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
-
长津湖贾磊磊 著电影《长津湖》2021年9月30日上映首日便打破中国影史战争片首映日票房纪录。接下来,电影《长津湖》不断刷新纪录,已累计打破30多项中国影史纪录。《长津湖》获得成功,因为影片正面回答了抗美援朝为什么是一场伟大的战争,并以新时代的艺术手法解答了志愿军战士为什么是“最可爱的人”。这部电影有一个伟大的创举,就是由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非常重要地位的三位大导演共同完成一个故事,共同完成一部作品,这是一个先例。这样做的原因是《长津湖》这样的鸿篇巨制,它的格局,它的题材,它的故事,要求它必须抓紧一切时间在冬天拍完。这样的任务,一个导演在一个冬天内是无法完成的,所以我们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方法,让三位导演分三组同时进行。说是三组,实际上三位导演背后还有A组、B组、C组,大大小小加起来有16个组在跟着导演同时推进,再加上黄建新导演作为总监制,来协调三个大组之间的人员、道具、服装以及军事装备的调配,这个过程中,摄制组里的人加起来超过了7000人,如果把三个组并行叠加的时间拉平来算的话,是420天。以前国内很多电影大片都去国外做后期,依赖国外的特效技术。这次因为疫情,《长津湖》的特效和后期基本是在国内完成的,正好成为对我们电影工业化制作能力的一次检阅,可以说,这次疫情,中国电影人的集体努力让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水平大踏步前进了。《长津湖》对中国电影产业非常核心的意义,在于树立了电影工业化的新标杆。
-
8K影视创作实操指南崔轶 著在8K影视制作这个领域,目前还没有更多现成的经验可循,却已是当今各发达国家“跑马圈地”白热化竞争的风口热土。为了中国的影视发展,更为了国家的战略前景,崔轶和团队已经在真真切切的实践中杀出了一条血路。那种“敢于亮剑刺电线,不惧火花带闪电”的精神,正是当下国际新竞争格局中,持续跑出“中国加速度”的姿态和发力点。这是我们的命,也是我们的运!
-
52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迪米特里·尤阿尼戴斯这是一本完全虚构的艺术对话集。爱好艺术的你一定对艺术史上那些真真假假的八卦和故事好奇不已,这位作者带着同样的心情穿越回15—20世纪的艺术史中,在旅途中,他遇见了博斯、利皮、曼特尼亚、拉斐尔、莫奈、凡·高、穆夏、毕加索等52位艺术名家,并和他们一一展开了有趣的对话,他们轻松愉快地从个人背景聊到学画经历、创作手法、艺术沿袭、职业生涯,还不乏隐私八卦和“艺人相轻”的故事……
-
大岛渚与日本[日] 四方田犬彦 著大岛渚是日本电影史上受争议的导演,日本电影新浪潮的重要代表。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巨大影响力,曾获得戛纳电影节导演奖。本书对大岛渚的生平身世及重要作品做了深刻、细致的介绍与论述,并很好地结合了“大岛渚与日本”这一相互指涉的主题。因导演及其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话题性,作者在书写时也以此为出发点,从电影评述到创作过程,从影史纵深到学术内涵,都做了既富史论价值又具可读性的尝试。本书得到大岛渚夫人及大岛渚工作室的大力支持,并提供了珍贵的私人照片,使本书大为增色。
-
电影研究8厉震林 著电影是产业,更是文化。由上海戏剧学院主办的系列学术文集《电影研究八》即是从文化和美学角度出发,进行电影本体与方法研究,外国电影与比较研究。本书由“特稿”“电影文化研究”“类型研究”“技术、媒介与个案研究”四个板块,文章包括《转写与叙事媒介学:媒介间性的风险》《纪录片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早期银幕女侠形象价值体系的建构(19□0—1931)》《片厂制度中的作者——邵氏体系与张彻电影》《数字时代影像媒介的自省和新主体的生成》等,探讨了题材、叙事、媒介、技术等问题。选题多元,作者均为业界著名的专家和学者,旨在引发读者对电影艺术层面诸多元素的思考,具有理论意义和资料价值。
-
影视画面编辑王来哲,孙立研本书采用模块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项目任务讲解影视画面编辑的相关知识。具体分为五个模块,模块主要讲述对影视画面编辑的认知,第二模块讲述影视画面版式与文字设计,第三模块讲述影视画面语言思维,第四模块讲述影视画面声音与图像处理,第五模块讲述影视画面转场与效果表现等。本书可作为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相关专业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影视编辑、后期制作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
中国影视往何处走3丁亚平 赵卫防 主编.本书围绕目前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现状,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分析中国影视的新问题、新现象,对中国影视产业提出新策略、新理论,为构建中国电影电视研究的学理体系奠定基础。书中收录的文章,如类成云的《电影编剧行业格局的“破”与“立”—— 兼谈当下电影编剧行业特征及要求》,以及范子文的《关于建立污点影视演员惩戒期制度的思考》都针对目前影视界较为热点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具有积极的探索价值。
-
电影、技术与社会孟君 著本书是孟君教授多年来围绕电影、技术与社会等三个领域进行思考的学术成果,收录了她自2005- -2021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曾在《文艺研究》《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现代传播》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其中多篇被转载。论文在电影史论和电影批评上有独特见解,现结集出版,以飨读者。
-
电影中的东京[日] 佐藤忠男 著,沈念 译黑泽明、沟口健二、小津安二郎、成濑巳喜男……无数名导曾被这座城市蛊惑,献上自己单恋的情书。 本书为日本权威电影评论家、日本映画大学名誉校长佐藤忠男从电影出发撰写的东京都市形象论,展现了东京历史在电影中的流变,以及名导们对都市的表达方式。与京都对标,东京在日本一直是开放、多元的代名词。作者从地理和历史两个维度来展现了这种开放和多元。首先,东京从江户变成东京的过程中在内部分化出完全不同的区域文化,比如山手线环线的出现促成了城中心的精英文化,传统住宅区形成的贫民区文化,郊区集合住宅形成的“团地”文化。其次,通过不同年代的电影所展现的东京形象,揭示了每个阶段出现在这里的文化浪潮,比如20世纪60年代因为经济的增速在新宿出现了酒吧街,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青年亚文化浪潮等。 本书并非僵硬的电影评论,作者作为一个地方少年来到东京,邂逅电影的心路历程充满细腻的情感。东京和电影,是他事业和人生的两面。东京和电影,也承载着经历了战前战后的一代人亲历一个城市成长为现代都市的情愫。
-
中国电视剧的兴起与走向张永峰 著1979年到1993年间,电视剧在中国大陆勃然兴起,为以后中国电视剧的繁荣发展奠定了物质文化条件和体制基础,积累了重要历史经验。本书主要研究这个时期中国电视剧的体制创建与意义生产。主要内容概述:章,“自己走路”:中国电视职能重构。第二章,新时期中国电视剧制度创建。第三章,“给文学插上翅膀”:电视剧改编及其意义再生产。第四章,新时期中国电视剧的人格形象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