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
-
生态理念下的景观规划设计与表现杨莹景观规划设计是艺术设计学科类中的一门,内容涵盖广泛,以艺术设计学的设计方法为基础,并涉及诸多交叉专业内容。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为此,本书围绕生态理念下的景观规划设计与表现展开了分析,先是分析了其宏观理论,包括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方法、程序等内容,然后分析了具体的景观设计,涵盖了森林与自然保护区、城市河流滨水、乡村几个方面,后则分析了中外各地的景观规划设计案例。本书逻辑清晰,结构合理,适合景观规划设计从业人员与学习者阅读。
-
家庭文化生态视野下的传统手工艺朱利峰 著传统手工艺是日用之道,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面对人工智能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需要人们动手的事物越水越少。今天我们重提中国家庭手工文化,不是要去抗衡当代科技,而是在新的社会结构中践行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特别是在日益智能化的家庭生活中,手工是人类用以象征人之所以为人的种生活方式。本书从家庭文化生态的视野,以家庭为单位,从传统的小农经济、家庭经济、家族传承下的生活手工艺出发,系统梳理中国传统手工文化的历史脉络和类型特征。在时间和空间、物质与精神的角度分析家庭文化生态在手工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及创新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
设计艺术理论研究魏华 著本书在传统文化、传统造物思想、设计原则、代表典籍以及其他有代表性的典型设计风格等的研究基础上,在设计理念、设计风格形成的分析中,从传承与保护的角度,侧重提炼中国设计文化典籍中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等,将中国设计艺术置于文化转换、技术演进的立体框架中,借鉴社会学、哲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及理论,尝试建立中国的设计艺术理论体系,并通过研究其当代传承创新的形式和价值,进一步彰显中国文化的力量。
-
中西方钢琴艺术之历史发展李芳研究中西方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不仅有助于钢琴艺术的整体发展,同时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书对中西方钢琴音乐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通过实例对中国钢琴作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讲解。全书主要对键盘艺术时期、钢琴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西方近现代钢琴艺术的发展、钢琴音乐在中国的传播、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中国钢琴作品分析、中西方钢琴艺术的交流与融合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研究。全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内容全面、详实,是一本兼有实用性与可读性的理论著作。
-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张菁秋本书首先对交互设计的理论问题与方法进行研究,包括交互设计的概念界定、设计宗旨、发展历程、设计理论基础、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的运用等。然后对交互设计各个应用领域进行了研究分析,包括在App界面中的应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文化艺术发展中的应用等。后对交互设计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分析研究,以此为窗口,透析未来交互设计的发展。总的来说,本书以实践为主,结合理论分析,内容丰富新颖,结构合理,适合交互设计的学习者阅读。
-
荒野与文明李月寒,张倩玉哈德逊河画派是美国第一个本土艺术流派,见证、承载并激发了美国人民的民族认同感,是美国文化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种标志。本书通过语境分析的方法和视角,从历史语境、艺术风格语境、交互性语境、文化语境等多维度探究了哈德逊河画派,深刻揭示了绘画艺术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历史等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对自然生态的观照。本书方法论研究范式的转向,拓展了哈德逊河画派的研究深度与广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
色彩[意]里卡尔多·法尔奇内利,李思佳 译为什么黄色铅笔卖得比其他铅笔好?为什么福楼拜给艾玛·包法利穿蓝色衣服?为什么黑色是代表哀悼的颜色?维多利亚女王的淡紫色长袍和米歇尔·奥巴马的黄色裙子之间有什么联系?设计理论家法尔奇内利深入研究了色彩的历史,从绘画、电影、漫画和日常用品等组成的整个图像世界中汲取灵感,全书包含400多幅插图:从福楼拜的小说到《辛普森一家》,从蒙德里安的画到希区柯克的惊悚电影。法尔奇内利追溯了我们与色彩之间关系的演变,以及工业革命和互联网时代如何永远改变了它。
