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
-
汉代壁画的艺术考古研究练春海 著《汉代壁画的艺术考古研究》是对汉代壁画现有研究的全面梳理与系统总结,主要包括地上壁画文献的梳理、地下壁画的类型学研究以及壁画题材的类别、壁画的制作与工艺、壁画的功能等内容,并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汉代壁画深入、系统的艺术考古学研究:从学理上界定汉代壁画概念,科学地划分汉代壁画的类型,有效地解读汉代壁画的题材与类别,以及梳理汉代壁画的制作工艺和图像处理手法在壁画绘制、观念传达方面的影响等,并对研究者相对忽略的汉代地上壁画、墓葬中的浮雕和纹饰以及壁画的修补和改动问题做了探究,*后对汉代壁画在墓葬中所具有的深层次功能做了全新的诠释。
-
彩色艺术经典图书馆40[英] 约翰·博尔顿·史密斯 著《蒙克》深入介绍了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生平和作品,内容涵盖了他创作生涯的各个阶段,从早期的自然主义风格,到19世纪末的象征主义风格,再到晚期色彩斑斓的多媒介作品,串联起蒙克毕生艺术创作的完整脉络。 书中收录了80余幅蒙克的素描、油画、版画、壁画等多种形式画作,包括《呐喊》《病孩》《星夜》等经典作品,并从专业角度对其中48幅大尺寸全彩画作进行鉴赏解读,剖析他的笔触、构图、色彩与情感表达,使读者从更深层次理解蒙克的画作和他的艺术理念,深刻领略这位挪威艺术大师的魅力。
-
全球转向下的艺术史[英] 雅希·埃尔斯纳 著本书是2017年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从欧洲中心主义到比较主义的整理。在本书中,艺术史家埃尔斯纳重新审视了已有250年历史的艺术史学科。全书主体部分由三篇演讲构成,另附五篇论文及补充文献,演讲部分回溯了艺术史学科的发展、特质、艺术史研究的对象,及艺术史在欧洲以外其他地区的研究与发展。论文部分从不同角度切入,探讨古代晚期概念的诞生、神话与编年史、图像学、结构、李格尔的艺术意志概念等。埃尔斯纳援引了世界各地古代艺术的案例,包括中国汉代石棺文物等,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各自独立的篇目,也全面展现了埃尔斯纳对不同细分领域的思考。
-
战火中的审美向度黄剑武 著《战火中的审美向度:抗战时期重庆美术研究》试图以美学、美术学、历史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在社会学的视野下探索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活动规律,创作内容和形式的审美关系,艺术的和现实的审美关系,等。在横向撰写中,从审美的三个主体即画家、美术作品和传播影响三个方面展开阐述。在纵向撰写上,对此阶段作品的创作动机、教学思想、美学特征、审美讨论、形式语言和战斗功能观等审美涉及的各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采用纵横交叉的写作方式,以抗战时期西方美术的状况和西方评价为参照,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立体呈现重庆美术在战火中的审美向度。
-
当艺术遇见商业高文君本套教材入选河南省“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作者力求系统地讲解数学知识,使其由浅入深、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同时,注重内容的实用性,打*号的为选学内容.本套教材分为上、下两册,上、下册教学参考学时各为60学时左右.上册内容包括:函数与极限、导数与微分、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下册内容包括:多元函数微分学、重积分、无穷级数、微分方程与差分方程.本教材每节之后有练习题,每章之后有本章小结和复习题,书末有参考答案.本教材为上册.本套教材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高等数学(少学时)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与教材配套的电子教案内容齐全,视频资源包括知识点的讲解以及典型例题讲解,读者可通过“天工讲堂”小程序进行观看.这些资源将成为教与学有益的助手.
