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
-
认知艺术学导论支宇 等 著“认知艺术研究”是西方当代审美文化研究“认知转向”之后的理论热点,也是当代艺术批评的基本理论范式。本书以贡布里希、潘诺夫斯基、阿恩海姆、奥尼恩斯、塞缪尔•泽基、查特吉、莱考夫、伊夫兰、侯世达、约翰逊、舒斯特曼、夏皮罗、克拉里、达弥施、朗西埃等西方认知艺术研究学者的经典文本为分析对象,全面论述认知艺术研究的视野、理论与方法,在中国汉语学界首次提出“认知艺术学”和“认知艺术研究”术语与概念,对于推动艺术学理论学科和诸门类艺术研究的“认知转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物/像易丹张晓刚,中国当代最重要、最具思想的画家之一,他不仅是中国当代艺术史发展的缩影,他的创作还构建起时代变迁中独特的视像叙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张晓刚运用冷峻内敛及白日梦般的艺术风格传达出具有时代特征的集体心理记忆与情绪。这种对社会、集体、个人以及家庭、血缘的悖谬式的呈现和模拟是一种从艺术、情感以及人生的角度出发的再演绎,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是当代艺术所蕴世故的中国情境的最佳体现。艺术创作近40余年,张晓刚以其卓越的艺术造诣荣获圣保罗双年展铜奖、英国库兹基金会新人奖、亚洲协会年度杰出艺术家奖、都灵艺术学院年度艺术家奖等多个国际艺术大奖。因创作理念的深刻性,张晓刚及其艺术作品持续受到中西方艺术史学家、理论家的关注和研究。本书为最新张晓刚研究著作,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张晓刚的艺术作品、艺术展览的评论,第二部分是作者与张晓刚的深度访谈记录。将这两个部分合为一体,即可对张晓刚其人其画有全面的了解,也有助于读懂张晓刚艺术作品隐含的意义,以及认识它的艺术价值。
-
王朝闻美术学术提名论文集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朝闻美术学术提名”论文集(2020年卷)》全书收录了“王朝闻美术学论文提名”的十篇论文,分别为《乾嘉时期京师的士人延誉机制与画坛新变——以翁方纲、法式善为中心的考察》《农民与高士》《炽盛光佛图像的祠神化》《 传统的再造与转换》《古元碾庄实践与延安“民族形式”问题》《从画禅室到芥子园》《“美术革命”的现代性及其困境》《论王朝闻现代文艺观的来源与转化》《图景互译——英国乡村庄园中式园林建筑及其图像表现》《从上光油、古色到艺术价值之争》等。
-
AS- Helix人工智能时代艺术与科学融合鲁晓波 主编,赵超 副主编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清华大学依据2018 年双方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袂主办“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系统展示国内外艺术与科学前沿探索的**成果,深入探讨艺术与科学的内在关系,不断推动国际艺术与科学的创新,促进艺术与科学的和谐发展。本书收录了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所征集的120余篇论文,呈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融合艺术与科学的前沿实践成果、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发展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应用、新尝试。
-
虢国夫人游春图黄小峰《虢(guō)国夫人游春图:大唐丽人的生命瞬间》是艺术史学者黄小峰对传世名画《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品读。本书分为十个章节,层层递进,从虢国夫人的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入手,借助对《虢国夫人游春图》画题的形成与画作递藏的梳理,带领读者逐一解读这件作品的视觉图像中所蕴含的历史细节。作者着重从艺术和历史两个方面解读笼罩在这件作品之上的诸多谜团:“虢国夫人”是谁?她和《虢国夫人游春图》有怎样的关系?《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历史性的如实记录还是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这幅国宝名画有怎样的坎坷经历?它对于我们认识唐代的历史有没有帮助?它对于我们理解唐宋时代的艺术有怎样的意义?本书围绕着这一系列大家感兴趣的问题给出了新的解答。黄小峰教授通过对作品图像超乎以往的细致阅读,带领大家“重回艺术现场”,感受古代画作给予今人的历史感与审美体验。《虢国夫人游春图:大唐丽人的生命瞬间》是河南美术出版社 “读懂中国画”丛书的一册。
-
山音[日]川端康成 著,无问 译究竟是风声、涛声,还是耳鸣?可他的确听见山的声音……《山音》是川端康成的暮年之作,年逾花甲的信吾痛苦于自己多年生活的倦怠和疲劳,深感人与人之间看不见的隔阂,温暖和爱意的缺失。唤起信吾对死亡的恐惧的山音,正是埋藏心底几十年未曾得到满足的初恋的悲鸣。他总是在初恋与儿媳菊子身上寻找情感和心灵的慰藉,这成为他精神世界中亮丽的彩虹。川端根据自己的美学追求,创造出这些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象,涌动着人性本能对生命的原始渴求和力量。表现出作者对生命的憧憬、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日益老朽的身体里藏着颗风雅之心,却只能听到自己灵魂深处孤独的轰鸣。
-
当代艺术设计与美学研究马平暂缺简介...
-
图像背后(英) 马丁·坎普 著;盛夏 译古罗马作家普林尼讲述了一个在文艺复兴时期广为人知的故事:著名的希腊画家阿佩莱斯躲在自己的一幅画后面,偷听观众的评论。本书的作者马丁 · 坎普将其作为一个有效的切入点,探讨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创作背后的问题,尤其是艺术家的角色和艺术作品在不同类型的观众中所起到的作用。坎普研究了大量的视觉和文本证据,对同一位艺术家和同一件艺术作品的当代资料中存在的相互矛盾的含义进行了解释。他指出,尽管委托合同可以证明艺术家们的工作成果,市场却表明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可能远不如一张床有价值,而评论家们却越来越多地把艺术家描绘成知识分子、阐述哲学问题的诗人,或是研究自然现象的科学工作者。坎普旁征博引,用大量的原始资料,向我们展现出鲜活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风貌。这本书对当今的文化与艺术研究也具有启蒙性的意义。
-
图像[意]里卡尔多·法尔奇内利,狄佳 译图像无处不在。然而,为何有些图片能得到成千上万个点赞,甚至成为视觉文化的标志性坐标,有些则不会,图像是如何俘获、惊艳、催眠我们的?杰出的设计理论家里卡尔多·法尔奇内利采用了完全不同于以往艺术书籍的范式,将文艺复兴的绘画与库布里克的电影放在一起,将抽象艺术与当代广告作对比,解释了图像是如何被设计、创造的,以及背后的原因。
-
世界范围公共艺术最新发展趋势研究王鹤 著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新兴艺术形态,发挥着传统上城市地标、环境雕塑的作用,在活跃城市人文氛围、繁荣旅游及文创产业发展方面地位日益重要。 学者对以美国“百分比艺术”为代表的欧美公共艺术策划理论及其社会学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产生了相当可观的实践成果。2012年公共艺术也进入 《本科招生目录》,成为设计学下9个专业之一。但是,公共艺术本身是动态的实践,其形态与边界一直在不断演化 与拓展中,这对我们认识以及借鉴公共艺术精髓产生困难。公共艺术又是高度个性化的实践,不同案例之间存在共性,但 多是个性,单纯从宏观视角统而论之未必有益。基于上述背景,本书着重分析的八种主要公共艺术环境类型和八种主要公共艺术设计创新类型,集中反映了世界各国近年来在此领域不断探索并借鉴新科技的成果,简要梳理了基于类型学分类后各类公共艺术的发展脉络与历程,初步总结出各专项的发展规律与可能的趋势。这一研究可以为中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宝贵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