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
-
中国艺术哲学朱志荣《中国艺术哲学(第三版)》系统阐释了中国特色的艺术哲学问题。艺术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的艺术思想体现了古人的哲学背景。在中国古人的诗性思维中,万事万物都体现了生命精神;他们从天人关系出发来看待艺术,将艺术中的生命精神视为对自然和主体的生命精神的体悟和传达,是一种生命有机体。艺术作品的结构被视为一个言、象、神、道相统一的生命整体。中国古人将艺术境界的追求看成是人生境界追求的有机组成部分,把艺术看成主体成就人生的重要途径,主张通过虚静来超越现实的功利心态,与自然为一,其中对万物的感悟是基于感性又不滞于感性的独特体悟,并通过艺术创作而实现心灵的自由。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有着生生不息的气化流行于其间,具有自身的节奏和韵律,体现了和谐原则,并通过特定的时空意识加以表现。
-
艺术人类学导论[美] 理查德·L.安德森 著本书是西方学界最早出版的艺术人类学专著之一,作者以世界各地的小型社会的艺术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风格学、符号学、阐释学等方法,对艺术人类学做了一次系统而前沿的学术巡礼。自始至终,作者都将相关社会的视觉艺术与当地的世界观和社会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将其作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书中主要讨论了视觉艺术的当地意义和功能,探讨了在某一社区中成为艺术家意味着什么,以及如何分析艺术变迁的过程等问题。本书思路清晰,语言生动,是一部绝佳的艺术人类学入门书籍。
-
艺术与文明范景中 著“没有艺术,文明几乎苍白一片。”——范景中艺术,作为人类阐释世界和承载其观念意义的重要方式之一,以鲜明的文化品格,丰富的表现形态,参与了人类文明精神气象的建构。著名艺术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的《艺术与文明》三部曲,是凝聚其五十多年研究成果的一部通史性艺术专著。全书将绵延几万年的西方艺术置于人类历史文明语境,以宏阔的文化视野,沿着艺术的价值学与形态学这两条互为交织的主线,对艺术主体特征的变迁、艺术价值内涵的演化、艺术图式与趣味相匹配的历程,以及艺术不同发展阶段与社会历史环境、与其他文艺思潮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等等,作出了全新观照和系统梳理。本书为《艺术与文明》三部曲之第二部,共25万字、197张图片,聚焦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维米尔、伦勃朗等天才艺术家层出不穷的黄金时代——文艺复兴到18世纪。作者摒弃当下流行的各种崭新术语,强调继承西方传统的风格学、图像学方法,深度阐释不同时代之下的艺术这一独特的人类视觉创造成果,涉及历史、宗教、建筑、科技、哲学等多个不同领域,并且处处体现东方的审美与哲思。艺术是文明的代言人,艺术是门径,带领我们进入的是文明的广阔世界。希望本书能够带给读者审美与眼力的提升,用艺术触碰文明。
-
绝对的资产阶级T.J.克拉克(T.J.Clark)《绝对的资产阶级:1848至1851年法国的艺术家与政治》是当代著名艺术史学家T. J. 克拉克的成名作,同时也是他早期艺术史研究的代表作,是展示其艺术社会史研究方法初期成型面貌的绝佳范例。本书是一部研究时段相对集中,但涉及内容却非常丰富的著作。在时间上基本聚焦于1848 年革命之后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短暂历史,通过研究街垒主题的艺术创作、国家艺术赞助,以及米勒、杜米埃、德拉克洛瓦和波德莱尔在此时期的具体创作情况,展示出了艺术史研究中影响艺术面貌的诸多复杂面向:既有在特定历史时刻出现的各种历史变故、政治风向和意识形态转型,又涉及不同艺术家自己的阶级身份、心理状况和创作中面临的具体情况,也有关于艺术史传统、公众接受和批评家趣味等问题。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共同交织成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时期一幅波澜壮阔又极富戏剧性的历史画卷。
-
从马奈到曼哈顿[英]彼得·沃森 著,刘康宁 译本书通过丰富翔实的材料,对1882年至20世纪90年代间艺术市场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细致详尽的梳理和生动的讲述,对不同年代艺术和商业、美与金钱的关系做了深入透彻的分析,并极富创见地解答了如下问题:人们关于艺术的审美判断是源自他们的本心吗,还是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操控大众的审美取向?艺术品拍卖是艺术品味的体现吗,抑或只是纯粹的商业行为?艺术的自然之美和它作为商业概念的美是各美其美的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兼而有之?艺术市场是如何影响艺术家创作方向以及大众艺术品味的?艺术市场的经济活动与普通经济活动有什么不同之处?艺术品的价值是由其作为商品的价格决定,还是由它的艺术品质决定?
