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
-
中国舞蹈艺术于平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舞蹈艺术》第一辑的出版对于中国舞蹈界、特别是对舞蹈学术界来说,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这是因为,中国舞蹈学术刊物的缺席,已是很有些年头儿的事了。上一世纪一进入90年代,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舞蹈论丛》告别了论坛;大约过了1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主办的《舞蹈艺术》也匿迹于艺林。学术探讨本该活跃的气氛变得冷清了……对这一现状,舞蹈学术界很多人都有不安之感:我们失去的不止是一块学术阵地,还会失去更多。如学术意识、学术品格和学术能力等,都会因受到消极影响而散失。鉴于此,也常常听到有识之士的呼吁之声。
-
中国舞蹈文物图典刘恩伯编著刘恩伯先生和我在北京汇文中学同窗,毕业后他以特有才分,学习于中央戏剧学院及文化部舞蹈教员训练班,遂以舞蹈为生平专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北京舞蹈学校与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担任教研、编辑工作,卓有成果。到七十年代后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从事研究和资料整理,著述颇丰,且屡次获奖。近年在校友聚会时重见,对这样一位中国舞蹈专家,作为完全外行的我,自然只有钦佩。没想到,刘恩伯先生新纂一部《中国舞蹈文物图典》,竟同我工作的领域搭界。他再三嘱咐写几句话,我不得不带着几分惶恐的心情应下了。如所周知,考古文物的研究,从来就是与艺术史密不可分的。西方自古物学演化而成的考古学,在这一点上表现十分清楚。其实,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传统所谓金石学,又何尝不如此。金石学于北宋兴起,至清朝而大盛,杰出的收藏家、研究家、鉴赏家,无不具有高度的艺术修养,读其谱录论著,不仅获得文物知识,也必感受艺术陶冶,这在现在来说,仍然是值得继承发扬的优良传统。应当认识到,许多文物的重要价值,缺少艺术的目艮光,是无法全面理解和估价的。考古文物研究与艺术史,确系相辅相成,难以割裂。《中国舞蹈文物图典》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最好的例子。刘恩伯先生经过长期的努力,深入的研究,广征博引,以文物图像构成了系统的中国舞蹈史。由于书中用舞蹈专家的辨析,鉴赏和解说了很多文物,所以在爱好艺术者之外,关注考古文物的人们也有必要一读。“舞蹈”一词,源出于《礼记·乐记》。《乐记》传为孔门七十子弟公孙尼子所著(一说为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其《师乙》章记“子贡问乐”,师乙云:“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悦)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乎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后来《毛诗序》发展其说,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咏)歌之。永(咏)歌之不足,不知乎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参照最近发现的楚简《性之命出》,知道古人认为舞蹈出自人的性情,而与礼乐诗教直接相关。这种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一项中心内容,所以《中国舞蹈文物图典》这部书,值得推荐给所有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读者。《中国舞蹈文物图典》还有一个突出的长处,是图版的美观,印制的精好。为此,我们应对上海音乐出版社表示谢意。
-
芭蕾蓝凡编著本书以轻松活泼的形式,全面介绍了芭蕾这一高雅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以及一系列名载芭蕾史册的作品和人物,其中不乏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本书收有近五百幅精彩、珍贵的图片,兼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
