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
-
艺术第一眼徐翌晟 著入选百道好书、世纪好书“双料好书”的《艺术第一眼》,为资深记者徐佳和的当代艺术评论集,却更似一部行云流水般的文艺随笔,由知名报人、文博学者郑重先生亲自作序。全书约28万字,多幅图照,图文并茂地向广大读者展现当代世界前卫的艺术风貌。分为四部分:一、他们来过。作者与亲历上海的艺术大师平等对话,在交流中碰撞出东西方艺术的精神火花;二、往事钩沉。文中所涉的艺术往事和故人,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拨开云雾,尽力还原事实的本来面貌;三、我来画像。作者以其独特的眼光,细致描绘了中国艺术家的生活原貌。他们有的是画画的作家,有的是摄影的诗人……他们不安分,不服输,有颗敏感而跃动的心;四、我有“艺见”。基于当时的艺术之怪现象,作者时时进行客观地观察与审视,所提出的“艺见”。作为艺术、思想、现实熔铸的结晶,该书荟萃当代众多有影响的东西方艺术家、画家、摄影大师、世界知名美术馆馆长、策展人等。他们成长的国度、经历各不相同,但无不是时代敏感者、艺术传播者。他们阐述的艺术理念及独有的人格魅力,至今仍影响着中国艺术界。本书勾勒了他们的上海之行以及他们与这座城市之间的关系,也勾勒了上海艺术家在异乡对于艺术的艰苦探索、对于家乡的深情回望。因作者的职业关系,许多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脉络细节在采访中渐渐梳理清晰,使我们对各种艺术流派和学说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更深刻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内涵与神韵。书中并附精美插画及配诗,平添艺术气息。《艺术第一眼》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
-
佘山学人的美学建树祁志祥佘山脚下有唯一的一座高等学府,这就是上海政法学院。“佘山学人”,成了上海政法学院学者人无我有的名片。上海政法学院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现有文学博士4名,影视学博士2名,音乐学博士1名硕士1名,美术学博士1名,文化学博士1名,翻译学硕士1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名。作者作为中心负责人和团队带头人,从研究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起家,拓展到美学的一般原理、中国古代美学史、中国现当代美学史、佛教美学及中国佛教美学史。出版《中国古代文学原理》,完成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向“中国古代文论体系”建构的转换,使“十一五”国家级高教规划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得以落地。出版《乐感美学》,提出以“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为核心的“乐感美学”学说。在完成学界第一部《中国美学通史》(古代部分)和《中国现当代美学史》的基础上,又出版了国内外第一部《中国美学全史》。另在佛教美学这个艰难的交叉领域辛勤跋涉,完成、出版了《佛教美学》《佛教美学新编》《中国佛教美学史》。除佛教美学由于有很强的专业性,别人很难置评外,《乐感美学》《中国美学全史》《中国现当代美学史》《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都获得了一定的学术反响。而这一切,大多来自佘山脚下的艰苦劳作。曾嵘是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学博士,目前在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担任副主任,纪录片学院担任副教授。她以特有的音乐学素养研究南方越剧的审美特征有所成就,曾经拿到过上海市哲社项目。肖进博士师从南京大学名师吴俊,侧重于现当代文学时代特征及个案的研究,成果迭出。本书收有他的相关成果四篇,可窥一斑。徐红、马婷均为影视学博士,纪录片学院副教授,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徐红侧重于当下影视美学一般现象的学理分析,马婷侧重于热点影视作品的追踪评论。论文发表的刊物品级都比较高,有理由唤起人们对其未来学术前景的期待。高翔博士受学于创意写作,致力于创意写作,是网红诗人。他源于创作经验的创意写作研究颇有特色。理论研究与文学创作运用的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谢彩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文艺学专业,她提交了一篇发表在《文汇报》上的探讨佛教艺术的论文。王珏是年轻的美术学博士,杨浦区滨江的空间美学设计体现了他的美术学背景。青年教师郭丽娟是音乐学硕士,承担着艺术公共课教学,同时在纪录片学院任教。她关于大学生音乐教学及音乐在纪录片中如何运用的思考,靠船下篙,给人颇多启示。于是就有了这部“佘山学人”的美学成果集。
-
当代艺术人类学论坛·2020李修建、安丽哲本书稿记录整理了七期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主办的“当代艺术人类学论坛”,这七次论坛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关于乡村振兴实践的梳理与讲述;二是关于民间文艺学的学术史和方法论;三是从人类学视角研究社会、文化发展。书稿中所涉内容都与当下社会密切相关,通过本书可以了解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较为前沿的研究。
-
