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
-
绘画文化[美国] 弗雷德.R.迈尔斯 著,卢文超 窦笑智 译本书讲述了澳大利亚中部的丙烯绘画如何走出当地土著社群,并经过其他社会组织的宣传与流通,最终发展成为高雅艺术的复杂故事。早在1970年代,弗雷德·R. 迈尔斯就开始了针对平图琵社群的研究,该社群是当地以绘制丙烯绘画而闻名的重要土著群体之一。迈尔斯的研究对象并不仅限于画家及其画作,与画家直接接触的艺术顾问、代表了官方意见的澳大利亚政府和土著艺术委员会、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的艺术策展人,所有这些都是澳大利亚中部土著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迈尔斯在书中重新审视了这些绘画所代表的土著人民及其文化,并认为丙烯绘画的地位变化,与画家自身的主动性以及他们对获得更高层次认可的渴望直接相关。
-
晋王羲之《书论》解析与图文互证洪亮 主编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集大成者,自唐以来,王羲之书论流传颇广,一些经典论书名句被学书者奉为圭臬,用于书法创作的指导;也被书法理论工作者屡屡征引,用作研究王氏书法的重要文献。本书中,笔者在搜集已出版的书论选注、注释等研究成果之基础上,以“原文、注释、译文、解析与图文互证、研究综述”为内容构架作为研究方法,力求将王羲之书论精解到位,从而突破传统书论只有注释、译文,而缺乏相应书法作品加以解析之状况。特别是“解析与图文互证”部分,着重对王羲之书论中涉及的书法本体语言进行解读,并应用与之所对应的书法作品图片、实物图片加以说明,达到笔画笔法形态图例与相关书论互证之效果,即“图文互证”。旨在帮助读者对古代书论的认知、思辨、汲取,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创作。
-
西安易俗社与秦腔的现代转型研究李有军 著本书是研究西安易俗社从建立到发展的专著。易俗社是民国时期陕西地方知识分子主导的,由陕西军政、教育、文化等各界知识精英共同创建的秦腔改良剧社。西安易俗社在秦腔剧目创作、舞台表演、秦腔受众传播及社会影响等方面成绩斐然。本书总结民国时期易俗社秦腔艺术生产经验,揭示易俗社秦腔艺术生产规律,对于当下的传统戏曲发展变革具有鲜明启示意义。
-
林克莱特声音训练方法论文集何雁,游溪 著这套系列丛书是以研究、翻译和介绍20世纪涌现的***戏剧大师的表演方法和相关理论为主要内容。将这些表演方法和相关理论引进国内,是基于对国内表演艺术发展现状的认识所做出的努力。我国的戏剧和影视表演的根基和传统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以下简称为斯氏体系),这套体系在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专家带进中国,此后的70多年里,一代代戏剧、影视工作者在斯氏体系的严格训教下成才。斯氏体系的系统性以及它在整个表演史上的影响力,尚无其他表演方法所能企及,这自然而然地让我们认为该体系是毫无瑕疵和永不过时的,加之该体系属纯粹的“舶来品”,这又使我们总是缺乏对其客观审视的底气。多年来,我们忽视了该体系创立的那个年代,心理学、生理学还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也忽视了全世界的演剧方法和表演训练手段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之后的长足进步,更忽视了在创作实践中,单一运用某一体系已不能适应当代戏剧和影视的多元化需要的现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他艺术生涯的晚期对体系有了新的思考,他提出了“形体动作方法”(Method of Physical Actions),想纠正体系过分强**理技术的偏颇,弥补体系在外部表现方面的缺失,可惜,最终他未能实现愿望。本系列丛书分为训练教程、理论文集、训练访谈和译介等几个部分。训练教程根据大师本人或大师亲传弟子的课堂教学整理而成;在每位大师课堂里,我们都安排研究者进行实地观察和研究,撰写论文形成理论研究文集;我们还组织采访所有受训者,将训练体悟汇集成册。
-
什么是舞台美术?[英] 帕梅拉·霍华德 著,鲁宁 译帕梅拉·霍华德的《什么是舞台美术?》扩展了作者关于舞台美术的完整分析,它包含空间、文本、调查研究、艺术、演员、导演和观众七部分,验证了21世纪舞台美术本质的变革。《什么是舞台美术?》包含了帕梅拉·霍华德瞩目的职业生涯中近十年来创作的新作品的前期资料研究,包含《卡门》和《夏洛特:三原色音乐剧》,还有她近期作品的彩图和来自更大范围的当代戏剧制作人的新评论。《什么是舞台美术?》除了专业戏剧设计师外,还适合舞台美术和戏剧设计专业的学生。
-
艺术临界彭锋 著本书收入彭锋教授曾发表于《文艺研究》的四篇论文《从“艺术”到“艺术界”——艺术的赋魅与祛魅》《艺术的终结与禅》《艺术与真实——从徐冰的〈蜻蜓之眼〉说开去》《走出艺术批评的危机》,以及作者自序,并有编者导言。本书主要呈现彭锋教授近十年在艺术理论领域的探索。
-
