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
-
外国美术史新编易英 著全书主要从绘画、雕塑、建筑、书法和工艺美术几个方面,阐释了自原始时期至现代外国美术史不同历史时期美术发展的基本线索,介绍了各时期的美术作品、美术理论、艺术家以及流派,重点对十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做了相当详细和精准的阐述,最重要的是在每章中,对重点名词与重点艺术作品单独列出,使本书知识点构架与脉络更为清晰,方便师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全书配有将近400张图片,并配之以简练精准的解读赏析,体例适当,史论结合,材料翔实,深入浅出。本书可读性强,可作为美术类本、专科教材,亦可供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以及广大美术爱好者选用。
-
中国建筑艺术史刘托 著,韩子勇 编《中国建筑艺术史》是一部中国建筑史简史。《中国建筑艺术史》作者认为,人类建筑思想的进步以及建筑艺术的核心价值并不在于建筑体量的雄伟和建筑艺术的精湛,而在于人类如何在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选择非常适当的建筑方式和艺术风格,巧妙地应对自然与社会的需求。中国传统建筑是一个渐进且完整的发展历程,它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建筑艺术史本身也是一部社会史、文化史和生活史;较之其他艺术门类,建筑与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生产技术水平、审美心理、社会习俗、文化心理等的演变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如陵墓与园林的形制反映了人类的生死观念和自然观念,石窟寺的开掘和雕凿展示了人类信仰观念的变化,等等。书中对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介绍和分析,旁征博引,包含大量丰富的历史典籍资料和文学艺术作品,同时补充近年来考古界的发掘资料,吸收学界的研究成果;尤其最后对于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变异和转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与分析,这在同类著作中并不多见。
-
詹森十九世纪艺术史罗伯特·罗森布鲁姆 H·W·詹森 著 著暂缺简介...
-
对立之美严伯钧 著《对立之美:西方艺术史》采用“二元对立法”为大众讲述西方艺术史,作者在研究对象众多的艺术史中,找到同一时期成就高且又风格迥异的两位大师,对他们进行研究、归纳,为读者建立西方艺术史的坐标系,帮助读者系统地了解西方艺术史,让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后触类旁通,透过历史看艺术,再透过艺术看历史,方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500年》把以往深奥、晦涩的西方艺术史“翻译”成人人都能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知识资产。把艺术家、艺术品所处年代的社会背景打通介绍,捋清脉络和关系,还原艺术史的真相。
-
中国古埙八千年历史钩沉陈秉义 著“中华国乐”,即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之国粹。其涵化着“民族音乐”、“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及包括器乐、史学、理论、音乐考古等共通的“乐本体”意义指代;又融合着“中华文明”和“家国天下”的文化意象。正因为有了上述“中华文明”与“家国天下”的意象,编一套以“中华国乐”为标志的中国音乐文化国粹之“经典文献库”,就一定是要突出一个“大”字。是“大中华”牌的“大”国乐。这项文化工程的建设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让“中华国乐”真正实现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百年夙愿”——“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
-
玛格南摄影史克拉拉·布维瑞斯 著玛格南图片社是1947年在巴黎和纽约成立的摄影合作社,集结了一些摄影史上的“伟大见证人”。摄影师们见证了20世纪的动荡,拍摄下了标志性的照片。每年,他们都会选拔新人加入。他们一起甄选出摄影师中的“佼佼者”。但是,怎样才算得上是一位“优秀”摄影师呢?玛格南的成员不断地在职业中为此目标奋斗和追寻。在经历了一次次迭代和动摇合作社的危机后,玛格南总结出了一种“成为摄影师的艺术”。 本书是第一部通过研究长期被忽略的档案,从而深入玛格南图片社历史的专业性著作。本书涵盖了摄影大师的经典作品,具有很强的人文主义情怀和艺术性,可为广大的摄影专业师生和爱好者提供专业的参考。
-
