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
-
读懂艺术[英] 斯蒂芬·利特尔(Stephen Little)探究艺术源流,网络关键概念。本书系原版由拥有46年历史的国际知名出版集团Quarto出品。其图书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畅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系列书带你阅尽经典绘画艺术、现代艺术、建筑、摄影和电影中的代表风格与流派。书系中的每一册都梳理了该艺术门类在不同时期的代表性风格,以及垂名青史的名家、名作,是厘清艺术中关键概念的绝妙读本。这是一本关于艺术流派的精华指南。无论是画廊和博物馆爱好者,还是对视觉有广泛兴趣的大众读者,读过这本便携且不可或缺的书,将会了解、认识世界知名的博物馆和主要艺术收藏,讨熟知塑造艺术世界的重大运动。本书内容信息丰富、风格引人入胜,文字通俗易懂。读者可以将这些流派视为一种学习和探索的工具,而不是刻板的学术定义,将其与艺术本身联系起来,而不仅仅是概念性的想法。本书从流派的介绍开始,解释这场它们开始出现的时间、适用的历史时期,关于其适用性、有用性或重要性的主要争议。章节的其余部分分为几个版块,描述这一时期重要的艺术家和作品、相关的关键词,以及代表作。这种易于理解的结构会让读者对艺术的各种流派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无论是坐在咖啡馆或是正在参观画廊,还是驻足在博物馆的画作前。
-
美术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杨成本书旨在改变长期以来美术教育研究中缺乏严谨性与方法科学性的状况,以扎实的科学方法论为基础,提供明确的研究范式,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建立比较系统的美术教育研究方法。全书共七章,章论述了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美术教育研究的内在联系,通过历史比照和逻辑归纳的方法,探讨了现代美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科研素养和能力。第二章详细阐述了美术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特点,并对目前国内美术教育研究的现状做了大致说明。第三章介绍了美术教育研究的常见类型与特点,并结合案例对美术教育研究领域的基本术语和概念做了细致说明。第四、五、六章分别介绍了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等美术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七章结合大量现实案例介绍了美术教学研究课题的设计与教学研究论文写作。本书既可以作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一线美术教师在教育研究实践过程中的参考书,有较大出版价值。
-
古珠诠释朱晓丽 著《古珠诠释》以小开本口袋书的形式,作者按照一页一珠(或一类)的节奏编写,列举各个年代、地域、族群和文化背景的典型器,约四百二十个词条。文字内容为珠子的基础信息,包含每种(类)珠子的编号和词条名、类型、品名、年代、地域、材质等几项。本书是作者从大多数读者和古珠爱好者尤其是初学者和入门级爱家的基本需求上入手,在已有的写作基础上重新撷取要点、编辑词条、组织语言和表达重点,对古珠古物爱好者尤其是初学者来说有实际的帮助
-
当代艺术人类学论坛·2020李修建、安丽哲本书稿记录整理了七期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主办的“当代艺术人类学论坛”,这七次论坛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关于乡村振兴实践的梳理与讲述;二是关于民间文艺学的学术史和方法论;三是从人类学视角研究社会、文化发展。书稿中所涉内容都与当下社会密切相关,通过本书可以了解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较为前沿的研究。
-
公共艺术何为?国际视野下的北京大栅栏案例研究汪大伟 总策划 姜岑 主编《公共艺术何为?国际视野下的北京大栅栏案例研究》是对2017年“国际公共艺术研究工作营”之“北京大栅栏历史街区更新在地性研究”项目的学术研究成果汇编。各方学者专家深入北京大栅栏地区展开调研,针对“大栅栏更新计划”中的改造案例,以跨文化视角对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环境功能性改善以及注重文化传承、居民归属感等现象和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为公共艺术的理论建设、实践与教学、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本书分为“在地性案例调研中的复合视野:公共艺术研究的新方法”“社区营造:公共艺术的社会效能及其适切性反思”“‘微更新’实践:公共艺术、建筑、设计等科目间的跨学科探索与思考”以及“理论哲思: 公共艺术中的更多维度——公共基础设施中的史学与当下、‘接触区’与‘松茸生长结构’‘时间性’及学科边界问题”四个部分,以明晰的条理立体展现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大栅栏位于北京天安门西南侧,大栅栏文化保护区属于北京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其历史长达六百年,是明清北京城最重要的市井商业中心,也是京城文化的缩影。2011年,大栅栏跨界中心发起“大栅栏更新计划”,基于微循环改造,试图探索城市有机更新与文化软性发展的新模式。而在这些“微循环”与“软性”改造中,公共艺术的参与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计划启动以来,在艺术家、城市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与当地政府、商家、居民的合作互动中,“微胡同”“微杂院”“内盒院”“花草堂”等一系列创意改造和社区营造项目陆续诞生。北京“大栅栏更新计划”亦荣获第三届国际公共艺术奖亚洲区大奖。 本书的研究成果基于作者们深入大栅栏的交流、对话、调研,通过跨学科、多维度的专题研究,对该地区的公共艺术发展与城市更新提供专业的建议与影响。作为城市综合治理的典型案例,“大栅栏更新计划”的成功体现了公共艺术的智慧与方法,是多方利益合力下的成果。大栅栏案例研究不仅为国际公共艺术的理论建设开拓了思路,也为探索在地性案例教学的公共艺术教学新模式做出贡献。
