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
-
寻找不可代替的当代智慧胡震暂缺简介...
-
艺术与文化(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 著《艺术与文化》作为现代艺术批评领域的经典著作,是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的艺术评论文集,首次出版于1961年。书中收录了格林伯格在20世纪40—50年代发表于《党派评论》《评论》《艺术》等期刊的艺评文章,共37篇。全书分文化一般、巴黎的艺术、艺术一般、美国的艺术、文学五部分,集中体现了格林伯格的艺术观。在本书中,格林伯格对前卫艺术、抽象表现主义、现代主义、巴黎画派、纽约画派及其代表画家均有独特而精彩的艺术批评,从中我们也可一窥其艺评文章的现场性、当下性、流动性和丰富性。
-
上海博物馆集刊上海博物馆 编上海博物馆藏品众多,截至2019年末,馆内藏品数量达102022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达144142件套。包括青铜、陶瓷、书画、雕塑、甲骨、符印、货币、玉器、家具、织绣、漆器、竹木牙角、少数民族文物等31个门类,尤以青铜、陶瓷、书画为突出。与之相对应的是,上海博物馆在诸多相关领域学术研究方面亦是成绩斐然,今将上海博物馆专家近年研究成果结集出版,展示上海博物馆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深厚底蕴。
-
艺术学界龙迪勇主编《艺术学界》是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主办的大型艺术理论学术集刊。本书为《艺术学界(第28辑)》,主要分为概念史研究、电影叙事研究、音乐理论研究、中国艺术史研究等栏目。包括审美意识形态:对一个核心概念的溯源和辨析,李安华语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聂耳大众化、民族化革命音乐形态探索研究,民族化创新论析等艺术理论研究成果。
-
重述经典张歆 著本书从早期电影改编理念与实践切入,首先论述了新中国电影发展中对延安文艺经验的沿袭及“十七年”时期电影改编策略,通过讨论随着历史语境和话语更迭而变化的“十七年”时期电影改编,试图勾勒出这一时期电影改编所具有的丰富历史细节与复杂知识处境;其次梳理了“十七年”电影中的“农村”想象与乡土经验表达,思考具有普遍性的对于命运的挣扎在这一时期电的影改编中如何被挖掘及呈现,后将视角聚焦于“民间”,探寻民间叙事改编实践背后连接着的不同文化生产模式、价值认同和文学想象。
-
艺道肖向荣,甄巍 编《艺道》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主持编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为北京师范大学下属的二级学院,是中国高校第一个全艺术学科汇聚、艺术与传媒结合的学术与创作并进的独特学院。本科专业有戏剧与影视学、音乐学、美术学、舞蹈学、数字媒体艺术、书法学等。电影学为级重点(培育)学科,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本书为其研究成果合集,包括艺术美学、艺术史论、艺术人物、艺术批评、艺术前沿等栏目,共26篇论文。
-
艺术当代 2022年合订本《公共艺术》编辑部 编《公共艺术》2022年合订本是包括了《公共艺术》2022年全六期杂志,其中有关于公共艺术的“公众性”、公共雕塑与国家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探讨、全球公共艺术研究概况、热点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第五届国际公共艺术奖颁奖典礼和国际公共艺术论坛等专题研究。杂志设有“专题”“观点”“访谈”“时空”“资讯”等栏目。杂志以聚焦国内外公共艺术活动,传播公民美学思想,刊布公共艺术研究成果,载录世界各地公共艺术奇观,报道在公共文化领域有影响的热点人物为办刊宗旨。
-
青出于蓝上海博物馆 编本图册为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举办“青出于蓝——青花瓷的起源、发展与交流”特展图录,收录包括上海博物馆、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西藏萨迦寺、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南京市博物总馆、大英博物馆、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共70余件反映自唐代至近现代青花瓷技术、文化、艺术特征的代表文物。本图册还收录了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研究员专题文章,以全景解读为理念,从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多种角度对青花瓷进行解读。以青花瓷的历史脉络为经,在时间上跨越唐、元、明、清至近现代,引领观众一起见证青花瓷的“前世今生”; 以青花瓷传播地域为纬,在空间上着眼青花瓷的外销线路、与伊斯兰文化的互动融合、制瓷技术的传播交流等亮点,重现昔日陶瓷之路的辉煌。
-
田野殷波,张凯默 编暂缺简介...
-
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彭锋,李道新,李洋,刘晨本书旨在对2021年度国内艺术学门类各学科发展状况进行一次年度扫描。作为全面的学科动态汇集,本书介绍了艺术学门类下属全部五个一级学科的年度发展概况,即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围绕学科动态、问题聚焦、专题研究三个方面,既有对学科发展情况的全面扫描,也有对重点问题的聚焦和分析,还有对典型案例的延伸探讨,是一部兼具广度和深度的艺术学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