菲茨莫里斯声音训练方法论文集何雁,游溪 著这套系列丛书是以研究、翻译和介绍20世纪涌现的***戏剧大师的表演方法和相关理论为主要内容。将这些表演方法和相关理论引进国内,是基于对国内表演艺术发展现状的认识所做出的努力。我国的戏剧和影视表演的根基和传统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以下简称为斯氏体系),这套体系在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专家带进中国,此后的70多年里,一代代戏剧、影视工作者在斯氏体系的严格训教下成才。斯氏体系的系统性以及它在整个表演史上的影响力,尚无其他表演方法所能企及,这自然而然地让我们认为该体系是毫无瑕疵和永不过时的,加之该体系属纯粹的“舶来品”,这又使我们总是缺乏对其客观审视的底气。多年来,我们忽视了该体系创立的那个年代,心理学、生理学还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也忽视了全世界的演剧方法和表演训练手段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之后的长足进步,更忽视了在创作实践中,单一运用某一体系已不能适应当代戏剧和影视的多元化需要的现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他艺术生涯的晚期对体系有了新的思考,他提出了“形体动作方法”(Method of Physical Actions),想纠正体系过分强**理技术的偏颇,弥补体系在外部表现方面的缺失,可惜,最终他未能实现愿望。本系列丛书分为训练教程、理论文集、训练访谈和译介等几个部分。训练教程根据大师本人或大师亲传弟子的课堂教学整理而成;在每位大师课堂里,我们都安排研究者进行实地观察和研究,撰写论文形成理论研究文集;我们还组织采访所有受训者,将训练体悟汇集成册。
-
林克莱特声音训练方法访谈录何雁 著20世纪初,西方“话剧”这一艺术样式传入中国,一开始就与中国传统的“戏曲”有了某种程度上的分离,这种分离,与时代和文化的走向有着密切的关联。话剧的引进作为一种新文艺,必然站在革新传统的立场。因而,话剧进入中国,天然似乎就与中国博大的戏曲传统有着分离甚至对立的趋势。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上海市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在创校时,除开设话剧和电影专业外,还同时以“乐剧”为名开设昆剧、平剧(即京剧)和歌剧的专业,显然,其时已经把话剧与传统戏曲划分为两种不同的戏剧样式了。院系调整后,上海戏剧学院基本上就成为一个单一的培养话剧人才的专业艺术院校了。大致而言,中国话剧从诞生之日开始,大体上遵循的是两种传统,一种是西方话剧艺术的传统,特别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巨大影响;另一种是紧紧扎根于中国民族革命的火热生活的现实主义传统。前一个传统更多的是表、导演人才培养和训练方法上的影响,后一种主要是在创作实践上的收获。
-
林克莱特声音训练方法教程何雁 著这套系列丛书是以研究、翻译和介绍20世纪涌现的***戏剧大师的表演方法和相关理论为主要内容。将这些表演方法和相关理论引进国内,是基于对国内表演艺术发展现状的认识所做出的努力。我国的戏剧和影视表演的根基和传统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以下简称为斯氏体系),这套体系在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专家带进中国,此后的70多年里,一代代戏剧、影视工作者在斯氏体系的严格训教下成才。斯氏体系的系统性以及它在整个表演史上的影响力,尚无其他表演方法所能企及,这自然而然地让我们认为该体系是毫无瑕疵和永不过时的,加之该体系属纯粹的“舶来品”,这又使我们总是缺乏对其客观审视的底气。多年来,我们忽视了该体系创立的那个年代,心理学、生理学还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也忽视了全世界的演剧方法和表演训练手段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之后的长足进步,更忽视了在创作实践中,单一运用某一体系已不能适应当代戏剧和影视的多元化需要的现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他艺术生涯的晚期对体系有了新的思考,他提出了“形体动作方法”(Method of Physical Actions),想纠正体系过分强**理技术的偏颇,弥补体系在外部表现方面的缺失,可惜,最终他未能实现愿望。本系列丛书分为训练教程、理论文集、训练访谈和译介等几个部分。训练教程根据大师本人或大师亲传弟子的课堂教学整理而成;在每位大师课堂里,我们都安排研究者进行实地观察和研究,撰写论文形成理论研究文集;我们还组织采访所有受训者,将训练体悟汇集成册。
-
破镜与重圆李钧本书着力于阐明海德格尔对西方思想尤其是德国思想之主题和整体思路的推进作用。海德格尔主要对两位思想家,康德与尼采的思想主题进行了哲学上的改造和超越,本书的基干即为对这种改造和超越的探讨。基于此,本书对海德格尔后期关于真理与艺术本体的重构也进行了阐释,并对其以感性为基础的美学与艺术论做了较深的探索,以凸显其思想对于此前思想推进的效应和成果,即本书书名所揭示的“破镜”与“重圆”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