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
-
书法的故事魏晋南北朝文师华本套书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四册,通过精选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名碑名帖,对每一件作品和背后的故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从名家、技法、师承、书法趣闻以及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等诸多方面立体解读,为中华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了基本的书法艺术常识。
-
碑学与帖学书家墨迹·张大千曾迎三 著自清代中期开始的“碑学与帖学”之争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事件,近年“碑学与帖学”又渐成为书法界的热门话题。碑派书风追求“壮美”,帖派书风呈现“优美”的风格。本丛帖择取晚近碑学与帖学书家墨迹,为研究与临习提供重要材料。张大千(1899—1983) 中国书画家。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又名季爰,四川内江人。1919年回国,从李瑞清习诗文书画。一度为僧,法号大千,还俗后以法号行。书法取自造像墓志的方笔,方中寓圆,形成飞动的意象,有一种奇宕之美。
-
中国古代书家小楷精选 唐·颜真卿《麻姑仙坛记》朱杰本丛书由当代楷书名家卢中南、杨明臣精选从魏晋至清代最具代表的经典小楷法帖50余种,这些法帖全面呈现了小楷的诞生、完善、发展、成熟、演变的历史脉络,反映了历代小楷的艺术传承关系以及艺术风格的异同。丛书采用最佳图版,基本为一帖一册,少量为两帖一册,每一单册都有书家简介以及对此帖艺术风格的赏析、用笔及结字技法的分析,并随图附释文,力求针对性、实用性,使小楷初学者领略小楷的艺术风神,步入学习小楷的正途,也可以帮助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不断深入。
-
碑学与帖学书家墨迹·何绍基曾迎三 著自清代中期开始的“碑学与帖学”之争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事件,近年“碑学与帖学”又渐成为书法界的热门话题,本丛帖择取晚近碑学与帖学书家墨迹,为研究与临习提供重要材料。何绍基(1799—1873) 清诗人、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进士,官编修、四川学政。工书,得力于颜真卿,参以北魏《张玄墓志》及唐欧阳通、李邕笔法,遒劲峻拔,别具风格。晚年博取《张迁碑》《衡方碑》《石门颂》等汉碑,又开新境。
-
艺舟双楫笺注(清) 包世臣 著 ; 金丹 笺注《艺舟双楫》是清代学者包世臣最为重要的学术著作,是一部兼文稿、自述、信札、题跋、诗词、传记、答问、笔记、行状、墓表的汇集著作,集中反映了包世臣的文学艺术思想。所谓双楫,是指“文”和“书”二楫。全书共计九卷,分别为论文四卷、论书二卷、附录三卷。特别是其论书部份,曾在晚清书坛产生极大影响,包世臣亦被视为清代碑学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艺舟双楫》问世以来,今人排印本有几种,但有校勘记的本子未见,而注释本仅为其书论部分,有“艺舟单橹”之嫌。本书试图集校勘、注释、评析三者为一体,为学术研究和文献研究提供一部校勘严密、评注权威、印刷精美的古籍“善本”,以为方便读者阅读和研究。本书作为古籍整理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以及重要的艺术批评和学术研究价值。
-
汉印技法解析祝竹《丛书》是重庆出版社的经典力作,在2006年老版的基础上,利用并拓展老版的篆刻资料,突出篆刻艺术创作的教学功能,选取经典古代印章和代表性印人的作品,通过具体印例,对篆刻创作技法进行分类解析。《汉印技法解析》:学习和研究中国篆刻艺术,汉印是绕不过去的一座山。学习汉印的规范和程式,是每一位成功印人的必修课。本书深入解析了汉印的风格形成和演变、篆法、章法、铸印和凿印、历代仿汉印、汉印的临摹方法,系统解读汉印的每一“刻”。
-
华夏万卷 二王小楷乐毅论洛神赋华夏万卷(编)本书为《二王小楷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包含有王羲之的《乐毅论》、王献之 的《洛神赋十三行》,均是学习魏晋小楷的优良范本。内文采用前后页对照方式编排,以原碑帖高清原色和精选范字放大呈现,精选范字附以技法讲解,并配有技法讲解和书写示范视频。本册甄选精拓善本,采用四色印刷,极大程度地还原出原帖的形神风韵。
-
碑学与帖学书家墨迹·谭延闿曾迎三 著自清代中期开始的“碑学与帖学”之争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事件,近年“碑学与帖学”又渐成为书法界的热门话题。碑派书风追求“壮美”,帖派书风呈现“优美”的风格。本丛帖择取晚近碑学与帖学书家墨迹,为研究与临习提供重要材料。谭延闿(1880—1930) 中国政治家、书法家。湖南茶陵人,字组庵、组安,号畏三。清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工书,起笔沉着稳重,顿挫有力,貌丰骨劲,味厚神藏,有大气磅礴之势,是清代钱沣之后又一个写颜体的大家。
-
新撰楹联集《礼器碑》字郭振一暂缺简介...
-
唐颜真卿书争座位帖 四种合辑《历代碑帖法书萃编》编辑组 编颜真卿(七〇八-七八五),字清臣,唐京兆万年(今西安附近)人。郡望琅玡(今山东临沂),常用自署。官至工部尚书、尚书右丞,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以晓谕叛臣李希烈被害。他是唐代有名的大书家。正楷敦厚凝重,却并不失血脉贯通的灵活之美。所写碑版极多,相互间又常见变化。行书道劲流畅,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诸书家都极推重他的行书,常称“颜行”。由于行书多用于写信札、起草稿,纸质容易损坏,不如碑版刻石那样耐久。所以今传颜公行书只有三个长卷(即《争座位帖》《祭伯父濠州刺史文》《祭侄季明文》)和一些零星手札。行书长卷首推《争座位帖》,这帖是给当时仆射郭英乂(古“义”字)的一封信。当时宦官专权,即宰相、辅臣也要逢迎他们。有一次在佛寺祈福的法会上,郭英义安排座位过于尊重宦官鱼朝恩,颜公写信给他,批评他的安排失当,也就是借以挫折大宦官的气焰。这篇信稿,随起草、随修改,勾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