-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迩多这是一本关于博物馆与旅行书,跨越了5个世纪,8个城市,不同的艺术流派。我们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浏览艺术家一生的创作,目睹他们的犹豫、疯狂、诚实和坚定。但我们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模仿他们的创作,那是时间、生命经验和思维体系的产物。看作品,最后还是看自己。在作品中找到自己,人能够感受到被懂得的幸福,这种对照和关怀,给予我们继续生活的勇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图谱和天体系统,不是每颗星辰都能看见。但当记忆里那些闪光的瞬间汇集在一起时,我们才能仰望整片星空。
-
碑志春秋王强 著我们在石刻中要看到什么?古人留在石刻上的历史,我们注意到了么?曹植与曹丕之间,夺嫡的传闻是否属实?兰陵王是因何饮药含恨而亡?毒杀兰陵王的人是谁?他的墓志上有怎样的记载?原来房玄龄是官二代?年画中的门神秦叔宝,他家又有怎样的故事?我们书法时常临写的《石门铭》,到底记载着谁的事情?本书为王强教授多年来的有关石刻田野考察笔记的首次整理出版。作者走访河南、山东、河北、江苏、云南六省三十一地,以石刻原物为研究对象,对碑志及摩崖背后的历史故事、人物文献与艺术价值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石刻中既包含《曹全碑》《爨宝子》《爨龙颜》《瘗鹤铭》《石门颂》《尹宙碑》《谢鲲墓志》等碑刻名品,又有《刘宝墓志》《秦爱墓志》《崔猷墓志》《贾思伯墓志》《傅树眼墓志》《李宪墓志》等较为稀见的墓志,总计涵盖40余方石刻,载体涉及碑碣、墓志、摩崖题记等。书中着重对碑志、摩崖题记所记载的历史事件与人物进行梳理考证,对书法艺术风格予以评述,并映射到整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等历史背景。此书是市面上少有的,关于一线学者的石刻田野考察笔记,极具文献与艺术的双重价值。
-
冯远征台词训练课郭俊,许龙华冯远征台词训练课
-
见与不见王新近几年,视觉文化研究蔚然兴起,成为学术界的前沿热点。《见与不见: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正是回应这一文化热点的产物。全书逻辑严密,框架完整,立足于缤纷图像,融通前沿理论,点出图像背后的“秘密”。一百多幅经典图片为书中相关理论提供了有力例证。本书面向普通读者,以贴心教师的语气,谈论视觉学术问题,文风活泼,举证广博。本书乍看短小精悍,落英缤纷,实则企图构建一个完整的图像识读系统,期待还读者一双明澈而有教养的眼睛。
-
全球当代艺术[英] 苏珊娜·哈德孙 著20世纪,艺术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其焦点包括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同时伴随着关于绘画在当代艺术中地位的激烈争论。苏珊娜·哈德孙通过本书为读者们提供了一份关于“当代艺术”的独特“调查报告”。书中每个章节都探讨了当代艺术的一个方面,从“挪用”到艺术家如何通过作品表达目的,再到“人体”参与艺术的方式等非绘画的艺术表达,再回到传统的绘画创作, 讨论了当下热门的艺术作品。作者梳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50多位杰出艺术家的240余幅作品,包括大卫·霍克尼、罗伯特·雷曼、劳拉·欧文斯、达明·赫斯特、村上隆、奈良美智、高野绫、岳敏君、张晓刚、卡拉·沃克和塞西莉·布朗等,他们的艺术思想和作品诠释了当代艺术的特色。对于艺术爱好者、学生、评论家和从业者来说,这是一本必不可少的艺术史读物。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当代艺术是如何形成、传播和承载意义的?它们又是如何被 的艺术家重新构想和挑战的?“泰晤士哈德逊世界艺术巡礼”系列是由 知名艺术图书出版社 Thames & Hudson 出版的长销 六十余年的系列丛书。该系列于 1958 年问世,目前已出版了 300 多种图书,内容涵盖了几个世纪以来 视觉文化范围内的诸多艺术家、艺术风格以及艺术流派。该系列丛书均由各个领域的 人士撰写,包括贝琳达·汤姆森、格雷厄姆·雷诺兹等业界知名的学者,可谓将 吸引人、 活跃的评论家、艺术史学家与 的读者联系在一起,是“大家小书”的经典代表作。 本系列中的众多图书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文字畅销 ,并都历经多次再版、修订以及 新,以求时刻收录 的研究成果。自问世以来,该系列丛书就被多家 媒体评为 性的、性和影响力的艺术著作,确立了其在艺术领域的先锋领导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引发艺术热潮,具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