-
艺术与社区熊宇、何宇、朱月在地性艺术是目前备受关注的艺术领域,是基于特定地域空间的特性而创作的艺术,强调艺术家充分融入某一地域空间,以其中的构成物为创作对象展开创作。其形式包括绘画、雕塑、装置、表演等等。本书主要基于四川大学美术馆近年来实施的在地性实验艺术项目编写而成,是一部较为系统地介绍在地性艺术的著作,既有理论层面的梳理研究,也有围绕具体项目的分析讨论,旨在丰富该领域的理论及实践成果,帮助更多专业人士乃至普通大众了解在地性艺术这一艺术形态。
-
艺术史学要略王一川《艺术史学要略》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对于艺术史学原理、艺术史学方法与进路等艺术史学基本问题作了开拓性探讨。全书分三编,首先论述艺术史学的合法性原理、间性原理、通变性原理、科学性原理、思想性原理,进而从两个层面概述艺术史学的实证型方法(艺术史学的史料学方法、文献学方法、考古学方法、数据学方法等)和艺术史学的范式型方法(风格及形式分析范式、时代精神史分析范式、社会语境分析范式和深层结构分析范式等),还特别将艺术史学原理探讨与改革开放时代初期现实主义及艺术形式思潮的分析实践结合起来,使全书形成艺术史学原理探索与艺术史学实践之间的汇通格局。后提出从中国文心传统出发,把艺术史学规定为文心在世之象的传世之学的新主张。
-
舞蹈社会学研究王阳文 著内容提要舞蹈是以人的身体为媒介的艺术形式,在一定时空内运动着的身体动作构成舞蹈的本体。在日常变化的生活经验中,身体的性质具有极大的差异,社会习俗、阶级地位、职业群体及时代风尚都会带来身体体现出的变化,由此也产生了不同的舞蹈实践,形成了丰富各异的舞蹈形态。“舞蹈社会学研究”把舞蹈视为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把舞蹈置于社会体系内部探讨人与社会互动过程中所呈现的种种舞蹈现象,以及各种舞蹈实践的社会文化表征。“舞蹈社会学研究”以一切舞蹈实践为研究对象,从“社会中的舞蹈”与“舞蹈中的社会”这两个不同且相关的基本方面展开,其研究重点是对舞蹈社会文化的探讨。首先,以社会为单位探讨舞蹈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性质的社会文化;其次,探讨社会内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舞蹈实践和文化表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建构多元、和谐、互生的舞蹈社会文化生态。全书共分导论与四个章节。导论部分概述了舞蹈社会学研究的意义和方法。章《舞蹈社会学的提出》。从舞蹈的存在形式、舞蹈学科史、艺术社会学理论结构、舞蹈面临的诸多现象等方面论证了舞蹈社会学存在的合理性、正当性与必要性,并提出舞蹈社会学研究的空间与边界、视角与方法。第二章《社会中的舞蹈》。从整体观视角出发,把舞蹈看成社会构成中的一部分,探讨舞蹈的社会发生与演变和社会文化的舞蹈实践。舞蹈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通过手舞足蹈的身体实践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同时社会的稳定发展也离不开舞蹈实践的参与。个人—舞蹈—社会在每一次的舞蹈实践中被有机的统合在一起,为舞蹈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第三章《舞蹈中的社会》。本章运用社会学相关理论和概念,把所有从事舞蹈活动的人看作一个社会集合体。通过舞蹈的方式参与社会互动的个人在实践过程中被连接成一个整体,并形成自身的社会结构,称为“舞蹈社会”。本章对舞蹈社会、舞蹈场域进行解释,分析舞蹈社会的层级与组织、舞蹈场域的构成与运行,并提出“异质同构”“互置”“互融”等特征与现状。第四章在总结全书的基础上提出建构舞蹈社会学的愿景与展望。本书的意义:其一,提出建构舞蹈社会学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合理性,拓展舞蹈理论和艺术学理论,充实舞蹈学科发展。其二,探索性地展开和落实舞蹈社会学研究,为充权舞蹈社会学提供思路与空间。其三,该研究旨在抛砖引玉,期望能够集合更多的思想和精神共同攻关,建构舞蹈社会学,为舞蹈的发展贡献力量。德国艺术理论家、思想家格罗塞曾在《艺术的起源》中写道:“艺术科学的问题就是描述并解释被包含在艺术这个概念中的许多现象,这个问题有个人的和社会的两种形式。” a“艺术科学课题的个形式是心理学的, 第二个形式却是社会学的。”b其实在此之前,艺术科学的社会形式的课题已经被提出并研究很久了。自古希腊艺术诞生起,艺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艺术现象得以产生的时代精神、社会环境、社会风俗等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家、艺术理论家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艺术理论家把社会学的观点运用于艺术研究中,“艺术科学的社会形式”这一课题被深入和广泛地探讨,艺术社会学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就存在方式而言,艺术是一个抽象概念,具体实践中要通过不同媒介与载体来呈现,这就出现了美术、音乐、舞蹈等具体的艺术形式,随着艺术研究的科学化,这些艺术形式的研究也进入了科学范式,从而出现了美术学、音乐学、舞蹈学等艺术学科。在众多艺术的研究中舞蹈学相对比较年轻,同时由于以人体动作为媒介的表现方式,使得舞蹈的本体更为突出也更加被强调。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一特殊的媒介载体,使得舞蹈与社会的关系更为密切,也使得研究舞蹈社会学更加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