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
-
张黑女墓志陆有珠《张黑女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张府君墓志》,又称《张玄墓志》。此碑刻于北魏普泰元年(531 年),出土地无可考。原石已亡佚,现存清何绍基藏剪裱本。楷书,二十行,满行二十字,凡三百六十七字。书法用笔以方笔为主,圆转为辅,方圆兼施,中锋与侧锋并用,笔画或方起圆收,或圆起方收,长捺一波三折,转角含有分隶遗意,不少用笔还带有行书意味。结构化篆隶入楷,扁方而舒朗,波磔处带有隶书气息,古拙遒厚。整体书风精古遒劲,骏利朴茂,自然高雅。既承北碑神韵,又开唐楷法则,是魏碑书法的精品。
-
史晨碑陆有珠《史晨碑》立于山东曲阜孔庙。碑分两面刻。前碑刻《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也称《鲁相史晨孔庙碑》《史晨请出家谷祀孔庙碑》,通常称《史晨前碑》,隶书,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后碑刻《史晨飨孔庙碑》,通常称《史晨后碑》,高广尺寸同前碑,隶书,十四行,行三十六字。前后碑书风一致,当为一人手书。此碑为东汉后期汉隶走向规范、成熟的典型。《史晨碑》对一个书法初学者来说是深入汉隶堂奥的最佳范本。它有规律可循,形式上较为工整,笔画间架一丝不苟,在微妙的变化中又是如此的庄重含蓄。《史晨碑》的用笔以纤细、虚和几近于秦篆的运动方式呈现了自己的线条性格。《史晨碑》线条起笔的“蚕头”意味并不十分明显,它不少地方以露锋着纸的用笔方式为主,但它露而能藏,尖而寓圆,变化也就极为自然。不过,它对磔笔处的“雁尾”却非常着重,一波三折的特色较为典型,其用笔或平出,或上挑,或方折的变化尤为丰富,均展现出精妙婉丽的艺术效果。《史晨碑》的结构为外松内紧;波笔其圆融的转折在长长带出的运笔行进中似乎太过突然,也多少带有点有意为之的痕迹,但这却从中反映了《史晨碑》的结体注重舒展与内聚对比的强烈倾向。《史晨碑》的横线条在结体上基本以均衡的比例来排列,但为了避免均衡可能会带来的呆板和缺乏变化的结果,《史晨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改变,像“臣”字,就是利用左边这根由直线转变成曲状的线条来达到目的的,这根缠绵委婉、活泼灵动的线条,不仅调节了上部三根均衡的横线可能会造成的呆板,同时,也避免了与内部两根小竖线并列冲撞的后果。不过,有人可能会感到《史晨碑》中的很多横线的组合排列未必都由直中带曲的线条来辅助调节,这非常正确,但要注意到,书法之所以会成为一种艺术种类,就在于它的变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史晨碑》的章法,在汉隶中属横平竖直、纵横有列的典型;它的布局更注重于字与字之间的行距留有充分的间隔。再加上结字的平正外张内收,透露出舒旷空灵的艺术效果。不过,字与字在间隔的内部并不孤立,而是十分讲究呼应的,反映在它线条纤细而又虚和的基本特征上。《史晨碑》的线条就像是轻轻划出的,毫无声息。这当然应该归咎于它的线条特质。所以,结字纤细而又虚和的线条及起笔大多直接露锋着纸的用笔方式,在空旷的间隔上必然会使字与字之间相互形成一种张力,而张力的不明确性所导致的间隔含混化倾向的产生,又必然会促成字与字之间在间隔内部的相互关联和统一。这就是《史晨碑》整体布局在汉隶中独有的风采。
-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陆有珠欧阳询 (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县 ( 今湖南长沙市 ) 人。隋朝时出任太常博士,入唐后授侍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欧阳询在隋朝时即为官,书法也很有影响力。进入唐朝后,其书法精益求精、人书俱老、炉火纯青。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 合称“楷书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善于书法,父子俩被合称为“大小欧”。其书法于平正中见险绝,号为“欧体”。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皇甫诞碑》,行书有《梦奠帖》《行书千字文》,书法论著有《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等。《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的楷书代表作品之一。唐贞观六年(632 年),由魏徵撰文,欧阳询书丹。其书法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在用笔上,保留有较多的隶书笔法。如竖弯钩,纯是隶书的雁尾笔法。“充”“户”等字,首点横式伸展,即以横代点。宝盖头或秃宝盖的左点多为一短竖。又如“五”字的横折,也充满着隶意。二、许多字的笔法受到魏碑的影响。例如三点水的第二点承接第一点的笔势,以短撇为主,带出第三点,这在北魏楷书中是很常见的写法,特别是其方笔的点画,在《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中俯拾即是。三、有许多借行草入楷的写法。例如以点代横、以点代竖、以点代撇、以点代捺这些写法。或者把两笔合为一笔,如“无(無)”字开头两笔,“历(歷)”字的“止”部四笔改为三笔,“迩”字的走之底写法。四、结构特征很突出。其一是字形修长。其方法是压缩横向的笔画,拉高纵向的笔画,例如“壹”“书(書)”等字。其二是收束中宫,形成向上下放射的形态,例如“阙”“阁”等字,左右两竖向中间收进去。其三是左收右放,以撇让捺,一般是左边写得紧凑,右边伸展,例如“凄(淒)”“清”等字,三点水收缩,右边主笔横画拉宽。又如“奉”“炎”“泰”等字,撇画适当收缩,让捺画尽势伸展。五、字距和行距都比较大,显得上承下覆、左揖右让、雍容大度,宽松而又清晰。
-
