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
-
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兴起【奥】克里斯· 布兰兹塔特 【奥】达尼埃拉·格雷戈里 【德】雷内·梅斯热20世纪初的维也纳群星璀璨,是欧洲活跃的文化中心。这是弗洛伊德和维特根斯坦的时代,也是马勒和勋伯格的时代,更是维也纳分离派活跃的时代。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约瑟夫·霍夫曼和科洛·莫瑟、奥托·瓦格纳等人领导了这场属于维也纳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旨在将不同门类的艺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20世纪初维也纳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尽管这场运动如流星划过夜空般地转瞬即逝,但是它对欧洲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影响不容忽视。本书由3位欧洲美术史家撰写,附以1250张插图,囊括绘画、装饰与实用艺术(陶瓷、玻璃、家具、珠宝、平面艺术)、建筑、摄影与时尚等门类,全面且立体化地呈现了这场世纪之交的艺术运动,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令人心潮澎湃的年代。
-
远东绘画[英]劳伦斯·宾雍 著;朱亮亮 译本书版出版于1908年,后又曾多次增订再版。在西方世界对东方艺术还缺乏足够了解的时代,作者以大英博物馆馆藏的东方书画为基础,参考日本等地披露的绘画名作复制品,写成了这部简明的中日绘画通史。作者通过介绍不同历史时期两国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向欧美读者展现了东方艺术,尤其是中国、日本艺术独特的传统与观念,并对东西艺术发展历程与艺术精神进行了颇具启发性的比较,充分肯定了东方艺术的价值。宾雍不仅是东方艺术研究的先驱,还是著名的诗人,书中文字优美且富有情感。
-
西方艺术学科史孙晓霞 著.本书仔细梳理了自古希腊广义的“技艺”概念至18世纪狭义的现代艺术学科生成的四大历史阶段,总结出贯穿西方艺术学科史的三大基本特性:,艺术在西方历史上并非一个独立实体,但存在着一个范围广阔的艺术知识图景,其中始终贯穿着理性的、理论化目的;第二,西方艺术知识体系中始终隐含着自由与机械、精英与世俗、理论与实践的等级、区隔与控制;第三,艺术理论与实践在历史中既有等级区隔,又有相互介入,二者的张力关系带来了实践与理论的双重发达。这些本源性的历史特性促动艺术在其他学科的长期交织纠缠中,逐步从知识体系末端更新为独立的学科,并从学理层面获得自主发展的条件。
-
美学核心素养高建平如何让大众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简捷明了地掌握和提高自身美学核心素养和能力?本书密切联系美学理论与文化工作实际,将美学核心素养以若干主题的形式展开,主要抓住中外美学史的主要美学流派、美学观点、美学代表人物进行提纲挈领式的陈述,书稿观点简洁鲜明,资料丰富,同时本章配有章后小结,兼顾可读性、实用性、通俗性,但也不失学术性。
-
艺术笔记章暄晗本书以欣赏中外美术作品为基本介质,通过时间线轴对中国和西方绘画、雕刻等造型艺术进行演进轨迹的简明梳理。从时代背景到艺术潮流,从艺术现象到艺术形式等多视点、多侧面提纲挈领式的勾勒,切实展现意识思潮交织于美学创作的奇妙旅程,发现蕴藏于作品笔墨、色彩、意境和神韵中的美。其中内容涉及中外美术代表艺术家与他们的作品;中外美术形式和艺术赖以衍生的文化基础、社会人文环境;中外美术迥异的创作理念和方法,不同的审美范畴以及创作规律等多角度、多领域的相关知识。
-
艺术中的东方与西方[美]西奥多 ·鲍维主编;曲康维译自本杰明•罗兰的《东西方的艺术》于1954年出版之后,东西方艺术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便成为艺术史与文化史研究领域中一个长盛不衰的命题。这一文集是20世纪中期北美学界对这一重要命题的一次尝试性回答。本书由9篇专文组成,撰写人均为彼时美国艺术史、考古学和博物馆领域中的代表性学者,配合300余张图版,为读者再现了东西方在文化与美学观念上的交流与互动。
-
海上花开张伟作者为上海图书馆张伟研究馆员。该书为“海派名物典藏”之一,以清末到民国在上海流行的一种特殊的商品广告招贴月份牌画十二名家(周慕桥、 关蕙农、徐咏青、丁云先、周柏生、郑曼陀、梁鼎铭、胡伯翔、谢之光、杭稚英、倪耕野、金梅生)为线索,配以大量目前极为少见的月份牌画(约半数为首次公开)进行文化解读,详细梳理了月份牌画的产生、发展历程、创作背景以及创作艺术技法与风格,揭示了其在海上风靡一时并被大众喜欢的原因,从中可以窥探出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文化原因及近代中国的当时情形。该书图文并茂(约200幅图),内容详实有趣,具有一定的文献史料价值,既可作为艺术爱好者品读或收藏参考,也可作为相关研究者的参考用书。
-
晨子看戏郭晨子 著在本书数十篇剧评中,既有对昆曲传统折子戏的品评,也有对带有实验色彩的戏曲的分析;既有年来引起关注的国内外话剧的专业评论,也拓展到舞剧和具有戏剧形态的辩论节目;既立足于戏剧本体,着眼于文本和导、表演领域,也以当代文学为参照,寻找戏剧面临的问题;既有一定的学术背景和前沿性,又不乏感性的认知和表述。本书具体收录了“阅读阎连科”“方言演话剧”等文章。
-
可塑性思考佐藤 卓创意不是大家反复商量就会出现的。即便十个人、一百个人一起探讨,它也不一定会出现。有人好不容易想到了创意,却很可能被其他人往不必要的方向误导,或被缺乏想象力的人否定与摧毁。人们推崇回归自我的弹性生活,拥有固定的形状,身份认同,获得安全感。但是,坚持不懈地想要做某事,也许反而限制了众多可能性,让你不再自由。何不考虑换一种方式?我们不一定要拥有固定的做法和表达风格,也未必要以“自己喜欢”“自我感觉漂亮、华丽”的基准工作,世界不可能围绕一个人的“喜欢”运转。维持塑性,不是迎合世俗、追逐流行,而是极力客观地理解自身处境,应对自如。不是做想做的事,而是做应该做的事。只要能维持塑性,应该做的事就会真正转化为想要做的事,才能设计一个截然不同的新世界,打动人心,经久不衰。这就是佐藤卓的可塑性思考,也是一切好设计的奥秘。
-
国际艺术教育思潮钱初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以及思维方式,引发了教育的重大变革,教育研究视野得以拓展,范式也随之转型。本书的内容是继《当代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出版)之后的国际艺术教育思潮,以及各国的艺术理念、课程标准和实践案例。本书适用于艺术诸学科( 美术、音乐、舞蹈、戏剧) 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相关学科的教师学习或阅读。书中提供的各国艺术教育理论和艺术教学实践两方面的内容互相穿插,一方面,有助于读者开阔视野,了解与理解国际艺术教育的理念,领悟艺术诸学科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提高艺术教育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有利于读者从艺术诸学科多样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法中得到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并学习艺术教育研究的新范式,提高艺术教育的研究水平,以适应时代发展和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积极思考,进行拓展学习,也可以组织志同道合者一起阅读,并召开小型研讨会发布学习及研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