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
-
艺术哲学(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是一本带领大家畅游艺术天地的导游书,也是一本经典文艺理论著作。书中内容来自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授课时的讲稿,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丹纳在书中不仅对美学提出科学见解,还将理论结合欧洲艺术史,深入讲解了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能够很好地帮助人们理解领会艺术。不论是艺术专业人士,还是业余爱好者,都可以从中获益。
-
中国传统色 国民版色卡郭浩这本《中国传统色:国民版色卡》,以色谱的形式来展现传统色的色彩作品,相较“中国传统色”系列前作来说,由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了,本书色名的范围增加了,文字会简练一些,信息会透彻一些。如果大众普遍接受,它就有可能成为进入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传统色再造样本,是之谓国民版的初衷。本书共包含365种中国传统色,按赤、紫、蓝、黄、绿、褐、黑、白的顺序编号排列,每一种颜色都标有色谱序号、色名、色值和色相,以及与颜色相关的诗文或考据。中国传统色的再现,始于色谱的挖掘、整理、校对,但却不止于此。色谱背后,与色彩相关的是生生不息的中国人物和中国故事,这才是中国传统色的精髓,这才是复兴中国传统色的努力方向。
-
豹迹(美)巫鸿 著他是国际知名的美术史家,在艺术研究领域举足轻重,同时他也是当代重要的艺术评论者,从西方艺术、当代艺术还是中国书画艺术,他的很多观点都让人大呼震撼,某种程度上说是他开启了中国美术史的写作,而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很多重要事件他也从未缺席。再者,他也是一位重要的策展人,木心的第一个展览就是由他策展,而“80年代那一批中国画家,也是经由他的策展搭桥,建立起与西方学界和公众的“会面”。他是学者巫鸿,木心称他:“巫鸿君伟岸,若古罗马壮士。”本书是巫鸿先生对76载个人历史的首部追忆。他突破一般回忆录式的写作,呈现给读者的既不是真实的往昔本身,也不是小说式的全然虚构,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经验重构与想象,一种更为自由和开放的“记忆写作”。他以幻想的手法呈现绝处逢生后,遇见克孜尔石窟壁画飞天像的悸动和梦魇;又以冷静克制的笔调,从北朝“蝉冠菩萨”像被盗与寻回的前前后后中,臧否个人、国宝、文物、传统文化之间错综复杂又虔诚宁静的连结。他书写青少年时对古城北京的生活记忆,也袒露对书的偷窥,以及与保姆或私密、或让人沮丧、难堪的个人故事。湛蓝天空下,在青中带紫的密歇根湖畔,他再会动荡年代后重获学习时光的自己,感悟师友、忘年交们对学术超越政治、人格信守独立的追求。
-
中国风[意]佛朗切斯科-莫瑞纳,龚之允 钱丹 译中国风(Chinoiserie)是自13世纪晚期开始就在欧洲出现的一种艺术和文化文化艺术现象,而马可波罗在元大都(北京)受到元世祖忽必烈接见这一事件可以作为中国风尚兴起的一个标志。不过,中国风(Chinoiserie)这一学术术语则要到19世纪才得以确定,被用来形容受到中国或者更宽泛一些的远东文化影响的欧洲艺术潮流。本书旨在通过配套的图片与文字为读者勾勒出中国风在欧洲发展历史的轨迹。
-
雅乐在日本张云驹 著《雅乐在日本》对中日之间文化交流大背景下亚洲大陆音乐文化传人日本的渠道、方式和具体的内容、过程、日本早期的音乐制度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介绍,分析、论证了我国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文化与日本、朝鲜半岛音乐发展之间的关系。具体论证了雅乐传人日本的过程、中国雅乐和日本雅乐的异同、日本雅乐的内容和形式、雅乐在日本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富山县、福冈町、洋游会为线索,从音乐、舞蹈、乐器等方面介绍了日本雅乐的发展变化及各类相关仪式和活动。
-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探索刘书亮 著《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探索》分析了我国电视剧产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的动态演变过程,对绩效、集中度、行业壁垒和差异化程度等市场结构要素进行了测量,并识别、辨析了由其引致的企业行为。最后探讨了我国电视剧产业所处的规制环境,梳理了部分具有深远影响的规制变革给电视剧产业所带来的影响。