米芾·蜀素帖陆有珠米芾生于北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 年),卒于徽宗大观二年(1108 年),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等,祖籍太原,后迁湖北襄阳,徽宗时召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米芾一生爱奇石,知无为军时,州有奇石,具衣冠拜之,呼为石兄,世有“米颠”之称。其人天资高迈,是宋代有名的书画家和文物鉴赏家,与其子米友仁创“米家山水”的新画法。米芾书法博采古代人所长,超逸绝尘,以瑰伟、雄强、妍丽、姿致、豪爽、淋漓受人喜爱,为一代之奇迹,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北宋时,蜀地(四川)生产一种质地精良的本色绢,称为蜀素。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裱成一个长卷,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只在卷尾写了几句话,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题诗,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米芾三十六岁时,见此蜀素当仁不让,一气呵成,写得洋洋洒洒,恣肆汪洋,他在上面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诗。卷中数诗是当时纪游或送行之作。卷末款署“元祐戊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记”。这就是《蜀素帖》。此卷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显精彩动人。此卷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蜀素帖》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拟古》二首尚出以行楷,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米芾用笔喜“八面出锋”,变化莫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形成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总之,其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蜀缣织素乌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
-
太田梦庵中国金石收藏与藏品著录刘海宇暂缺简介...
-
书法的故事先秦两汉文师华本套书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四册,通过精选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名碑名帖,对每一件作品和背后的故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从名家、技法、师承、书法趣闻以及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等诸多方面立体解读,为中华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了基本的书法艺术常识。
-
墨然回首迟迟这是一本水墨淡彩国风手绘画册,作者以水墨绘画作为自我表达和创作的主要方式,热衷于将传统水墨画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独特而唯美的绘画风格。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淡雅的色彩,将作品呈现得既古典又现代,让人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到美的力量。本书涵盖水墨现代美少女、水墨古代美少女、水墨男子、水墨景观等插画作品。而且还包含精选绘画案例,讲解线稿和上色的技巧。作者将现代人物与山水、花鸟等传统元素的融合,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
-
小残卷斋藏善本碑帖精选·楷行卷中国嘉德古籍善本部本书为小残卷斋藏善本碑帖楷书、行书名品18种汇集,所选作品多为历代楷书、行书名品,如晋王献之洛神赋十,北魏石门铭、龙门八品,唐姜遐碑、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记、颜真卿争座位帖、黄庭坚水头镬铭等,另有北魏墓志四种(元飏夫妇墓志、冯邕妻元氏墓志、齐郡王妃常季繁墓志、司马景和妻孟敬训墓志),隋墓志五种(张通妻陶贵墓志、董美人墓志、元公及夫人姬氏墓志合册、尉富娘墓志)。其中不乏宋拓本、元明间拓本及出土初拓本,又经楞伽山民、罗振玉、启功等名家递藏。本套图书所选所有拓本均高清原大影印,保留题跋信息,在为书法学习者提供了上好的临摹学习范本同时,亦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和文献意义。
-
打开书艺之门王登科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用有限的篇幅把中国书法的名作与审美、诸体与技法、人文与历史做了鲜活而扼要的讲述,体系完备,指点精当,有简而明之之功,实为打开书艺之门的密钥。具体而言,书分七章,一讲文化、二讲门径、三讲篆书、四讲隶书、五讲楷书、六讲行书、七讲草书,书法美育与临摹技法训练穿插其中,远非一般意义上的“书法概论”可比。丛文俊先生评价此书“颇得简明之旨,自当有益于初学,付梓行世,宜有口碑也”。“中国书法教育文库”为读者提供理论学习(书学讲堂)、技法训练(临帖指南)与教学研究(学书丛刊)三个不同方向的课程、教材、范本,目的是贯穿书法史上各时期的书风与历史、观念与文化、技法与书论,让人在笔墨实践中追寻书法的学理根源,在学理探索当中又不忘墨海践行。文库希望带领大家通过学习书法了解中国的历史观,探索中国文化的精髓,并从书法的脉络贯通整个中国的文化,与古人相通,从法度入手,到达心法或者无法之法,最终在艺术与文化上都有所创造。
-
水龙吟承向军中国的书法,在作者心中是一座雄伟的高山,也是一个魅力无穷的奇妙世界,蕴藏着数千年的文化信息,折射出古往今来华夏民族的人文精神。作为一名书法和诗词爱好者,随着对书法学习的深入,作者不仅体会到书法的魅力,而且对华夏文化的崇敬之情更为深刻。本作品集共收录了109幅书法作品,包括49幅隶书和60幅草书,书写内容均选自作者已发表的原创文字作品。这109幅作品,既反映了作者对书法的喜爱之情,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和执着,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