开始,读者可以邂逅对导演那些风格强烈的杰作盛宴的深入而有趣的洞察。第八章收录了关于《母亲》《汉江怪物》《杀人回忆》《绑架门口狗》和奉俊昊导演的访谈,向读者奉献了可以了解奉俊昊导演的人格魅力和作品世界的特殊的篇章。
-
绿眼睛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本书是世界著名文学家、导演玛格丽特·杜拉斯唯一一本专论个人电影观的代表性著作。1980年6月,杜拉斯受知名杂志《电影手册》编辑部邀请,参与其策划的特刊《绿眼睛》,随后编纂成书、正式出版。在这本书里,她回顾了自己在编剧、执导电影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涌现的种种思索,亦点评了卓别林、戈达尔、伍迪·艾伦、卡赞等导演的创作风格,也谈及其文学、政治观点与私人生活。本书还收录了60余幅照片,部分出自杜拉斯之子让·马斯科洛及其本人的珍藏,是杜拉斯作品和人生的历史见证。
-
牛津通识读本[美国] 凯瑟琳.卡利纳克 著,徐黎 译电影音乐的历史和电影一样长久。在声画同步成为标准之前的很多年里,投影的活动图像通常在音乐伴奏下放映。如今,电影音乐已经发展出自己的产业,成为世界各地电影市场不可或缺的部分。卡利纳克在本书中指出,电影音乐不仅可以营造气氛,设立背景,凸显情节,还能够创造出图像本身难以传达的情感。但电影音乐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本书不仅以现代理论概念阐明了电影音乐如何以及为何产生效果,还对世界各地的电影音乐以及重要的作曲家和音乐风格一一进行了介绍。
-
香港电影往事魏君子 著《香港电影往事》是一本讲述香港电影发展史的访谈类图书。作者通过对香港电影史上一些代表性人物的记录,如邹文怀、田丰、王羽、麦嘉、吴宇森、黄百鸣、甄子丹等,以及电影公司,如“新艺城”“嘉禾”“邵氏”等,从多个侧面展现了香港电影的发展和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