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界人物
-
大家国学蔡元培大家国学”者,前辈大师的国学修为,今日大众的国学养分也。在“国学热”经由电视讲坛途径进入百姓视野、传统文化过度娱乐化,而国学常识却明显匮乏的当下,听听昨天的大师们怎么说,是一种补课,更是一种参照。
-
不弯的脊梁虹静《不弯的脊梁:著名教育家刘达传》以史料和刘达同志一生投身革命和教育事业的经历为主线,从刘达参加革命,到1948年转而从事教育工作过程中的一件件真实事例展开,多方面展现了刘达的生平业绩,教育思想和他不畏艰险、刚直坦荡的人格魅力;记述了刘达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献身革命和教育事业的一生。作者走访五个省市,采访三十多人。翻阅了大量史料,材料殷实、照片珍贵、情感真挚。特别是,本书借鉴了小说创作的某些手法,运用大量事例和鲜活的对话,使得一位可亲可敬的革命家、教育家的形象跃然纸上,令人读来欲罢不能。
-
续忆逝水年华许渊冲许渊冲的《追忆逝水年华》初版于1996年,十年过去了,其间发生的事不少,于是就补充了这本《续忆逝水年华》。第一章《童年时代》,第二章《小学时代》,第三章《中学时代》主要写作者是怎样成为作者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怎么成了全世界有史以来的“诗译英法唯一人”(《中国教育报》报道标题)。《我和唐宋词》原来是《唐宋词三百首》的序言,内容谈到作者是怎么译起《唐宋词》来的,谈到我高中毕业时抗日战争爆发,作者离开南昌二中(现在的校址就是南唐中主的故都)逃往赣州,经过章贡二水汇合处的八境台(就是辛弃疾《菩萨蛮》中的“郁孤台”)……全书生动记录了许渊冲的传奇一生。
-
家庭决定未来(美)布斯 著,李晓燕 译詹姆士·杜布森(James Dobson)被誉为美国头号心理学家、家庭问题的最高顾问,他的事业是为儿童和家庭提供帮助。2005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美国福音派最有影响力的25位人士”,杜博士荣居“最有影响力的第二位”。支持者称赞他的道德教导,批评家诋毁他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力,不管怎样,杜博士是名“强打型球手”,其影响力渗透了美国现代文化的各个角落。此书使你更多地了解杜博士——他的童年生活、他所深爱的家人,以及“爱家协会”的30年历程,遍及全球的家庭服务和它对美国社会政治的深远影响。普利策奖提名人戴尔·布斯与中国新华社新闻评论员鹿永建从各自不同的文化视角展现杜博士人生的各个侧面。▲他曾经是一位留守儿童,他的父亲放弃了辉煌前程回家,挽救了他的心灵,而中国目前有2000多万名这样的留守儿童;▲他是独生子,与中国的独生子女有着相似的境遇;▲ 他是一位美国人,却与中国的家庭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他的心归向家庭,永远如一
-
纪念许大龄教授诞辰八十五周年学术论文集王天有,徐凯《纪念许大龄教授诞辰八十五周年学术论文集》是为纪念许大龄教授诞辰八十五周年而编纂的学术论文集。论题广泛,以元、明、清时代为主,兼有通论历代的文章,涉及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行政建制、政治生活、文献典籍、重要人物等诸多方面,使读者得以从不同角度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面貌。同时还有少量回忆性文章,追忆了许大龄教授在教学研究中的点点滴滴,感情真挚、质朴动人。
-
伊思平在中国(新西兰)伊思平 著,顾希春 译伊思平是中国福利基金会时期来华医疗援助的一位新西兰护士。1947-1950年,她投入了中国的医疗救助事业,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敬。这一经历成了她一生中特别的记忆。伊思平以日记、信件和报告等资料,回忆了她在中国一段独特个人经历,展现了一个外国人眼中1947-1950年的中国面貌。
-
被岁月擦亮的名字万伯翱文学乃人生的教科书,传记文学的传主,往往是历史上或现实中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集中了其所处时代人类思维的最高成果者。以文学手法为传主传神写貌,给读者的思想启示力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是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收在《被岁月擦亮的名字:首届中国优秀中短篇传记文学获奖作品集》的佳作,作者以高明的“心理学家的眼光”、灵敏的“历史学家的鼻子”和自如的“小说家对叙述的感觉”写作,如姜安的《被岁月擦亮的名字》、万伯翱的《井冈幽兰——朱德夫人伍若兰小传》、吴东峰的《“胡子”王震》、董保存和王跃民的《白求恩的遗嘱》、柳鸣九的《君子之泽,润物无声》、赵焰的《合肥有个李鸿章》、张昌华的《昊宓:是真名士自风流》等,因而读来引人入胜。
-
谁说美人如玉凌列《谁说美人如玉》是一部讲述女人传奇的作品,前身是一系列流传于报章、网络的故事《人间雌话》。它与历史息息相关,但内中嬉笑怒骂,全然不是那种枯燥的人物履历。阅读《谁说美人如玉》,你可以获得从头到尾的快乐,时断时续的感慨,以及一点点沉思后的忧伤。历史不是复杂的分子式,对于芸芸众生,它只是触摸人性的一条通道。
-
国文通才王力王缉国,张谷《国文通才王力》是中国近百年来最伟大的语文学家——王力先生的传记,书中以时间为顺序,具体介绍了其:由失学到自学的早年岁月、爱情事业双双飞、从清华大学到巴黎大学、风雨西南、北大铸辉煌、腥风血雨、文字改革的领导者、最后时光等人生经历。
-
20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邵建阳光与闪电是面对黑暗的两种方式,在比较的意义上,温和的胡适不妨是阳光(且看他那惯见的春阳般的笑容),犀利的鲁迅当然更合适是闪电(包括他的眼神和文风)。闪电以它的锐利,可以刺穿黑暗,让黑暗现出原形。但,闪电并不能驱散黑暗,且复归于黑暗,同时使黑暗更黑暗——因了它刚才的照亮。当闪电消歇之后,战胜黑暗的是阳光。和闪电相比,阳光不迅即,却持久;它不是在黑暗中穿刺,而是在黑暗的外面将黑暗连根拔起。不妨看地平线上的黎明,阳光与黑暗交锋,黑暗是在阳光面前一步步退却,消解于无形。胡适和鲁迅是中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两个知识分子。他们两人思想脉系不同,文化资源有异,价值取向也大相径庭。他们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分别带来不同的后果。直到今天,21世纪的中国,依然没有走出胡鲁时代的思想困境和文化格局。当年胡鲁的问题,也是今天的问题,当年胡鲁的选择,依然是今天选择的参照。于是就很想写一本书,要在呈现胡鲁之间的思想差异以及不同的文化追求(包括重新梳理涉及他们两人的有关事件),从而在胡鲁诸种不同的比较中,望能有鉴于21世纪的文化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