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
-
色彩列传(法)米歇尔·帕斯图罗(Michel Pastoureau)著这是一部颜色的历史——红色的文化史。西方人很早就能制造出红色颜料和染料,比其他任何色彩都要早得多。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红色一直是色彩中的“王者”。从材质、社会、艺术、文学和符号象征意义等各方面看,红色的内涵都是最丰富的。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红色曾是权力、财富和尊严的象征,受到人们的欣赏和赞美。到了中世纪,红色的宗教意义有所加强,既象征基督之血,又代表地狱之火。类似的两面性也体现在世俗社会里,红色既象征爱情、光辉与美,又代表傲慢、暴躁与纵欲。16世纪兴起的新教伦理对红色非常敌视,认为它是不道德、不体面的色彩,而且认为它体现了天主教会的奢华与浮夸。从这时起,在欧洲各地,包括天主教国家在内,红色的地位都有所衰落。在整个近代时期,这样的衰落一直在持续,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既体现在世俗文化领域,也体现在符号象征领域。尽管如此,从法国大革命开始,红色又在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获得了新的意义。它象征着某种激进和颠覆的力量,后来又作为左派政党的标志,时至今日这依然是红色的重要功能。《色彩列传:红色》是色彩列传的第四部,配有丰富、精彩的插图。这套系列丛书旨在从欧洲社会和文化角度出发,建立起一门色彩历史学。该系列的前三部分别是《色彩列传:蓝色》《色彩列传:黑色》和《色彩列传:绿色》。
-
艺术旅行漫步卢浮宫博物馆胡毅涵 著巴黎是什么,我不敢说,因为所有尝试定义她的文人学士都掉入了无法自拔的泥沼。我只知道她藏在街头音乐家的手风琴里,嵌在红磨坊卡巴莱女郎的舞裙里,栖在蒙马特美术家的画布上,飘在塞纳河头相拥情人的誓言里,躲在拉丁区若即若离的霓虹灯里,最后化作了无数个小精灵,翻滚跳跃在卢浮宫浩瀚无垠的艺术汪洋里……每个人心中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巴黎,我想这才是主观相对而言,她真正的面貌。那么巴黎在你心里是什么样子?回答前可要考虑好,因为巴黎早已跳出作为“城市”的所指,她在你心中有多美好,能折射出你对现世有多怜爱。讲真,不要着急找人带你去巴黎,因为巴黎就是你自己。
-
中外美术史彭伟哲 著,桑任新 编本书主要介绍了中西方美术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对美术发展历史中的整体美术风貌、画家与画派、杰出作品、创作技术、风格演变等,均作了系统、详尽的介绍和分析。全方位地探讨了不同流派形成的原因,对各流派作了全面介绍,书中还列出了不同流派的多幅作品,帮助读者欣赏和体会不同流派的精髓。
-
乔治亚·欧姬芙[美] 艾莉西亚·伊内兹·古兹曼 著,夏莹 译乔治亚.欧姬芙是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之一,被公认为美国现代主义之母,是美国偶像级艺术家,她创作的具有隐含意义的花朵、风景及动物骨骼成为其典型的艺术符号。本书以欧姬芙不同时期的作品为章节,讲述她在不同的家——实际的家庭、精神的家园的经历,以及这些“家”给予她创作的灵感。除了她的艺术作品,她的穿着、她的特立独行,不但成为一个时代的艺术与时尚偶像,也反映了20世纪乃至当今女性精神与个体独立的风貌。书中附有大量精美作品图片,使读者在了解艺术家生平经历的同时,感受艺术的魅力。
-
史前艺术[法] 卡罗尔·弗里兹 著,颜宓 译“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大利历史学家、哲学家克罗齐如是说。这部讲述史前艺术的巨著,如同一幅汇集了当代世界史前艺术研究成果的宏伟画卷。全书融合了考古学家、史前艺术史家的视角,内容横贯地球大陆上的史前艺术遗迹,从欧洲、戈布斯坦、印度、中国、非洲南部、撒哈拉、南美洲、北美洲直达澳洲。 《史前艺术》中配有大量高清精美的实景摄影图片,运用符号学、地质学、社会学、图像学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等跨学科方法,深入阐释史前艺术图像的潜在含义与创作背景的无尽可能,全力探索史前人类笔下那些关于生计、仪式、交流等场景中的原始的艺术创造。 《史前艺术》堪称是当今研究史前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它不但梳理了不同地区史前文明遗址的研究现状,更展望了未来研究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跟随《史前艺术》借古知今——也许在人类基因中那些亘古不变的艺术力量从未改变。
-
