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
-
汉字书写的历程山东博物馆 编《书写的历程——山东博物馆藏文物图录》这一图录来回顾汉字书写的历程,之所以称之为“书写”而不是其他,作者是想突出汉字的书写性,这是汉字书体演进的原动力。由此入手,来观照传统书写文化,来观照书写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让文物来讲述汉字书写的发展脉络。这条脉络有一个历时性的发展历程,它既有历史性,同时具有现代性,因此也必然关涉到汉文化的未来,是一条流动的文化血脉。我们在此所说的“书写”,不仅仅是指向书写的动作,而是广义涵盖了书写文化当中的书迹留存,亦或者说是所有汉字书迹的文化遗存。这其中既包括墨书、朱书等直接书写的书迹,也包括经由凿刻、印拓等方式所形成的书迹;既包括名家胜手的书迹,也包括普通民众的书迹。总之,凡汉字书迹所遗存者,都在我们关注的视野当中。该书,以山东博物馆藏汉字书迹遗存为展览内容,将展品收录其中,循着时间的轨迹来观照汉字书写,以文物来呈现这一绵延鲜活的历程。因此,它既有别于字体的发展史,又非书法史所能涵盖。我们择取馆藏文物上诸多形式的书迹遗存,是想借助于历史生活当中汉字的身影,从一个侧面来讲述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知源而晓流。中华文明步履坚实,时代在向前发展。我们的文明生长于斯,绵延于斯。此书将有助于我们认识汉字书写的历程。我们站在时代的节点上,回顾历史,更可以启迪当下。
-
书法的故事宋元明清文师华本套书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四册,通过精选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名碑名帖,对每一件作品和背后的故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从名家、技法、师承、书法趣闻以及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等诸多方面立体解读,为中华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了基本的书法艺术常识。
-
苏轼·赤壁赋陆有珠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苏轼生于宋景祐四年(1037 年),卒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苏轼在仕途上可以说是坎坷曲折。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因写作《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因被诬作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他在狱中饱受折磨诟辱,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幸亏亲友的奔走营救,免于一死,结案出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佥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仍然过着“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1082 年)七月和十月苏轼两次经游黄州赤壁,写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赤壁赋》为苏轼的行楷书长卷,纵 23.9 厘米,横 258 厘米,共六十六行,前五行三十六字已缺,由明代文徵明补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赤壁赋》用笔丰润沉雄,笔法自然流畅,楷书中多带行书的笔意,在沉厚之中见灵动。王羲之的潇洒飘逸,颜真卿的沉雄浑厚幻化成了《赤壁赋》的曼妙多姿。其结体左右伸展,横向大于纵向,形体较扁,左低右高,自有一种欹侧之势,又把四平八稳的扁平打破了。这种气势欹侧而豪气横溢的大家风度,明人董其昌评之为“是坡公之兰亭也”。《赤壁赋》在章法上也很有特色,字与字之间距离比较密,行与行之间距离比较疏,疏密得当,体度端庄,雍容华丽。苏轼在《和子由论书》所说的“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正是《赤壁赋》书法艺术的写照。
-
颜真卿·颜勤礼碑陆有珠颜真卿(709—784),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间中进士。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终为李希烈缢杀,终年 76 岁。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谀权贵,曲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他一生忠烈悲壮的事迹,提高了其于书法界的地位。在书法史上,他是继王羲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又吸取初唐诸家特点,兼收篆隶、民间书法和北魏笔意,一变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颜体奠定了他在书法史上千百年来不朽的地位,颜真卿是中国书史上富有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他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他的书迹作品甚多,楷书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自书告身》《颜勤礼碑》等,是极具个性的书体,行草书有《祭侄文稿》《争座位帖》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无意于工而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颜勤礼碑》的笔法特点首先是中锋运笔,方圆兼备,横细竖粗,对比明显。主要笔画和次要笔画的区别很明显。例如“处”字一捺为主要笔画,厚重而劲健,其他笔画都有揖让,结构上字形端庄,豁达宽博,形体多取纵势,伟岸挺拔,通过笔画的穿插、避就、揖让、虚实、疏密等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形成其雍容大度、雄浑宽厚的结构特征。章法上字距较密,行距也适当缩小,在轻重之中呈现出茂密挺拔的气势。《颜勤礼碑》充分体现了晚年的颜真卿书法艺术登峰的气象,是学习颜书的极好范本。
-
颜真卿·多宝塔碑陆有珠《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天宝十一年(752年)四月廿二日建,岑勋撰文,颜真卿书丹,徐浩题额,史华刻字,现藏西安碑林。此碑共三十四行,满行六十六字,主要记载了西京龙兴寺和尚楚金创建多宝塔的原委及修建过程。楚金静夜诵读《法华经》时,仿佛时时有多宝佛塔呈现在眼前,他决心把幻觉中的多宝佛塔变为现实,因此于天宝元年(742 年)选中千福寺兴工,四年始成。在千福寺中每年为皇帝和苍生书写《法华经》《菩萨戒经》,这在佛教史上有特殊的意义。此碑是颜真卿早期成名之作,书写恭谨诚恳,直接“二王”、欧、虞、褚遗风,而又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说明颜真卿在向前辈书法家学习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从民间的书法艺术吸取营养。碑文字体整体秀美刚劲,清爽宜人,又简洁明快,字字珠玑。用笔丰厚遒美,腴润沉稳;横细竖粗,对比强烈;起笔多露锋,收笔多藏锋,转折多顿笔。点画圆整,端庄秀丽,一撇一捺显得静中有动,飘然欲仙。结体严谨遒密,紧凑规整,平稳匀称,又秀媚多姿。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
-
书法的故事隋唐五代文师华本套书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四册,通过精选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名碑名帖,对每一件作品和背后的故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从名家、技法、师承、书法趣闻以及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等诸多方面立体解读,为中华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了基本的书法艺术常识。
-
曹全碑陆有珠暂缺简介...