-
关键在于实验[美] 巫鸿 著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巫鸿教授,深度参与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事件,与国内外美术馆和艺术家合作举办具有重大影响的展览,并撰写大量文章探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潮流走向,以及重要艺术家的创作历程。这些文章对于理解和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始的中国当代艺术及其与国际当代艺术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经过5年的亲自选编、打磨,首次汇集呈现。50年光阴,世界大变。不变的是,中国当代艺术以世界性的语言,以常人难以料及的胆识,暴露自身的纠结和尴尬,敢于真面真实的生活。文集以“潮流”“艺术家”“展览”为主题,从中国当代艺术的宏观面貌到微观肌理,透过变化的角度从不同层面立体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丰富性和实验性,以及艺术家有血有肉的探索经验。以点窥面,《关键在于实验》创造“重访”当代中国与世界的方法,我们“过去”的共同记忆得以凝视,我们共同的“现在”和“未来”得以审视和想象。
-
艺术第一眼徐翌晟 著入选百道好书、世纪好书“双料好书”的《艺术第一眼》,为资深记者徐佳和的当代艺术评论集,却更似一部行云流水般的文艺随笔,由知名报人、文博学者郑重先生亲自作序。全书约28万字,多幅图照,图文并茂地向广大读者展现当代世界前卫的艺术风貌。分为四部分:一、他们来过。作者与亲历上海的艺术大师平等对话,在交流中碰撞出东西方艺术的精神火花;二、往事钩沉。文中所涉的艺术往事和故人,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拨开云雾,尽力还原事实的本来面貌;三、我来画像。作者以其独特的眼光,细致描绘了中国艺术家的生活原貌。他们有的是画画的作家,有的是摄影的诗人……他们不安分,不服输,有颗敏感而跃动的心;四、我有“艺见”。基于当时的艺术之怪现象,作者时时进行客观地观察与审视,所提出的“艺见”。作为艺术、思想、现实熔铸的结晶,该书荟萃当代众多有影响的东西方艺术家、画家、摄影大师、世界知名美术馆馆长、策展人等。他们成长的国度、经历各不相同,但无不是时代敏感者、艺术传播者。他们阐述的艺术理念及独有的人格魅力,至今仍影响着中国艺术界。本书勾勒了他们的上海之行以及他们与这座城市之间的关系,也勾勒了上海艺术家在异乡对于艺术的艰苦探索、对于家乡的深情回望。因作者的职业关系,许多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脉络细节在采访中渐渐梳理清晰,使我们对各种艺术流派和学说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更深刻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内涵与神韵。书中并附精美插画及配诗,平添艺术气息。《艺术第一眼》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
-
中国人眼中的美长北 著读懂了中国人眼中的美,就读懂了中国人的精神。全书从思、气、神、意四个关键字切入,结合各类艺术实例,爬梳大量国学典籍,探寻中国人的十大审美意识,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如透过故宫、天坛等古典建筑,剖析古人天人合一的审美情怀;于文人山水画里,追问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深意;在中华传统装饰图案中,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景的祈盼;从书画、建筑、音乐、舞蹈到造物,体悟中华艺术特有的大象之美……中国人眼中的美,是藏在传统文化里的审美记忆,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底色。
-
中国画的原理乔治·罗丽 著,刘晶晶 译罗丽的这部小书是智慧的,也是优雅的。他阐述中国画的优雅特质,有时似乎胜过我们自己的学者,尤其是他的文字优美得让我们忘却了他理解的不足的时候,我们觉得这部小书是一幅山水手卷,作者优雅地捞起“气韵生动”这颗珍珠,把它嵌入清风流水的韵律中,在山水世界的边缘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