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
-
东坡书画论译注〔宋〕苏轼 撰,徐新韵 译注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仅擅诗、词、散文,且在书画创作与书画理论方面亦有卓越的成就,并对后世书画创作和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的书画理论集中保留在后人辑录的《东坡题跋》中,本书即以毛晋辑刊的津逮秘书本《东坡题跋》为底本,并从《苏轼文集》《苏轼诗集》中选取蕴含苏轼重要书画理论的文章、诗篇进行点校、译注,旨在通过详细的注释、精炼的翻译,形象地展示苏轼丰富的书画理论和深刻的精神内涵。
-
昆曲宫调与谱曲朱继云 著本书是作者倾尽毕生所学编写的昆曲音乐教材。分上下篇,上篇介绍了昆曲乐律宫调,并对《词源解笺》中乐律学的几个论点予以辩正,总结了昆曲传统谱曲法。下篇收入作者不同时间写的文章,内容有以字生腔等昆曲谱曲基本法则、违规的错讹举隅、曲牌的特点、昆曲的各种作曲手法以及昆曲谱曲如何表达感情等。
-
戏曲美育教学研究戴谨忆 著.
-
走出巴颜喀拉赵丽艳暂缺简介...
-
叶嘉莹读诵纳兰词全集(清)纳兰性德 著,(加)叶嘉莹 读诵本书为叶嘉莹先生首次以纳兰族裔身份,亲自读诵、作序、作词、审定全本纳兰词,在人生即将百岁之际献给诗词爱好者的一部纳兰词诵读版图书。 全书分上下卷两册,涵盖全部纳兰词原文及注释、词牌解析、纳兰词典故解读,以及作者叶嘉莹先生和传承人刘子菲二人读诵纳兰词的音视频,子菲原创纳兰词主题曲,是一部可读、可听、可鉴赏、可临摹、可收藏的独特版本。 本书为上卷。既可帮助普通读者无障碍通读纳兰词,全面了解纳兰词蕴含的历史典故、真实故事和创作背景,又可让读者透过纳兰词领略四季变化中的自然风光,节日习俗,近距离了解清初的世俗风物。
-
小道可观朱琪《小道可观:中国文人篆刻》一书摭取篆刻史不同发展时期的重要人物与节点展开叙述,构建起一个以文人艺术为中心的篆刻史论体系,展现出作者在“文人篆刻史”研究上的新近成果。全书共分为早期文人篆刻及相关“印迹学”研究、明清文人篆刻研究、晚清民国篆刻研究、印史与文化四个专题,附录《晚清民国以来篆刻润例汇辑》。全书征引材料丰富,立论严谨,图文互证,言之有物,对于篆刻史上的一些专题个案作出了富有洞察的研究,在具体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能给人以启发,对书法篆刻史、传统艺术史、金石学研究乃至古代历史文化的综合研究,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叶嘉莹读诵纳兰词全集(清)纳兰性德 著,(加)叶嘉莹 读诵《叶嘉莹读诵纳兰词全集》分为上下两卷,以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著作《通志堂集》为底本,按词牌格律完整梳理、讲解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作的348首词。同时本书为叶嘉莹先生作为纳兰族裔在人生百岁之际,用中华传统读诵的调子首次**读诵全本纳兰词的心血之作。全书首次按词牌格律梳理348首纳兰词,由纳兰文化学术界青年学者刘子菲女士经过严谨的考证研究后,对348首纳兰词进行全新精注、音韵说明、词牌解析,并由叶先生亲自审校,是一部集文学、史料、学术于一体的典藏版本。 本书为下卷。
-
松荫轩藏印谱简目本书编纂组 编本书稿目据复旦大学图书馆印藏数据库所载香港林章松先生松荫轩收藏之印谱编制,松荫轩主人收藏印谱数逾三千,香港林章松先生松荫轩印谱收藏冠绝海内外,近年林章松先生将所藏印谱数字化捐赠给复旦图书馆,复旦图书馆由此成立了印藏工作组,将复旦馆藏印谱与之汇聚,建立印谱文献数据库。《松荫轩藏印谱书目提要》出版有待,兹先编为简目。本目著录依据《中国古籍总目著录规则》,兼顾印谱文献著录之特殊性,入录诸谱分别著录其书名、著者、版本等项信息,如印谱著者含篆刻者、摹写者、收藏者、编辑者,版本项含成谱年代、刊印年代、刊印主持、刊印形式等款目。本书后附专名索引,以方便用户按图索骥,查找所需印谱信息。
-
石涛画语录译注[清] 石涛 著,毛建波,栾旭耀 译《石涛画语录》是著名画家石涛画学思想的结晶,是他晚年对自己一生绘画观念的整合,对其后的中国画坛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俞剑华先生认为:“古今论画之书多矣,求其识见高超,议论纵横,笔墨奇肆,思想奔放者,当以此书为最。”《石涛画语录》用词遣句,简洁古奥,一字一句之差,意义或谬之千里,因此对《石涛画语录》的文本校对,尤应着意。清人鲍廷博刻书,博采众长,刊刻态度严谨,校勘细致入微,能广借善本参互考订,不妄改一字,因此广受学界称赏。本书遂以清长塘鲍氏本为底本,参以《论画辑要》本、《画论丛刊》本、俞剑华注译本,尽可能审词定句,疏通全书。
-
书谱 续书谱译注[唐] 孙过庭,[宋] 姜夔 著,郑晓华 译《书谱》是一座书论的高峰,《续书谱》是另一个的高峰。一个在书学前沿探索,另一个在阐述传播。 《书谱》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部对书法艺术诸多理论问题展开有系统阐述的书法理论专著。该书在体裁上,受六朝骈体文影响,句多骈偶,隐喻起兴,衔华佩实,质文相耀,阐幽发微,理赡辞畅。在内容上,则涉及书法本体论、创作论、鉴赏论、批评论、发展论等,多有创见,可以说集时代之大成。 《续书谱》没有仿照《书谱》,将高深理论问题接着说,而是调转视角,博综前代书论,芟荑杂芜,重构了一个精巧的书法理论叙述构架。这里既涉及书体、历史、渊源,也涉笔法、技术,也涉理论、审美,甚至包含生活应用(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