-
少儿素描造型基础杨景芝《少儿素描造型基础》系统阐述了如解决少年儿童素描造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同时基于实际需要,提出了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分解式教学法:教师围绕一个教学重点,设置若干课题,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方便学生积累经验,掌握专业技能。本书从当代艺术发展新视角,对素描艺术进行了新的诠释。通过对中西传统文化中素描艺术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并结合经典作品赏析,打破了传统素描全盘西化教学的旧观念、旧套路,把美术学科各画种形式综合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
-
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孙振华《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是国内首次以综合性视野深入研究公共艺术的专著。本书从公共艺术的概念、特征、范畴、媒介和实践案例入手,在探讨公共艺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中,明晰公共艺术的学科立场,阐释公共艺术的时代维度,强调公共艺术在观念与方法上的自觉意识。本书明确提出了“做什么样的公共艺术”“怎么做公共艺术”等重要问题,结合理论与实践,彰显了公共艺术与生活、公共艺术与大众的紧密联系,为国内公共艺术的发展指明了重要方向。全书分为四章,围绕公共艺术是什么、公共艺术有什么特点、公共艺术有哪些方式、公共艺术究竟应该怎么做等核心问题展开,不仅涉及公共艺术的由来和定义、内涵和特性,还探讨了公共艺术的范围和媒介,以及具体的公共艺术案例和实践。本书无论是对初涉公共艺术的普通读者、艺术学生,还是对有经验的研究人员、艺术家、项目组织者,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书名为什么叫《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一方面,希望读者不要对本书产生概论、原理之类的误解;另一方面,代表了作者的一个重要主张,即公共艺术的核心是它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而不是技能、媒介、呈现方式和表现手段。这意味着,学习和理解公共艺术,最需要掌握的是它的观念和方法。 公共艺术是多媒介的、综合性的艺术。公共艺术的教育解决的主要是思想问题,而不是掌握某种具体的造型、设计、操作的技艺。在理论上,只要有了公共艺术思想的武装,任何人都可以以自己所熟悉的方式投身到公共艺术的实践之中。在此基础上,本书也主张:一切有志于艺术的人,都可以通过公共艺术的方式来实现生活的艺术化,或者让艺术生活化。
-
把可能性还给历史高世名 主编“行动之书”一共四部,梳理中国美术学院策展十余年来的实践脉络。《把可能性还给历史》,重点解析从“后八九中国新艺术”,直到“八五•85”,再到“三个艺术世界”的一系列展览线索,探讨中国美术学院的策展自20 世纪90 年代起是如何参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论述和形象建构,近年来,又是如何推动“中国当代”的历史批判和意识形态解构。
-
新时代之声吴为山 主编本书是建立在2019年12月23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新时代之声——全国美术理论研讨会”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本书分为两个主题:其一,向作品致敬——新中国的美术视野;其二,借鉴与开拓——新中国的美术馆学构造。本书中收录的论文集就是以此为主题,基于学术观点,将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进行新角度、新视野的进一步研究。再次,将美术馆学构造进一步阐释,体现了新时期美术馆兼具展览、教育、研究、传播、交流、文创等功能,将其作为综合体展示。
-
鲁迅与中外美术李允经人们对鲁迅的认知,基本上是从文学家的角度了解到的,极少有从美术家方面去认识他的,更少有人能把鲁迅与美术的专题研究一直作为工作的目标。李允经先生对于鲁迅与美术的研究,一直坚持不懈。作者以经过长期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为基础,对鲁迅与中外美术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论述,并在书中对鲁迅与中国美术遗产以及西方现代绘画都有所论列。本书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其中很多艺术观点对于当前美术现状也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是研究鲁迅美术的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