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
-
生产性观众[奥] 赖纳·温特 著本书以文化社会学为导向对观众在日常生活背景下的媒体接受行为展开了研究。作者首先回顾了主流的传播学研究,比如媒体效果研究、阿多诺/霍克海默关于文化工业的研究、鲍德里亚和詹姆逊关于后现代文化的研究,然后进一步深入主题,提出了一个新的媒体观众的概念——生产性观众。作者认为,这些观众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媒体信息,而是在媒体接受的过程中,根据他们自己的需要积极地改造这些媒体文化产品,展现出他们的生产性和创造性。本书旨在表明,媒体接受作为一个文化与审美过程,其作用和重要性在当今社会被完全忽视了。我们对观众的生产性和创造性的考察,是理解当今流行文化非常重要的一步。
-
解读艺术[澳] 芭芭拉·波尔特(Barbara Bolt) 著海德格尔的文章一向都令人觉得艰涩难懂,但芭芭拉·波尔特在本书中却认为,海德格尔的作品清楚地体现了对艺术的引导性和引领性作用。本书围绕海德格尔的作品,用批判性眼光来评论当代艺术和艺术从业者。芭芭拉·波尔特在本书中大量引用了海德格尔的文章,其中包括著名的作品《存在与时间》,并提出了艺术在数字时代、技术官僚时代和后人类时代的思维方式。同时,作者还研究了国际艺术家作品的脉络,其中包括苏菲·卡尔、安尼施·卡普尔和安塞尔姆·基弗等。同艰涩难懂的海德格尔作品相比,本书更像一本海德格尔作品的指南手册。
-
普及美学传播学刘浩冰近代以来,中国传播学的理论、方法主要是从西方引入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传播学伴随传播事业的勃兴而壮大,专注于现象性问题研究,一直趋步于西方研究的后尘,印迹鲜明。普及美学“本来美”理论,为“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诸学科提供了本体性发展依据。循此脉络,中国固有传播观念自含“自性本美”的源头性发展基础,呈现迥异于西方传播学的本体性特征,在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以及实践效果上也别有特点,由此“普及美学传播学”也成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构的有益探索。
-
戏曲导演实践与研究于凡林 著暂缺简介...
-
中国演艺智库构建与运营模式薛诗怡演艺智库是由从事影视及舞台表演研究的精英、学者组成,提供演艺行业规划、运营培训、演艺团体咨询等服务,旨在整合社会各方研究力量关注文化艺术建设实践,为文化艺术改革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本书列举、分析国内外演艺智库案例;探讨在高科技赋能产业背景下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演艺智库的新模式。建设中国演艺智库必须从建设环境、行业对中国演艺智库的需求、演艺智库发展路径、演艺智库提供的成果或产品的现状分析、演艺智库的支撑体系等方面入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中国特色艺术演艺智库体系建设意见,探索形成符合我国艺术决策咨询规律的演艺智库运行机制。
-
格林伯格晚期文选[美] 罗伯特·C.摩根 编,温婷 译,余玲 校格林伯格是20世纪下半叶美国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之一,被誉为“抽象表现主义”的主要发言人。美国知名艺术史家摩根仔细研究格林伯格的晚期成果,整理了其极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章、评论和采访,汇集成书,涉及先锋派、现代主义、批评的现状、艺术与历史文化的关系等多元化主题。本书不仅是对格林伯格理论研究的总结与补充,更展现了其晚期艺术观点和思想的变化与革新,从侧面反映了时代发展对于艺术批评的影响。
-
视觉艺术法[美] 朱迪斯·B.普罗达 著,王晓偶 译《视觉艺术法》为艺术专业人士和收藏家提供了关于艺术法重要原则的法律分析,以及在全球市场上创作、购买、销售和收藏艺术品时,如何进行权利保护的实用指南。它容纳了法律、伦理、艺术史的内容,并论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视觉艺术法》是艺术领域专业人士、收藏家、艺术经销商、拍卖行、博物馆、投资者、艺术家、律师,以及艺术、法律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艺术法普及读物。
-
绘画三故事东门扬 著《绘画三故事》源自十九世纪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缪塞、戈蒂耶的三篇以绘画为主题的小说。《不为人知的杰 作》、《提香之子》和《金羊毛》几乎是虚构文学介入到艺术批评和写作的最早范例。文学语言以它的想象和维度去呈现艺术的创造,而视觉图像又从背后对文学叙事施加从未有过影响。对三者深入地阅读,可以从中发现浪漫主义文学与艺术创作相互交织推动的线索。如果将三个故事置入艺术史的背景中去,也能察觉它们对艺术潮流变革的敏锐触角和预言绘画未来趋势的神奇之处。附录中三篇小说被完整译出,虽然篇幅不大,但足可以视之为文学写作的现代性尝试,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映衬着绘画现代性探索的诸多努力。
-
儿童绘画与心智开发王梅青 著,杨景芝 编儿童原创艺术创新课例系列-儿童绘画与心智开发
-
儿童版趣郭宝林 著,杨景芝 编儿童原创艺术创新课例系列-儿童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