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
-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三世纪朝鲜半岛汉式器物的考古学考察蒋璐两汉时期,半岛北部随着汉初卫满朝鲜的兴衰和后来汉朝在这里设置郡县,同汉朝中原地区的联系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半岛南部的三韩之地在此时同汉王朝的联系进一步增强,是整个半岛由氏族到国家的重要转折时期。关于这一时期中国和朝鲜半岛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史书虽有记载,但多简略而不具体,这就需要通过对考古学材料的发掘和研究加以充实和探索。因此,通过对这一时期中国和朝鲜半岛考古发现的文化遗物等有关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现象的比较和分析,将有助于对当时汉代中国和朝鲜半岛之间关系以及东北亚文化交流和联系的理解和认识。对汉代边疆地区文化发展与演进脉络的关注,也将推进秦汉时期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过程的研究。
-
中国神话诗学王怀义本书反对以机械进化论思想和西方神话学标准对中国神话进行评价和剪裁,倡导破除本质主义神话观,重视神话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从体验论的角度考察中国神话的审美价值,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神话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所具有的重大影响,初步建构具有中国民族特点和理论特质的中国神话诗学理论体系。
-
澄虑杂录郝兴义 著本书主要收录作者近年来已发表和未发表的美术批评类文稿,包括《论黄胄因绘画而“借力”成名》《论黄胄绘画作品中的“复笔”现象》《关于北齐徐显秀墓和娄叡墓壁画画法、作者的商榷》《北齐徐显秀墓壁画管见》《“学院工笔人物画现象”评议》等十余篇美术评论文章,曾先后于《美术观察》《中国艺术报》《国画家》等期刊发表。同时也收录了《我与朱伯雄老师》《为人为师 仁厚为本——记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李福顺》等纪念文章。
-
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研究郭春方,郭晓 著本书以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为研究对象,将视野放在学科与学科建设的联系上,归纳总结了戏剧戏曲学、设计学、音乐学、美术学、电影学、舞蹈学、舞剧学、曲艺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发展,分析了学科设置特色和利弊,对学科发展有阶段性总结研究。可作为艺术学与艺术学理论等专业发展的参考资料。
-
论人类世艺术陆兴华本书论述了艺术理论中的人类世艺术。过去500年的盗挖式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就是所谓的全球化,造成了我们今天不得不直面的人类世,具体已表现于全球变暖这一日益明确的将来之中。我们不应继续逡巡在以西方在场本体论及其政治经济学为纲目的全球化思想之中,而应立身气候危机这一例外状态,直面当代人类命运本身,重新思考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敢于走出现代西方教给我们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也走出过去500年的西方艺术史,反思我们的人类世处境,布局我们的人类世艺术坐标。
-
新中国美术出版体制的建构与转型孙浩宁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美术的发展及美术出版体制的转型可谓是跌宕起伏。上海的艺术家们以独特的工作模式探索出一种符合新中国“人民美术”出版需要的艺术样式与审美基调,为考察新中国美术在体制中的拓展与发展提供了鲜活的样本。对这些创作实践和出版理念的总结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美术事业及美术出版体制的转型、发展。这种总结研究,既需要有宏观上的归纳、概括,也需要有对突出代表者的个案分析,而通过对深处其中的美术出版社的实践和经验进行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给现在的美术及出版工作者、研究者以启示。本书通过对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建社史料的深度挖掘,以个案研究的方式,真实再现了人、制度、经济等因素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美术出版转型过程中的拉锯、矛盾和相融;也真实地再现了在时代变革过程中,作为艺术家的个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与体制制度的纠葛中,寻求自己创作风格和道路的心路历程。本书研究角度新颖独特,是目前shou部探讨新中国成立后至1966年间美术出版社体制生成机制的学术专著,既填补了出版史上的一个空白,又拓展了该领域的研究空间。
-
贡布里希文集[英]E. H. 贡布里希,[法]迪迪埃·埃里邦看,杨思梁,范景中 译在这本迪迪埃笔录、贡布里希亲校的谈话录中,贡布里希梳理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和主要学术观点:包括他的家庭教育背景,他成年之后多语言学习的经历,他在二战中对纳粹电台的监听,以及《艺术的故事》和瓦尔堡研究院带给他的“史学家的双重生活”,时间跨越整个二十世纪,话题涵盖艺术史、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动物行为学等诸多领域。谈话中,贡布里希概括了他的思想如何受到在维也纳所受教育的影响,如何在1936年移民伦敦之后得到发展,并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他在《艺术与错觉》《秩序感》以及其他学术著作中讨论过的主要观点,包括对二维画面的解释与知觉,传统的重要性,程式、社会压力、趣味等因素对艺术的影响。书中还简洁生动地勾画出了贡布里希身边一群大名鼎鼎的人物的形象,包括施洛塞尔、克里斯、库尔兹、波普尔、潘诺夫斯基、科柯施卡、廷伯根等。若想深入了解贡布里希的学术观点,本书不失为很好的导论,既简明轻松又充满深邃的思想。
-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研究李妍 著博物馆事业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当今的博物馆已然成为超越物理空间的一个综合体验场所。在博物馆“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过程中,博物馆进行数字化变革的趋势不可逆转,已经成为当今博物馆内生性发展的引擎。本书旨在弄清楚数字化对博物馆在典藏与学术研究、展陈、教育、传播等多个维度变革与提升,探讨博物馆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的可能。
-
装饰与游戏[日]辻惟雄 著,蔡敦达 邬利明 译日本美术的本质是什么?辻惟雄认为,日本美术的特色在于其感觉性和情趣性,而这种特色的典型正是装饰与游戏。可以说,这两个特色贯穿于整个日本美术史,其中虽然也有与之对应的无装饰和神圣性的作品,但在整体上保持了统一。对于装饰与游戏的理解,也与日本美术的文化根源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对日本美术之结构与发展的考察,作者指出,日本美术在不断向中国美术学习的同时也积极在美术中寻求“感觉的乐趣”,由此而生发出的审美趣味衍生出很多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比如“风雅”“婆娑罗”“庄严”“乌浒”“墨戏”“比拟”等审美取向,创造出丰富斑斓的日本美术意象。文化中的模仿也可以成为培育独特性的前提——这是作者对何为日本美术的反省,也是将何为美术价值放在更大视野中的思考,值得读者深思。
-
居间美学汪尧翀本书从思想史语境出发,论证“居间美学”作为当代美学转型的一种未来可能性。随着现代性进程的纵深推进,生活世界的复杂性日益提升,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层出不穷,美学作为一门古老又常新的学科,作为审美现代性话语建构的核心环节,同样面临转型的挑战。 本书分为四编,分别以“批判理论与主体理论”“批判理论的‘语言’转向”“批判理论的美学转型”“走向‘居间美学’”为主题,初步厘清居间美学之逻辑演化的基本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