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
-
数字物质性(澳)莎拉·平克,(西)埃丽森达·阿尔德沃尔 ,(西)黛博拉· 兰泽尼在这个具有不确定性、社会技术语境复杂的数字时代,如何面向一种可持续的未来,展开对人们日常文化实践的研究?由享誉全球的设计人类学家、莫纳什大学新兴技术研究实验室主任莎拉·平克等主编的《数字物质性:设计与人类学》一书,聚焦于“数字物质性”,在数字化、设计、人类学以及媒介研究之间这片充满潜力的新兴交叉研究地带,为我们提供了窥见并探索数字时代可能性的切入点,并带来了一系列充满思辨性、实验性、创新性和启发性的前瞻思考与实践。
-
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文选2021王德胜 胡疆锋 主编本书为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系列图书之一,以逐年选编的方式,遴选2021年度各艺术门类(文学、影视、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网络文艺等)的32篇优秀评论文章。
-
中国古代科技文献萃编陈宁主编本书以中国古代重要的一部科技文献《天工开物》收录的农业与手工业门类为基础和选录依据,精选萃编了中国古代20部比较有代表性的科技文献,包括《齐民要术》《农书·农器图谱》《熬波图》《糖霜谱》《梦溪笔谈》《阳羡茗壶系》《陶冶图说》《景德镇陶录》《髹饰录》《滇南矿厂图略》等,分为“综论篇”“农业篇”“手工业篇”三篇进行编排。其内容涵盖农业技术、农业器具、陶瓷技术、漆器技术、冶金技术等。这些收录的文献均以传世较好的善本为底本。为方便今人阅览,该书均采用现代规范简体字排录,并加以句读点校,为今人认识和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提供参考。
-
颜色科学和视觉艺术(美)罗伊·S.伯恩斯 著;张文元 译本书旨在理解和解决艺术品在展示、保存、成像或复制时出现的颜色技术问题。共分两部分:基本原理和应用。基本原理部分涵盖了光谱测量、颜色与空间视觉、视觉和数值颜色描述,以及同色异谱和颜色不恒常性的主题。应用部分讨论了艺术品展示、绘画材料和颜色再现。本书视角独特并具有深度,特色之一是利用颜色物理学、色觉和成像科学使图像作为主要的交流媒介。
-
比较美学张法本书为美学领域学术研究论文集,聚焦美学原理的世界性比较,具体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以资料呈现为主,呈现中国以及英、法、德、俄等各国美学原理著作,包括结构梳理、内容简介、特点分析。第二,对上述重要美学著作进行理论剖析和评论,突显其中的思想性特点。第三,从比较学的角度,以理论分析为主,一方面对各国重要美学原理相关著作进行比较,从比较中透视各自的特点,阐发世界各文化中具体而丰富的美学思想;另一方面作总体性观察,进行多角度的总论,在差异中发现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所选论文均站在当今时代和中国立场上进行比较和评说,从经典美学著作切入,呈现世界美学全景,坚持文化自信,突显中国特色。
-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评论集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评论集》收集了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征集的关于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届的103篇剧目评论文章,涉及的剧目既有获得文化大奖的15个剧目,也有参评和参选的剧目,专家分析准确生动、深入浅出,配以各剧目的海报,图文并茂,艺术节盛况如在眼前。这本评论集既是一个中国舞台精品的回顾和总结,也是未来中国舞台艺术的指导方向。
-
艺术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苏欣、谢兴伟为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以优异的文化建设成果庆祝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围绕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等问题,辽宁省艺术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基地于2022年11月组织举办了第二届艺术创新发展论坛,本届论坛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参与学术研讨,这本论文集正是专家学者们的智慧结晶。论文集分为“专家特稿”“文化强国与守正创新”和“新时代辽宁文化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三个部分,既包括了专家们从更广阔的视野上对主题性美术创作、艺术传播管理、传统手工艺赋能乡村振兴以及国际艺术教育与交流等诸多问题的讨论,也包括了中青年学者们对文化的守正创新以及文化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等问题的思考与总结。本论文集的作者们主要来自全国各艺术院校或综合型高校的艺术院系,他们不仅具有精彩深刻的理论创见,大多也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也使得收录本论文集的文章具有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
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体系研究孙豪《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体系研究》一书通过借用国内外已有成果和经验, 从宏观角度对我国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试图为目前我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参照指标,从而起到有效指导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事业向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之作用。
-
技术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德] 瓦尔特·本雅明XR、NFT、ChatGPT、AI绘画……数字时代人工智能的冲击,使得当代艺术陷入“自我怀疑”,不断地追问:AI会不会毁灭艺术?然而,这或许并不是什么新鲜事——20世纪初,摄影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严重冲击了当时主流艺术形式之一的绘画,令艺术界出现了恐慌。为此,本雅明写作本书,指出:复制技术的飞跃进步不过是将传统艺术“拖下了神坛”,它虽然抹去了艺术品的“气场”,令人们不再拘泥于艺术品的原作,但也大大地推动了艺术的大众化,使得艺术品成为人人触手可及之物,还拓展了艺术的可能性,让全新的艺术类型——电影得以诞生。读客《技术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专家伴读版)》特邀本雅明研究者杨俊杰德文直译、专业导读、全书伴读,为读者解析难点和重要信息点,伴读者从头读到尾!翻开本书,看艺术如何在技术冲击下重获新生!
-
艺术真的无用吗?[日]三浦俊彦在普通读者眼中,当代艺术令人难以理解,毫无实际效用,却日渐成为网络和社会中的流行词语。人们说的艺术修养是什么?如何欣赏艺术?艺术能为生活带来哪些变化?这本对谈集收录了这些大众好奇的问题,并对此一一进行解答。本书的作者之一——东京大学教授三浦俊彦,站在专业的角度,用逻辑解读艺术,在带领读者欣赏20世纪以来的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打破生活经验带来的固有观念,启发艺术思维,指引读者进入“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从另一个角度看待现代社会中的问题,找到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