-
空谷传声任道斌历史与艺术二者彼此关照,虚实互补,仿佛西湖孤山的空谷传声,令人陶醉在山水之间,啸傲自得,澄怀观道,吐心声,听回响,念天地悠悠,感人生如梦之妙。 《空谷传声(艺术与历史)/琳琅书房》收录《新疆古代消失少数民族的美术》《高昌回鹘的绘画及其特点》《元代美术家赵孟传论》等文章。
-
成器之道 史前至宋的陶瓷造型艺术范勃 著本书从艺术史的角度对史前至秦汉、隋唐、两宋这几个时期中国陶瓷的器形和艺术风格的演变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其演变的动因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探究, 将中国陶瓷放置在与不同材质和文化相持相让的适应过程中加以动态的描述。书中以大量的案例,解释了陶瓷始而模仿金属器(包括商周青铜器、隋唐金银器)和外来文化,进而融合金属器的器形和纹饰(包括外来文化带来的艺术元素和工艺),终而在造型、纹饰、釉色各方面均创造出以宋代五大名瓷为代表的登峰造极的杰作的完整过程。本书不仅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陶瓷史,也为激发中国当代艺术的创造力提供了独特的资源。
-
焦灼的大变局苏滨 著本书采用“中层概念”与“历史考证”相结合的方法,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清末民初中国美术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将研究重心由事件史学转向事件隐含的结构,从而使之纳入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 本书由六章构成:第一章,从语言分析和社会变迁的角度,探讨“美术”在中国的意义嬗变历程,揭示美术的能指和所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差异性。第二章,从角色转移、角色失调等方面,考察和分析艺术家在社会转型时期所扮演的社会角色,阐释艺术主体的角色实践与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第三章,对清末民初的中国书画组织进行考察与比较,阐述其发展历程及其组织结构的变迁,研究审美范式同艺术组织之间的功能性关联。第四章,对艺术革命的组织展开论述,分析艺术群体的社会化过程与组织形式,说明意识形态、社会环境与艺术组织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五章,以民初北京为例,从地缘文化的向度考量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向在地域美术中留下的具体表征,勾勒不同文化群落如何构建地域美术的时代特征与文化意义。第六章,从性别研究的角度来分析近现代中国艺术中的女性形象,通过研究性别统治关系对女性身体形象的建构与影响,以阐明社会文化对艺术形象的构建过程。
-
中国音乐考古论纲王子初 著《中国音乐考古论纲.上编.下册》可定位为中国音乐考古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专著,为该学科研究的大纲或总纲。《中国音乐考古论纲.上编.下册》对构建中国音乐考古学基本学科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研究了中国重要音乐考古的发现和发掘成果,以认识中国各历史时期社会音乐生活的真实面貌,总结得失,探索中国音乐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中国音乐考古论纲.上编.下册》以音乐考古学研究成果为史料基础,系统地构建了中国音乐断代史和中国各历史时期社会音乐的主流表现形态谱系。《中国音乐考古论纲.上编.下册》可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中国历史科学的发展,提供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独*视角和研究方法,并可为今日社会音乐艺术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
看见敦煌谢成水著述,海滨编纂 著,海滨 编,谢成水著 口述作者以自述的方式带领我们逆时光长河而上,走进敦煌这一艺术宝库。敦煌艺术历经一千多年连绵不断的发展,特别在唐宋时期,其圆融、飞跃的状态,奠定了汉民族艺术审美体系的成熟自信、博大包容。 敦煌壁画之中,线与色交融,流光溢彩;敦煌雕塑与建筑,乃空中妙有的艺术塑造。透过它们的璀璨光芒,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中国各个朝代艺术的传承和演变的脉络。特别是散落海外的艺术明珠——敦煌藏经洞绢画,更是让我们理清了中国卷轴画、唐卡艺术发展的源头。 在有“石窟艺术奇葩”之称的莫高窟第290窟,我们更是可以看到敦煌相当精美的佛传故事连环画。那种同声同气、同频同振的心声,让我们能直接感受到远古人们对艺术、对信仰的真诚。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凭借上苍赋予的灵性觑见了艺术的神韵,将毛笔书写象形文字的情感线条用于造型艺术,那是传递物体形神的非凡超越,让我们的心灵直接与先祖神灵产生艺术对话。 看见敦煌,同时也看见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