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
-
西泠周柬谷篆刻心经周建国本书是西泠印社社员周建国潜心创作的一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经只有一卷,共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600卷中一节,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此经汉译本中最为人们熟悉的是唐朝玄奘所译的,历代篆刻家据此创作的《心经印谱》不计其数,一套印谱多为五十余方印。正因创作者众且套内印章数量较多,读此类印谱便可看出作者的篆刻功力及检验其守正创新的能力。周建国先生近年创作的这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刻不仅取法广博,上溯战国秦汉,下承明清诸家,兼及浙皖流派及近代名家印风,更能自出机杼,独具个人面目。本书采取一面实拍图一面拓印的形式,将五十三方印章-一展现出来。
-
翰墨文心孙贤坤 著暂缺简介...
-
岭南书法库丛书 黄士陵黄士陵,黄耀忠 编著广东书画传统源远流长,尤以明代以后名家辈出,成就非凡;近代以来,更得风气之先,引领全国,诚为近百年中国之书画重镇。广东书画的基础实力雄厚,足以和传统艺术中心江浙、京津地区并肩而毫不逊色。本系列丛书中的《岭南书法库·黄士陵》是对岭南书法家黄士陵的个人研究文献和作品集,黄士陵作为一名地位低微的石匠刻工,磨改乾隆石经,镌刻石鼓文,篆广雅诸碑,服务于最高统治者,所作均是皇家文化工程。梁鼎芬许为“海内巨擘”,邓尔疋评曰“窃云当以殿明清”。书中收录了黄士陵的书法代表作以及极具研究价值的文献。全书含有深层文化背景,创作忠于史实,不含杜撰虚构的对话和场景描写。字数:4~6万,图片:120张。
-
玩印探情黄惇本书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篆刻艺术历史演进的基本轨迹和艺术价值。元代的文人篆刻艺术,长期以来是篆刻艺术史研究的空白。作者以元初赵孟頫、吾丘衍为基点,将文人篆刻艺术的自觉时代从明中期的旧说向前推进了二百年;勾勒了从元末到明嘉靖年间文人篆刻发展史实的线索,并利用新发现的文物,突破了以往关于文彭篆刻研究的局限。作者还以艺术社会学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徽籍印人的社会属性、地位变化、经济来源和生存方式,探讨他们中的职业印人如何接受文人篆刻的艺术审美,逐渐融入文人篆刻家中,并成为晚明文人篆刻史上的重要力量。在清代的讨论中,突出了“印从书出”“印外求印”两论对晚清诸家篆刻创作的影响,体现了作者论从史出、史从论入的治学方法。近现代篆刻艺术是古代文人篆刻艺术的承续和转型。文集还收录了关于齐白石、黄宾虹以及上海美专的篆刻教育的专题研究文章,包含了作者对文人篆刻历史的“古”与“今”、“专”和“通”的若干思考和整体观照,以及对当代篆刻艺术教育发展现状的反思。
-
康有为眼中的中国书法史康有为《康有为眼中的中国书法史》,近代书法论著,影响中国书法史一代书风,中国书法的美学解读与大成之作。是晚清以来zui重要的书法专著,曾影响了整整一代书风。从问世的那一年起,它就受到了国内外各方面人士的注意。从思想性上说,《康有为眼中的中国书法史》也表现了康有为抛弃陈习、另辟蹊径的进取精神。该书除原有内容外,配有130幅书法碑帖图片,160个完整注释详细讲解。全书六卷二十章,叙目一篇,各章之间的联系,大致说来,卷一、卷二是讲书体源流的,卷三卷四是评论碑品的,卷五卷六是讲用笔技巧、书学经验和各种书体的书写要求的,全书的涉及面很广,对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论述或评价。
-
壬寅消夏录(清)端方 缪荃孙 纂辑,魏小虎 点校《壬寅消夏录》是清末重臣兼收藏家端方(1861-1911)的书画藏品目录。端方字午桥,号匋斋,满洲正白旗托活洛氏,直隶浭阳(今河北丰润)人。他历任陕西巡抚、湖北巡抚、湖南巡抚、出洋考察各国政治大臣、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要职,同时也是清末内府以外最大的文物收藏家。端方的金石书画善本古籍收藏蔚为大观,多重器名迹,全球的知名博物馆几乎都有其旧藏。其金石藏品着录,于其生前已刊行为《匋斋吉金录》《匋斋藏石记》等。而其书画着录生前未刊刻出来,只以抄本形式存在。《壬寅消夏录》的实际编撰者为缪荃孙。缪氏字炎之,一字筱珊,晚号艺风,江苏江阴人,于史学、金石书画、版本目录等无一不精。