非主流艺术史安争鸣 著一谈起艺术大师是不是只知道凡·高、毕加索、达·芬奇? 一聊起艺术史是不是只能想到文艺复兴时期? 一讲起艺术风格是不是只知道学院派、印象派? 其实艺术远非如此。《非主流艺术史》详细介绍了23位大众不熟悉却又十分重要的艺术家,以及许多有趣而又冷门的艺术知识。全书分五卷。每卷的第一章介绍一位“非主流”艺术家,并从该艺术家的作品向外延伸扩展出一个有趣的小专题;第二章梳理该卷主题下主流艺术史的发展脉络,搭建起必要的历史框架,再用几小节去介绍与该卷主题相关的非主流艺术知识。全书内容始于文艺复兴,止于20世纪,是一部视角独特的西方艺术发展史。
-
血与肉的扭结范晓楠 著本书将战后英国艺术的研究定位在20世纪“肉身转向”的哲学背景中,通过两条研究主线贯穿全书展开论述:其一,以培根为主线,结合血与肉的主题,梳理战后英国不同时期代表性艺术家案例,通过对作品形式和观念的分析,形成清晰的脉络谱系;其二,以20世纪的哲学思想为主线,通过对与培根同期的哲学家安托南??阿尔托、梅洛-庞蒂和乔治??巴塔耶等思想的研究,结合作品展开论述,并在本书最后章节中通过引述后现代哲学家的思想观点进行回应,建构起整个20世纪哲学思想中“肉身”概念的脉络体系及其与艺术家作品间的深刻关联。 本书的研究具有三方面的意义:其一,可以视为对培根个案研究的一种独特的解读视角;其二,本书将战后英国艺术的研究定位在20世纪“肉身转向”的哲学背景中,不失为研究战后英国艺术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法;其三,20世纪下半叶以来,身体艺术在当代艺术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身体问题成为当代艺术创作与理论批评的重要议题,本书对战后英国艺术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深入理解这些哲学思想的脉络关联提供一个良好的范本。
-
艺术理论与艺术史学刊周宪,李健 编近一个时期,艺术学科迅速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便是跨学科语境的逐步形成。包括哲学美学、文艺学、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在内的诸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不断参与到艺术理论和艺术史问题的讨论中来。与之相呼应的,则是跨学科的比较艺术研究日益显现出重要性。其中具理论前沿性和学科建构性的话题,莫过于艺术/文化跨媒介研究的兴起。作为当代知识生产的一个新兴方向,跨媒介艺术研究为我们在宏观维度审视艺术学科的建构,提供了很好的切人点和思路。为此,本期特别推出了两个专题,一是“跨媒介研究笔谈”。这次笔谈汇聚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十余位老师的集体智慧,围绕跨媒介这一核心概念,对艺术研究所关涉的诸多议题进行了集中思考。二是“跨媒介艺术研究:理论与方法”。这一专题对该领域的文献进行了重点译介。其中克劳泽·克卢弗、丹尼尔·阿尔布莱特等人的相关论述,都是我们建构一个以跨媒介为核心的艺术研究系统乃至学科方向,需要认真研读的重要理论资源。以此为鉴,中西学术史上仍有大量涉及此议题的文献——尤其是中国古典艺术史论资源,有必要予以更细致的梳理。这将是我们今后持续关注并重点推出的内容之一,也特别希望得到艺术学界的积极回应。本刊的常设栏目“艺术理论:学科与知识谱系”“艺术史的理论视界”,继续就艺术理论与艺术史研究中的一些重要议题展开讨论。其中,肯尼斯·克拉克为《波提切利作但丁(神曲)插图集》所撰写的导言,同样为跨媒介的艺术史研究提供了一份鲜活的样本。“知名艺术史家访谈”栏目则推出了两篇文章,分别是法国美学学会会长卡罗尔·塔龙一于贡教授与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周宪教授的对谈,和现任国际艺术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历史系朱青生教授的访谈录。他们由各自的切身体会出发,对当代艺术史、艺术理论以及美学研究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发展趋势给予了发人深省的思考。此外,本期“艺海钩沉”栏目特别推出张靓秋的《“艺术馆”中的“公共”与“空间”》一文,对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一段往事进行了饶有趣味的勾勒。“数字媒介与艺术关键词”栏目,则是本刊以关键词形式捕捉和把握艺术理论与艺术史领域重要议题的一项新尝试。后续我们仍会不定期地以此形式组织专题稿件,同样希望得到学界的响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到学科建设,小到刊物编辑都不是一件易事,但只要抱诚守真、坚持不懈总会有一份收获。谨以此与艺术学界默默耕耘的同道者共勉。
-
书法邱振中书法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世界艺术中*有中国特色的领域。书法成为深入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理想的入口。然而随着书写习惯的变化,书法与现代人渐行渐远。作者在四十余年研究的基础上,为当代读者解答人们*为关切的问题:“书法究竟是什么?”作者知识广博,思想敏锐,把一个传统文化领域引到当代各种问题面前。本书从现象出发,既有细节的论述,又有对历史深切的思考,深入浅出,新光斓然,既是学界所公认的优秀之作,亦为广大读者所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