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
-
认知艺术学导论支宇 等 著“认知艺术研究”是西方当代审美文化研究“认知转向”之后的理论热点,也是当代艺术批评的基本理论范式。本书以贡布里希、潘诺夫斯基、阿恩海姆、奥尼恩斯、塞缪尔•泽基、查特吉、莱考夫、伊夫兰、侯世达、约翰逊、舒斯特曼、夏皮罗、克拉里、达弥施、朗西埃等西方认知艺术研究学者的经典文本为分析对象,全面论述认知艺术研究的视野、理论与方法,在中国汉语学界首次提出“认知艺术学”和“认知艺术研究”术语与概念,对于推动艺术学理论学科和诸门类艺术研究的“认知转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设计生活方式朱星海生活方式包含了衣、食、住、行、用、赏、游的方方面面,从茶馆到书店,从咖啡到旅行,全新的生活理念近年来持续升温。如何设计生活方式也广受关注。作为成都知名的生活方式品牌设计师,本书作者从成都出发,结合自己亲手设计的知名品牌案例,从逻辑到美学、从视觉到空间,去讲述如何设计生活方式品牌,涵盖的品牌包括:明月远家、木墨、卓锦和驾咖啡等。
-
中外经典电影表演100例陈兵 著本书旨在挑选中外电影中具有针对性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优秀表演范例进行研究。其中既有我国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进步电影发展至今的优秀作品,其使表演从舞台化靠向生活,向现实主义转化,用立体化方式多侧面反映人物内心生活,也有全球各国不同时期的优秀电影作品。本书通过对这些优秀电影的表演分析,总结归纳电影表演技巧及理论,研究不同时代下镜头前的表演特点以及适应当下的电影表演创作方式。
-
当代艺术设计与美学研究马平暂缺简介...
-
翰墨传奇荣宏君张伯驹是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是为琴棋书画而生的。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从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当初仅为爱好,经他手收藏的中国书画名迹见于《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7件之多,被称为“天下藏”。该书以张伯驹收藏的国宝级书画为脉络,讲述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张伯驹不惜代价、置生命于不顾以求保藏文物珍品的爱国热忱。他以保存国宝级文物不外流为己任,不惜一掷千金,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亦不改其志。其传奇般的收藏经历,成为艺术史久传不衰的佳话。
-
视界造境张燕根全书共16讲,包含线之魅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线的价值与应用)、公共艺术空间意向联想、公共艺术中的形态探索、有形和无形之间、前瞻性是引导文明进步的催化剂、公共艺术中抽象形态的表达、壁画创作、公共艺术设计教学的思考、公共艺术的形式美、空间的导演、游国权谈艺术、旅加艺术家黄博视访谈等内容。其中有教与学之间的链接和延伸关系,有公共艺术教学的公开课程与梳理,也有同行交流对话的形态语言,更是一条纽带,连接关注、关心、热爱和从事公共艺术的人来共同探究公共艺术在新时代发展中的价值,共同推进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为中国公共艺术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
浙江电影年度发展报告向宇国产电影中的浙江力量正在崛起,在类型和题材、口碑和票房上不断开拓突破。这既是浙产电影的成就,也是中国电影行业发展的缩影。本书聚焦2021年浙江电影创作历程,全面分析浙产电影的创作概要、类型特征、市场份额等要素,梳理具有代表性的现象级浙产电影,盘点重点电影制作机构,概述院线和影视基地发展情况,从宏观视角展示产业概况。2021年的发展研究报告,将注重浙江电影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趋势,在实际数据基础上重于分析和思考,争取以quan威性和专业性的品质,为广大业界人员参考和借鉴。
-
AS- Helix人工智能时代艺术与科学融合鲁晓波 主编,赵超 副主编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清华大学依据2018 年双方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袂主办“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系统展示国内外艺术与科学前沿探索的**成果,深入探讨艺术与科学的内在关系,不断推动国际艺术与科学的创新,促进艺术与科学的和谐发展。本书收录了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所征集的120余篇论文,呈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融合艺术与科学的前沿实践成果、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发展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应用、新尝试。
-
国家与艺术家蔡涛《国家与艺术家——黄鹤楼大壁画与中国现代美术的转型》关注1938年夏秋之交,在武汉黄鹤楼城壁上,由《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所主持,以及倪贻德、周多、王式廓、李可染等十余位现代画家集体绘制的抗战主题大壁画。这幅大壁画的创作现场,见证了全面抗战初期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国家对敌宣传机构和制度的确立,反映了中国现代美术的深刻转型。决澜社画家倪贻德参与这幅抗战大壁画的具体过程,提供了尤为难得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战时状态下现代艺术面临的基本挑战和转型内容。《国家与艺术家——黄鹤楼大壁画与中国现代美术的转型》采取了跨媒介、跨文化的视点和方法,发掘并利用了多种稀见史料,重构了这一现代美术史上至为重要的美术史现场。
-
山音[日]川端康成 著,无问 译究竟是风声、涛声,还是耳鸣?可他的确听见山的声音……《山音》是川端康成的暮年之作,年逾花甲的信吾痛苦于自己多年生活的倦怠和疲劳,深感人与人之间看不见的隔阂,温暖和爱意的缺失。唤起信吾对死亡的恐惧的山音,正是埋藏心底几十年未曾得到满足的初恋的悲鸣。他总是在初恋与儿媳菊子身上寻找情感和心灵的慰藉,这成为他精神世界中亮丽的彩虹。川端根据自己的美学追求,创造出这些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象,涌动着人性本能对生命的原始渴求和力量。表现出作者对生命的憧憬、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日益老朽的身体里藏着颗风雅之心,却只能听到自己灵魂深处孤独的轰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