公共艺术何为?国际视野下的北京大栅栏案例研究汪大伟 总策划 姜岑 主编《公共艺术何为?国际视野下的北京大栅栏案例研究》是对2017年“国际公共艺术研究工作营”之“北京大栅栏历史街区更新在地性研究”项目的学术研究成果汇编。各方学者专家深入北京大栅栏地区展开调研,针对“大栅栏更新计划”中的改造案例,以跨文化视角对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环境功能性改善以及注重文化传承、居民归属感等现象和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为公共艺术的理论建设、实践与教学、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本书分为“在地性案例调研中的复合视野:公共艺术研究的新方法”“社区营造:公共艺术的社会效能及其适切性反思”“‘微更新’实践:公共艺术、建筑、设计等科目间的跨学科探索与思考”以及“理论哲思: 公共艺术中的更多维度——公共基础设施中的史学与当下、‘接触区’与‘松茸生长结构’‘时间性’及学科边界问题”四个部分,以明晰的条理立体展现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大栅栏位于北京天安门西南侧,大栅栏文化保护区属于北京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其历史长达六百年,是明清北京城最重要的市井商业中心,也是京城文化的缩影。2011年,大栅栏跨界中心发起“大栅栏更新计划”,基于微循环改造,试图探索城市有机更新与文化软性发展的新模式。而在这些“微循环”与“软性”改造中,公共艺术的参与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计划启动以来,在艺术家、城市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与当地政府、商家、居民的合作互动中,“微胡同”“微杂院”“内盒院”“花草堂”等一系列创意改造和社区营造项目陆续诞生。北京“大栅栏更新计划”亦荣获第三届国际公共艺术奖亚洲区大奖。 本书的研究成果基于作者们深入大栅栏的交流、对话、调研,通过跨学科、多维度的专题研究,对该地区的公共艺术发展与城市更新提供专业的建议与影响。作为城市综合治理的典型案例,“大栅栏更新计划”的成功体现了公共艺术的智慧与方法,是多方利益合力下的成果。大栅栏案例研究不仅为国际公共艺术的理论建设开拓了思路,也为探索在地性案例教学的公共艺术教学新模式做出贡献。
-
把可能性还给历史高世名 主编“行动之书”一共四部,梳理中国美术学院策展十余年来的实践脉络。《把可能性还给历史》,重点解析从“后八九中国新艺术”,直到“八五•85”,再到“三个艺术世界”的一系列展览线索,探讨中国美术学院的策展自20 世纪90 年代起是如何参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论述和形象建构,近年来,又是如何推动“中国当代”的历史批判和意识形态解构。
-
中国话剧研究胡志毅 著“外国戏剧研究”栏目,发表了两篇关于外国戏剧的研究论文。中国话剧作为舶来品,受到西方戏剧的诸多影响,本辑推出李伟民教授的《悲剧精神与中国文化的当代重构——莎士比亚戏剧跨文化中的诗化意象》和周宏亮的《塞万提斯不甘心:故纸堆里的戏剧和洛佩·德·维加的反义词》。
-
爱情艺术时代的小诗人[法]龚古尔兄弟(Edmond et Jules de Goncourt) 著;陈旻 译除了自然主义小说和特具社会史意义的日记,龚古尔兄弟在艺术评论领域也颇有建树,这方面的代表作是《18世纪艺术》。《爱情艺术时代的小诗人: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即编选自此。弗拉戈纳尔是18世纪法国洛可可艺术的集大成者,他善于在画作中营造梦幻的氛围、炮制诙谐的意趣,大大拓展了爱情等世俗题材的表现方式。他生前享有盛名,但死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被遗忘,直到19世纪下半叶,他才被世人重新发现。龚古尔兄弟创作此书的年代恰是弗拉戈纳尔重新为人重视的年代,且距弗拉戈纳尔生活的时代不算遥远,这使得他们可以更贴近地感受到18世纪至19世纪的艺术脉动,而这些生命体验也让本书在展示弗拉戈纳尔艺术风采方面个性独具。全书由十二章和一篇附记构成。这些篇章夹叙夹议,既生动地讲述了弗拉戈纳尔的生平,又精准地剖析了弗拉戈纳尔的作品。在本书中,龚古尔兄弟对弗拉戈纳尔在艺术史上的地位给出了准确的评定:爱情艺术时代的小诗人。本书配有近100幅弗拉戈纳尔和其他艺术家的高清画作,便于读者更为直观地感受弗拉戈纳尔其人其作的魅力。
-
图谱 史料 文化范晓利 著本书是对艺术文化学研究方法的探索,围绕“艺术文化学”这一基本概念,通过多个专题和个案进行研究实践,探讨“图谱”、“史料”与“文化”的内在关系。艺术家不仅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更是完整的个体;艺术史也不仅仅是专门史,还是文化史的一个位面。本书把研究对象置于文化语境中“还原”“重塑”,将研究方法应用于专题和个案研究中反复验证,在此过程中践行和验证学科研究和选择史料的方法。专题研究以图谱与文本的互动为切入点,分析作品的元素构成、思维结构以及文化内涵;个案研究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研究对象的艺术活动,从雅集交游看他的赏玩喜好和文艺创作,从原典史料看他的学术研究和人生哲思。本书涵盖了艺术文化学研究所涉及的图像、谱本、史料、文化与研究方法等诸多问题,附录中的《清儒陆桴亭诗集校注》也是艺术文化史料整理的实践成果。
-
戏剧影视模型设计与制作徐丹 著本书稿是一本戏剧影视模型设计和制作教材,内容分为5个部分:戏剧影视模型的基础知识、戏剧影视模型的空间结构、戏剧影视模型制作的程序与方法、戏剧影视模型的数字形态、戏剧影视模型实例解析。书稿以作者长期耕耘在高校戏剧影视美术专业讲台的学术理论和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当代科技、当代材料等发展在戏剧影视模型制作中的应用,探讨戏剧影视模型设计的意义和方法,阐明戏剧影视模型的设计思路和制作原理。书稿涵盖了理论、技术和方法,并附上了很多案例和图片。
-
日本美术简史戚印平 著《日本美术简史》论画为道,按专题排列,同时兼顾年 代,以传播与受容、情景与需 要 两 条 主 线 展 开。 本 书 分 为 十五讲,图文并茂,对日本艺 术史中主要时期的杰出艺术家 及其作品等进行了梳理,尤其 是侧重描绘了中日艺术交流的 内容,为一般读者了解日本艺 术史提供了通俗易懂的解读视 角。书中包含四百三十帧彩图, 全面深入地展现了日本美术的 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