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
-
东洋美术小史·文人画之复兴(日)大村西崖 著,董科 金伟 译本书收录了日本著名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大村西崖先生的三篇重要著作《东洋美术小史》《中国绘画小史》《文人画之复兴》。《东洋美术小史》是对其在东京美术学校讲授东洋美术相关课程的原有讲稿整理,并加以修订基础上出版的一部东洋美术通史著作。内容简明扼要、资料详实,对中国、日本、印度文化艺术的发展推移作了详细的阐述梳理。主要依据日本艺术作风之变迁为大纲进行分章节画风,有别于传统按历史时代划分之法,是一种全新尝试。《中国绘画小史》作为附录,通过简明扼要的文字浓缩梳理出中国绘画史之脉络,内容自上古经六朝唐宋元明清至清朝,包含了绘画发达之沿革,各代画家之品藻、源流、分派。《文人画之复兴》分章节详细分析了东西方的不同绘画特征,阐述了文人画的历史传承及其独特的魅力,指出文人画将刹那的画面与诗文题赞融为一体,作为题赞的诗文延长了画面的刹那时间,给观赏者带来独特的艺术享受。他对文人画的精辟分析和把握,对重新认识文人画的不可替代的地位,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
陈中凡教授纪念集许莉莉陈中凡,著名中国古典文学家、红学家,受业于李瑞清、缪荃孙、陈三立诸名师,与胡小石、汪辟疆并称南大中文系“三老”。陈中凡教授治学根基深厚,从研究书目学、诸子群经到文学批评史,以及先秦、两汉、隋唐五代、宋元金文学史。建国后致力于中国戏剧史的研究,在文学、历史学、哲学乃至目录学、古文字学、教育学、艺术史诸方面均有建树。本书稿精选了四五十篇学术论文,从多方面展现了陈中凡教授的学术成果,对认识陈中凡教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中国古代山水画理论史张建军本书在现代学术的框架中,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理论的历史脉络,通过对重要山水画理论著述及作者的深入考察,结合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把握中国山水画理论关键性历史节点及理论内核,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呈现中国山水画理论历程。全书共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导论和四章山水画理论,作者按照朝代顺序将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理论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六朝至唐代、五代宋元、明代、清代。如在“六朝至唐代山水画理论”中,作者阐述了顾恺之《画云台山记》、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画》、谢赫《古画品录》、梁元帝《山水松石格》、王维《山水论》等名家山水画理论,每一章节都将该阶段*具代表性的山水画理论深入剖析,阐述其发展脉络与理论根源,运用独到的艺术史眼光展现各个朝代的山水画观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视觉文化与小说的影像化叙事冯勤 著本书在前人关于小说影像化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国内外视觉文化理论的研究成果,首次以视觉文化的历史发展形态为考察背景,对中国小说的影像化叙事展开了跨越古今的整体研究。在传承与变异的交错中,试图进一步发掘出传统视觉文化中的“影像”观对本土视觉文化理论及影像化叙事理论的建构与小说创作叙事样式中国化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为研究者探讨当前小说影像化热潮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以及更深、更全面的学理思考。
-
艺术的末法时代徐薇这是一本为当代艺术开出的“确诊书”。作者徐薇与常见的艺术史写作或艺术哲学写作不同,从时代灵魂角度解析中西方当代艺术,透过艺术看本质,让人真正理解当代艺术。作者借由艺术现象分析媚俗(Kitsch)、虚拟现实、钱权至上等社会问题,让人真正理解艺术目的为何,而又是什么成就了艺术,充满人性的温度和深彻的洞见,无论是专业学术读者还是大众爱好者皆能从中获得全新了悟。作者从对时代弊病的观察出发,在共情的体验中,帮助读者抛下知识体系的桎梏直接进入艺术本质,不仅看懂中西方当代艺术,更在这些案例中反省个体灵魂的自身问题,为时代中的每个灵魂寻求治愈与解答的药方。
-
共有精神家园故宫出版社, 民族团结杂志社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源泉。《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符号解读》一书以此为选题背景,由《中国民族》杂志与故宫出版社联合主编,邀请相关领域的十七位专家学者,共同谱写一本有文化底蕴且又具学术价值的优秀大众读物。以飨读者。十七位专家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深耕数十年,用专业的学术语言,独到的研究视角,深度解读了十七处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文化遗址,内容包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黄河;中华民族的祖脉秦岭;中华科学文明的符号——都江堰;中华文明的根脉——殷墟;华夏陵——黄帝陵;“世界屋脊”上的国宝——布达拉宫;集八方之大成于一体——故宫等。
-
凝视死亡秋鹭子美人、英雄、圣贤、天选之子;恶人、凶手、复仇者……无论是谁,都逃不过“终有一死”的命运。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反抗、接受和迷恋,构成了文艺复兴时期最神秘、深刻的话题,也是无数艺术作品的母题。在《凝视死亡》中,艺术史学者秋鹭子将以众多亡者汇聚出“另一个文艺复兴”。 我无意写一部巨著,我想做且能做的,是透过我所熟悉的艺术——具体说,是以死亡为主题的艺术——去认识文艺复兴。在那个“重生”的时代,艺术家从未停止对死亡的凝视和沉思;形形色色的人,乃至一切众生,都在他们的画笔和刻刀下死过了。一切艺术皆是虚构,也是建构,借这虚构的死亡,文艺复兴艺术家建构了古代与现代、自身与世界的联系,以及各自的真实的生命体验。我尝试了一种有别于学术常规的写法,为的是更自如地将我对这类作品的切身经验表达出来,并传递给那些仍保存着“自然”状态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读者。当然,必要时我也会借用艺术史及相关领域的知识,而前提是这些知识我已领会。——秋鹭子
-
汉字再发现葛亮 著这是一本写给文史爱好者、书法研习者、语文教师和学生朋友们的古汉字通识读本,用900多幅出土古文字例字,介绍200多个常用汉字的源流,旨在揭示关于汉字的“常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探讨分析汉字源流的正确方法,介绍甲骨、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及相关研究取得的新知。
-
中国艺术思想史纲刘道广艺术作品是艺术思想的反映,什么样的艺术思想就会引发什么样的艺术作品。中国艺术思想形成发展于以血统为纽带的传统宗法制度。在农耕经济的皇权制度下,艺术思想并没有随朝代更替迅速改变,而是渐进渐变,或者几种艺术思潮共存,以其中一种思潮为主导。本书讨论中国艺术思想发展历程,包括艺术主题的表现要求、作品的形式风格、意境的品评鉴赏、技艺的工艺水平等,配以艺术家和经典艺术品图片。全书以时代顺序,按照中国艺术发展的节点,分为十一个章节,梳理出中国艺术思想从简单逐渐丰富的清晰脉络。其中,由唐代至宋代,出现平民出身的文人士夫群体,强化并赋予“雅”文化新的观念;到了元代、明代,平民阶层中无论艺术从业者数量,还是艺术表现方式,都愈加丰富。自此,平民阶层艺术思想和文人、贵族艺术思想构成中国艺术思想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影响,又相互排斥,演绎出中国艺术思想特有的光彩。
-
广东当代戏剧评论集广东省艺术研究所 著广东的粤剧、潮剧等在岭南地区乃至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化人文化圈都影响极大,有不少优秀的剧目,同时也有很多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广东戏剧作品。本书以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团的剧评为主,收录了此次艺术节相关剧目的主要,是对此次艺术节相关剧目的一种展现形式。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一些非本次艺术节的剧目,也选录了部分青年者的作品,以期达到更多样展来广东创作的面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目的,也希望让后来人能看到这个时期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