《壬寅消夏录》四十卷,全书内容详赡,卷一记录晋唐书画,卷二至卷七记录五代宋书画,卷八至卷十四记录元代书画,卷十五至卷二十三记录明代书画,卷二十四至卷四十记录清代书画。《壬寅消夏录》基本沿袭了“消夏录”的体例,书法作品首先注明其材质(纸本、绢本等)、尺寸,其次注明行数、每行几字,何种书体,如为册页,还需记录开数,其之后罗列鉴藏玺印。画作则先罗列鉴藏玺印,之后在“画幅”项中注明材质、尺寸,区分水墨画、着色画,并概括描述所绘内容。书中散见的按语,为实际纂辑者缪荃孙所作,缪氏于按语中以所录题跋并结合其他文献,对书画作品的真伪优劣、递藏传承多有考辨,史论结合,时出新解,对于考订流传、鉴赏作品、文献辑佚,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体例与按语对后出的张珩《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等书有直接的影响。此次《壬寅消夏录》整理,以续修四库本为底本,以上图藏《壬寅消夏录残稿》一部十册作为校本及补充本。上海图书馆藏《壬寅消夏録残稿》一部十册,长期不为人知,经整理者首先发覆,可知此残稿主要是后期重编时剪弃不用或存否待定的内容,不但次序混乱,不同阶段的剩稿相互杂糅,甚至还窜入了缪氏其他著作的少量文字。然而可贵的是,此上图本中保留了二十八篇卷前目录,恰可与续修本互补,复原出完整的四十卷目录。它著录的藏品中也有百余件不见于续修本,有助于使后人了解匋斋藏品的全貌和编者取舍的标准。两本的异文,续修本身为修订后“定本”,自然可取者较多,但也偶有上图本不误,而续修本所改反误,或续修本有脱漏文字,可据上图本补入的例子。且在整理过程中以原迹及其他相关文献予以校改,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文献的准确性。本次整理依据复原后的卷前目录,将两部稿本的内容重新拼缀复合,尽力恢复为删减之前的面貌。除了断句标点,为了确定每一段被删落跋文、观款的归属,文本的前后缀合,过录文字是否有讹误,均尽量与原迹或照片校核,并出校记。在点校整理的基础上,整理者还编制了人名作品名综合索引,使研究者更加有效使用此书。
-
清华简字迹研究李松儒《清华简字迹研究》:清华简的公布,丰富了我们对战国简尤其是古书简的认识。本书即是利用现代笔迹学原理,以清华简的抄写者为中心,对清华简一至七册各篇字迹进行分类研究。对清华简字迹特征的分析主要从竹简形制、概貌特征、运笔特征、文字写法及用法、篇题、标识符号、竹简的校补、编联等方面进行。通过对竹简形制及编联的研究,可以考察当时古书简制作流程及书写制度;利用书手的个人书写特征对简文进行释读、对残文进行复原,可以提高文字释读的准确率;利用文字写法、用字情况分析文本,可以推测简文抄本与底本的关系;利用文字写法的地域特征,可以考察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相互渗透现象;通过对书手数量的分析,可以考察当时社会掌握文字的书手之间的关系,以及专职书手群的相关情况等。
-
墨点字帖 执笔写经典 宋词三百首精选荆霄鹏暂缺简介...
-
华夏万卷行楷字帖名家散文赏读版华夏万卷(编),吴玉生(书)本书是一本现代综合类练字帖,专为练字体验者打造。内容上,本书收录了包括朱自清、老舍、郁达夫、纪伯伦、雪莱等20多篇中外知名作家的经典散文,帮助读者在练字的过程中也能丰富精神世界,从中得到鼓舞与力量。书中还配有朗诵音频,读者可以边写边听,在赏读中感受文学和书法的魅力。“连写技巧”和“结构技巧”栏目提示名家练字技巧,并提供相应的单字练习,有效练字,少走弯路。书中附有8张作品纸,读者可撕下,在练习完字帖后创作自己的作品。本书字体为吴玉生行楷,练习方式是临摹。
-
不朽的玉甲上海博物馆编本图录为上海博物馆“百物看中国”文物艺术出境大展系列首展“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配套图录,收录作品主要来自上海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逾百件出土及传世文物奇珍,或栩栩如生,或精美细腻,或古朴神秘,包含玉器、青铜器、陶器、漆器等丰富品类。重现了两汉天下安平、睦邻友邦的大国智慧,百姓殷富、安居乐享的生活气象,以及厌胜辟邪、心系彼岸的精神世界。旨在多角度、多层次揭示汉朝历史、文化和艺术风貌,通过展示两汉王朝掠影,探讨中华文明的文脉传承与中西方文化交流历史,让国际观众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之美,感受中华文明的泱泱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