别无归处是归处朱良志 著文人画,又称“士夫画”,它指具有“文人气”,即今人所谓“文人意识”的画。北宋以后,文人画理论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真”问题而展开的。文人画家所追寻的这种超越形似的真实是一种“生命的真实”,是作为“性”的真实。以此角度划分中国绘画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即:“得势”“得韵”“得性”。本系列作品,通过元代以来十六位画家的观照,来看文人画对生命“真性”追踪的内在轨迹。本书为此丛书中的一本。分“渔夫话题的由来”“梅道人有关渔夫的作品”“超越隐者的思路”“破除终极的价值”四个角度描写吴镇的世界。
-
艺术与文明范景中 著艺术是文明的代言人,我们想要触摸、感受它,只能通过艺术史。本书聚焦西方艺术与西方文明,通过梳理两万年西方艺术脉络,直击艺术品背后的文明现场。书中不光涉及建筑、雕像、绘画等传统门类,还有音乐、书籍、文化、哲学等广阔领域的延伸,甚至还经常穿插中国美术以此对比。小专题,大视角,这些包罗万象的音符,共同谱成一曲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美妙乐章。 著名美术史家范景中教授通过三百余件世界艺术名作、一百余位艺术大师,带领读者从更广阔的领域、更深层的意义上去理解艺术、亲近艺术。以时间为序,却非艺术品的简单罗列,而是一种全局视角的切入;以西方艺术品为主角,却不止步于西方世界,还渗入了东方的审美与智慧。讲授的不单是概念、流派、风格等“硬知识”,更立足于提升眼力和审美直觉;解析的不只是色彩、构图、题材等“图绘语言”,更揭示了美的发展逻辑,带有历史与哲学的审思。
-
艺术社会史[匈] 阿诺尔德·豪泽尔 著《艺术社会史》终于和中文读者见面了。对于专业人士而言,阿诺尔德;豪泽尔(ArnoldHauser)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因为他是众所周知的艺术史和艺术社会学大家。但是读过其著作、了解其思想的人少而又少,他的学术地位也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豪泽尔是卢卡奇和阿多诺的同龄人、同路人,并且基本同属一个学术重量级,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三个并称为“20世纪重要的文化社会学家”。如果说卢卡奇和阿多诺的名字在我们的文化圈里已是如雷贯耳,那么豪泽尔就像一个需要被隆重推出的学术“新”人。造成这种状况的首要原因是对豪泽尔著作的翻译严重滞后。他的绝大多数研究成果此前并未被译成中文,其中包括他的代表作《艺术社会史》。我们也几乎没有引进相关的研究文献。国内学界有关豪泽尔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论述《艺术社会史》一书的文字更是难得一见。但愿这一状况能够随着《艺术社会史(汉译名著17)》的出版有所改变。 《艺术社会史》一书共分八章,作者分析了从原始社会到19世纪的各种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诗歌、戏剧和电影等。他在考证艺术品与艺术家之前,总是先考证时代的社会分层、阶级关系、经济发展,然后在矛盾中寻找艺术变化的原因。在本书中,作者尝试把艺术史放在社会学范畴中来解释和探讨,并梳理了当时比较新的艺术史研究成果,从受众角度谈论了艺术批评的问题。
-
浑沌里放出光明朱良志 著文人画,又称“士夫画”,它指具有“文人气”,即今人所谓“文人意识”的画。北宋以后,文人画理论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真”问题而展开的。文人画家所追寻的这种超越形似的真实是一种“生命的真实”,是作为“性”的真实。以此角度划分中国绘画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即:“得势”“得韵”“得性”。本系列作品,通过元代以来十六位画家的观照,来看文人画对生命“真性”追踪的内在轨迹。本书为此丛书中的一本。从“浑”“序”“真”“全”“淡”五个角度描写黄公望的世界。
-
源上桃花无处无朱良志 著文人画,又称“士夫画”,它指具有“文人气”,即今人所谓“文人意识”的画。北宋以后,文人画理论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真”问题而展开的。文人画家所追寻的这种超越形似的真实是一种“生命的真实”,是作为“性”的真实。以此角度划分中国绘画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即:“得势”“得韵”“得性”。本系列作品,通过元代以来十六位画家的观照,来看文人画对生命“真性”追踪的内在轨迹。本书为此丛书中的一本。分“幽深”“幽远”“幽静”“幽秀”“绝对空间的概念”“泛泛”“萧散”“寂寞”“苔影”“小景”十个角度描写倪瓒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