优美的音乐歌舞黄晓平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为此,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及时提出开发西部的伟大战略决策。目前,开发西部的热潮已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每天都有振奋人心的捷报传来。开发西部是一项宏传的历史性工程,需要好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而现在正在学校里学习的亿万少年儿童不久就将成长为西部开发的中坚力量。及时地向他们介绍西部地区各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向往西部、以开发西部为己任的热情和愿望,足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正是出自这方面的考虑,策划并组织编绘了这样一套以中小学生为读者对象、以我国西部概况为内容的《黑眼睛看西部丛书:优美的音乐歌舞》。
-
日本舞蹈的基础(日)花柳千代著;郭连友[等]译日本舞蹈的基本介绍、上半身的基本动作、下半身的基本动作、基本动作、小道具的基本动作、应用编、资料编等。这是一部继承和发展日本传统舞蹈的精髓,致力于日本舞蹈的系统化,并在此基础上超越各个流派的舞蹈理论著作。该书在日本具有广泛影响,至今已经再版了13次。在中国,该书是首次出版。作者在书中介绍了日本舞蹈的起源、历史、现状和各个流派的特点,传授了日本舞蹈中身体各个部位的基本动作要领,同时,还介绍了如何使用扇子、毛巾等小道具以及花柳本人独创的舞蹈动作。
-
动作的旋律刘秀乡编著这本书,可以帮助少年朋友们了解舞蹈这门艺术,如果你是一位喜爱舞蹈的少年朋友,可能会对它更感兴趣。“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分的表现。”本书向读者介绍了舞蹈理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引导大家理解舞蹈艺术的艺术语言,以领略和感受人类特有的诸多思想感情。人类情感和人类智慧并列,同时成为人性的两大特征。高尚人格的培养,以培养纯朴、真诚和情感为基础。通过舞蹈表现的思想感情来感染人们,用正确的爱与憎、真诚的欢笑和泪水塑造人格。这就是舞蹈美的哲学意义所在。如果本书能于点滴之间给予读给这样的启迪,那就是此书的初衷。我们真诚地希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舞蹈不仅仅只是在剧场里给人们带来美好享受,同时也能进入人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感悟艺术、陶冶人生。愿这本书能为新世纪的舞蹈教育、为新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做一点贡献。这本书,会带领你走进一座充满生命活力的舞蹈艺术殿堂,从而了解这样一门美好的艺术。
-
豫剧名家演出本暂缺作者《洛阳桥》,别名《梵王宫》、《花云射雕》;或把女主角耶律姑娘姓氏汉化,呼之为《叶含嫣》。事见明·无名氏《洛阳桥》宝卷及清·李玉《洛阳桥》传奇。本剧为梆子腔花旦、武生重头戏。"辛亥"前后男旦尤重跷工表演。河南籍蒲剧名艺人王存才生前曾以此剧《挂画》一折誉满晋、陕、豫数省。民谚有云:"宁看存才《挂》,不坐民国天下。"足见观众对其演技评价之高。
-
豫剧名家演出本暂缺作者《木兰诗》在唐代已脍炙人口,木兰故事在河南更是有口皆碑,耳熟能详;而有关这一女英雄的戏曲作品那就更多了。从明代徐渭的《雌木兰》到近当代的《花木兰传奇》(陈蝶仙着)、《木兰从军》(惜抱着)、《代父征》(梅兰芳、齐如山编演)、《花木兰》(周贻白着)、《木兰从军》(欧阳予倩编演)、《新花木兰》(言慧珠编演)、《木兰从军》(许如辉编着)、《花木兰》(林岩改编)等等,竟达数十种之多,涉及不少剧种、曲种,影响及于海内外。
-
豫剧名家演出本暂缺作者《秦香莲》本名《抱琵琶》,通称《铡美案》,俗谓《老包铡陈士美》。事见《秦香莲》鼓词、《陈世美》宝卷。河南梆子戏演出此剧已有200年历史。剧本仅在上世纪即已先后出版、再版9次,即1935年(木刻本)、1947年(石印本)和1954年、1959年、1961年、1962年、1963年、1980年、1988年(均为铅印本),足见其旺盛的生命力及观众对它喜爱的程度。
-
豫剧名家演出本暂缺作者《唐知县审诰命》此剧或称《审诰命》,别名《清苑县》,是梆子腔剧种的主要剧目之一,也是豫剧名丑牛得草晚年的得意之作,拍成电影后改称《七品芝麻官》。1979年河南省豫剧二团晋京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剧本、表演双获一等奖。1986年河南省豫剧一团又以此剧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中国地方戏曲展”,并深获好评。不过此两次隆重演出,饰演主角唐成的却不是一人:前者为老一辈豫剧表演艺术家牛得草,后者为"全、国豫剧名丑大赛"的金奖获得者轩玉亭。但在演出风格上二人却堪称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