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
-
造型基础韩绪,段卫斌,吴小华让学生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中转化观察方式、体验设计流程、拓宽认知视野、提升设计思维,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扎实的基础。本书包含“格物”“形式”“语境”等章节。
-
思远道中国 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编“思远道”学术论坛经过三届的举办,已经成长为中国美术学院学院颇具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论坛邀请优秀硕、博士进行年度研究成果分享,并由多位专家学者进行现场评议。2022年的“思远道”学术论坛评出优秀论文19篇,涉及卷轴、文献、美术史、视觉文化、金石考古等多个方向,入选今年的《思远道》论文集。
-
视听中国陆薇暂缺简介...
-
师道吴大羽暂缺简介...
-
装饰艺术运动(德)维多利亚·查尔斯《装饰艺术运动》以短小篇幅、精彩案例详细介绍了装饰艺术运动的起源、发展和代表艺术家及经典艺术作品。书中重点介绍了装饰艺术运动的代表艺术家,如亨利·拉布鲁斯特(Henri Labrouste)到维克多·巴尔塔(Victor Baltard),从保罗·迪尔(Paul Sédille)到埃米尔·安德烈(émile André),并对这些艺术家的经典作品进行剖析,为我们呈现了一部短小精悍的装饰艺术运动史,为读者展示了装饰艺术运动的精髓。本书作为一本普及读物,可以使读者快速掌握和了解装饰艺术运动的精华,本书适用于想要了解装饰艺术运动的读者。
-
人民戏剧家杨兰春与豫剧三团季国平 著杨兰春是有名导演、剧作家,被誉为《朝阳沟》之父。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始,他的作品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等,就在全国引起广泛的影响。新世纪以来,河南“豫剧三团”继承和弘扬前辈的精神遗产,现任团长贾文龙创作了“三部曲”,是杨兰春精神遗产的优选的传承、是三团精神的集中体现,是豫剧艺术在当代发展的重要成果。年恰逢杨兰春诞辰,由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和河南省文旅厅共同举办聚焦杨兰春精神和河南豫剧院三团艺术成就的学术研讨会,深情地缅怀杨兰春对中国现代戏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将研讨会学术论文结集出版,旨在缅怀杨兰春先生诞辰的同时,也激励广大戏剧工作者沿着杨兰春的脚步在戏剧艺术道路上砥砺、开取,再攀高峰。
-
品艺论道·梧桐集赵崇华本书是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办学8周年纪念性成果。8年来,四川音乐学院“梧桐楼”开展了名家讲坛与学术活动,让艺术观念、艺术理论与艺术精神的种子散播在四川音乐学院师生心中。本书分为三个篇章,分别是艺海寻真、春华秋实、尚美论道,内容涵盖川音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所有方向,包括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管理等。篇章“艺海寻真”内容涉及艺术创作、艺术史与艺术理论、艺术美学等多个方面的研究思考。第二篇章“春华秋实”收录川音艺术学理论专业学子读书心得及诗词创作,体现出艺术学理论与管理学院不仅是培养艺术的研究者,也培养有情怀创新者。第三篇章“尚美论道”涉及学科内名家思想与研究,其中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赵崇华教授主要谈论川音王光祈研究的历史与现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教指委主任王一川教授主要谈论艺术美的若干问题;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和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夏燕靖主要谈论穆夏艺术的唯美与浪漫;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向勇主要谈论本雅明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与价值转换。
-
奇观逸韵胡继华 著本书是作者近十年来的艺术理论思考和批评实践的结集,由当代艺术理论之问、当代艺术哲学之思和当代艺术个案之评三部分构成。该书全面论述全球时代媒介文化奇观、情感修辞、伦理转向、消费记忆等新艺术问题,以当代中国艺术家及其作品为个案,阐述反讽仪式、山水情色、幽灵面孔、古典新韵、浪漫抗拒等主题,既有对当代艺术理论的深入研究,也有对当代艺术家及艺术作品的个性阐释,全面而深入地探讨当代艺术美学的问题与走向。本书在学术思想上开启新的研究思路,在后现代审美问题领域中,对相关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均有所推进;在学术观点上,视当代艺术为一种新的时代诊断工具,为后现代精神症候提供美学诊断;在研究方法上追求古今融合,学科通串,描述当代艺术发展的精神化与差异化的历史进向。
-
国戏戏文四十年颜全毅,田志平 编本书是一部对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成立四十周年教学科研发展情况的总结性书籍。全书分为五部分,分别是编:荏苒岁月——退休教师访谈录,第二编:金色年华——历届校友忆校园,第三编:重任在肩——戏文教师展风采,第四编:朝乾夕惕——戏文学子共奋进,第五编:珠玉盈辉——校友成绩及名册。这五部分以时间发展为顺序,充分展现了国戏戏文戏从资深老教师到年轻的校生的精神风貌和成绩成果。书中有资深老教授们,如贯涌、葛士良、周传家等老师回忆了戏文系创建之初的艰辛和曲折,中坚力量的老师讲述的戏文系发展壮大过程中的拼搏与奋斗等众多的感人内容。书中没有宗教、民族、重大选题等问题。
-
铜上书写何靖本书在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田野考察和口述史记录等方法,以理性的目光和平实的态度去发现和记录景泰蓝大师张同禄的生活、创作和成长。并从他所处的社会位置入手,力图摆脱狭隘的个人视野,以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去揭示张同禄创作和成长背后更广泛的社会背景。进而探寻社会时代背景和张同禄工作、生活阅历之间的关联,据此对其景泰蓝创作之路的艺术价值及社会文化意义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