-
中国书法全书萧文飞 柳沣圃中国书法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书法,自汉至晋,从南北朝到隋唐之际,已然发展到了精醇美好的顶巅,无论手迹或是石刻,都令人爱不释手。书法的演变发展和兴衰更替、书写主题的变化及书法家的风格特点和文脉传承、帝王喜好风尚及当时社会思想形态对书法都产生各方面的影响,本书从书法艺术不同阶段的概述、代表书法家的作品介绍、解析,向读者展开了一条历史脉络清晰的书法艺术发展的详细介绍,便于读者轻松鸟瞰浩瀚的中国书法史。其中,书法的不同形式,涉及甲骨文、碑贴、书法、书画题跋等,通过图解形式,配以精准的阐释,解读百余幅的书法史经典,图文资料独到经典,简约深刻,论述通俗而专业,适合读者轻松入手,亦可细品深读,深切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
米芾·苕溪诗帖陆有珠米芾生于北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卒于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祖居山西太原,后迁湖北襄阳,晚年定居江苏镇江。自小学习书画,向时人学习,也向古帖取法。他临摹古帖,形神精妙,几可乱真,由集古而出新,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苕溪诗帖》是米芾三十六岁时所作,时为宋元祐三年(1088 年),与《蜀素帖》同为米芾行书的重头戏,并称米书双璧。《苕溪诗帖》的用笔有如下特点:一是中锋侧锋兼用,藏锋与露锋并施,善于在平中见奇、险而不怪,在正侧、俯仰、向背、曲直、转折和顿挫中形成潇洒俊迈的气势、痛快淋漓的风韵或杀锋落笔重若崩云,往往以很重的落墨起笔,让人震撼。如帖中“襄、夏、去、载、枚”等字,起笔都是势大力沉的圆头横。行笔到中段稍提而过,尾部又顿按,但没有起笔那么狠而重,显得有急有缓、有主有次,富于变化。二是横画的左伸右缩,对比明显,如帖中“夏、去、秋、半、青、梁”等字。三是竖画多欹侧,竖画上部偏向左,下部偏向右,如帖中“群、哗、辞、声、怜、行”等字,玉树临风、摇曳多姿。四是蟹爪钩的妙用。蟹爪钩是一种惯常发力点产生时间差的钩法,出钩前要增加一段横向运动过程作为蓄势铺垫,其形状如同螃蟹扬爪横行,故名。其在汉隶中已见端倪,王羲之、王献之和颜真卿等书法家都有运用。米芾《苕溪诗帖》也大量运用这一技法。例如“将、谢、寻、浮、转(轉)、宁”等字的竖钩,“戏(戲)、秋、周”等字的竖撇。五是捺画的变化。人们通常写捺画特别是平捺,多以左轻右重,一波三折而过,《苕溪诗帖》除了守常之外,还有出新,即反捺的变化,写出了极为别致的反捺,反过来变成左重右轻。例如帖中的“峰、漫、入、还、通、过、游(遊)”等字的反捺。 《苕溪诗帖》的结构欹正相生,通常有欹侧的体势,欲扬先抑、欲左先右、欲疏反密。如在保持重心平稳的基础上,极力将竖画往右下偏斜,又在适当的位置调整一些笔画或字向左下倾斜,增加了灵动跌宕的风姿和骏逸飞动的神态。《苕溪诗帖》的章法也颇具匠心,可谓稳而不俗、险而不怪、老而不枯、润而不肥。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留白形成强烈的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牵丝交相辉映,骏逸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辅相成。在重视整体气势的同时,兼及细节的雕琢,把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雄稳健有机地融合,创造出激越痛快、翰逸神飞的意境。
-
书法的故事魏晋南北朝文师华本套书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四册,通过精选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名碑名帖,对每一件作品和背后的故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从名家、技法、师承、书法趣闻以及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等诸多方面立体解读,为中华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了基本的书法艺术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