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界人物
-
大人物小故事燕鸣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多少大人物湮没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只留下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那么,您想听听东方朔的奇谈怪论吗?您想触摸林肯等人的幽默方式吗?您想见识爱因斯坦的忘我痴迷吗?……本书将为您讲速发生在大人物身上的趣味小故事,让您在如痴如醉地阅读中发现他们的现代价值,让您在不知不觉间领略他们的智慧光芒!
-
风采肖东发 编《风采——北大名师岁月留痕》画册收入的北大名师有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北大校长严复、蔡元培、马寅初、胡适、周培源,北大著名教授冯友兰、曹靖华、朱光潜、叶企孙、王力、江泽涵、吴大猷、费孝通、黄昆、王选等36人(按生卒年先后排序),这只是向广大读者展现了群星灿烂的北大名师的一部分,但当画册中大量难得的、精彩的、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实物照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北大的光辉历程和学术辉煌,使人们从中得到巨大的鼓舞和力量。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大师和大师家属及大师弟子们的热忱帮助,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
20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邵建阳光与闪电是面对黑暗的两种方式,在比较的意义上,温和的胡适不妨是阳光(且看他那惯见的春阳般的笑容),犀利的鲁迅当然更合适是闪电(包括他的眼神和文风)。闪电以它的锐利,可以刺穿黑暗,让黑暗现出原形。但,闪电并不能驱散黑暗,且复归于黑暗,同时使黑暗更黑暗——因了它刚才的照亮。当闪电消歇之后,战胜黑暗的是阳光。和闪电相比,阳光不迅即,却持久;它不是在黑暗中穿刺,而是在黑暗的外面将黑暗连根拔起。不妨看地平线上的黎明,阳光与黑暗交锋,黑暗是在阳光面前一步步退却,消解于无形。胡适和鲁迅是中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两个知识分子。他们两人思想脉系不同,文化资源有异,价值取向也大相径庭。他们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分别带来不同的后果。直到今天,21世纪的中国,依然没有走出胡鲁时代的思想困境和文化格局。当年胡鲁的问题,也是今天的问题,当年胡鲁的选择,依然是今天选择的参照。于是就很想写一本书,要在呈现胡鲁之间的思想差异以及不同的文化追求(包括重新梳理涉及他们两人的有关事件),从而在胡鲁诸种不同的比较中,望能有鉴于21世纪的文化重构。
-
兰陵萧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杜志强《兰陵萧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从家庭的角度,对兰陵萧氏家族及其文学进行了全面研究,描述了兰陵萧氏发迹、发展、鼎盛、衰落的全过程,概括了兰陵萧陵家族的文化特点,全面论述萧氏成员的文学思想与文学创作,勾勒出兰陵萧氏家萧氏成员文学创作的转变,书中对兰陵萧氏家庭命运的思考,对萧氏成员文学思想的论析,对萧氏成员文学思想的论析,对萧氏成员文学创作在侯景之乱前后的转变的探讨,以及对萧绎的个案研究,都体现出敏锐、深刻的理论思辩色彩。
-
留德十年季羡林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不书讯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过程中,先生饱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带来的戏剧性苦难,而于苦难之外,又更难忘学长深思,友人情深。先生虽言 “自传”只述事实,不及其余,然“诗与真”并行不悖,洋洋十数万言,生命之诗性本已蕴集期间。
-
第一夫人宋美龄陈廷一宋美龄女士本人是一页历史,国民党的成败兴衰均亲身经历,参与决策。要说了解、掌握国民党在1927—1975年间的内幕的,除蒋介石外,她是“第一夫人”。宋女士本人是一首长诗,在权倾一朝的同时,浪漫、风流,永远是那样雍容华贵,充满情趣。西方化的生活外加一流的外语,又有一手漂亮的书法和国画技艺。宋女士又是一部电视连续剧,其政治生活中一个接一个高潮,扮演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角色,甚至到蒋介石、蒋经国相继病故以后,还要继续在政治舞台上表演。她作为一个受到观众注意的主角,一生一直在演一部大部头的悲剧。
-
燕园视线张晓芳 编《燕园视线》是一本图文并茂,献给北京大学的书。书中记录了18位北大校友的成长故事。他们都曾与一所校园媒体——北大电视台,结下不解之缘。可以说,北大电视台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们每个人的人生道路的选择。无论离开这个校园多久,北京大学和北大电视台都是他们值得想念的地方。无论曾经在这个校园里待过多久,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都成为融化在他们骨子里的北大精神。这就是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高等学府,对于青年人灵魂的塑造。北大,是他们共同的起点,他们从这个起点出发,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展现着各自的精彩。在母校110岁生日的时候,《燕园视线》,是我们的校友为她献上的一捧用青春的故事编织的花篮。
-
知堂回想录周作人本书是周作人晚年的一部自述传,是作者最后,也是篇幅最长的作品。《知堂回想录》共分四卷,文笔平和冲淡,亲切而不失幽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连载的方式,首发于《南洋商报》,1970年在香港出版单行本。书中保留了许多现代文学、社会的重要史料,又在追述往事中节引了大量作者以前有关的作品,堪称反映周作人一生著述旨趣的“集大成”之作。
-
让未来记住今天杨澜杨澜策划并主持的“杨澜访谈录”已经成为电视访谈类的金牌节目,开播6年来,所访问的人物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娱乐、科学等诸多领域的数百位公众人物。此书为《杨澜访谈录》6周年纪念特辑。分为上下两册。上册采访了20位公众人物,下册18位。为配合“杨澜访谈录”开播6周年,召开了主题为“让未来记住今天”的研讨会,参加访谈的访客,每人写了一篇题为“让未来记住今天:写给100年后的一封信”的文章,颇有区别于其他访谈节目的独到之处。
-
蔡元培施龙《蔡元培:只手缔造新北大》是本杰出人物行状的普及类文化读物,以蔡元培作为写作对象,以约十二万字左右的篇幅,介绍了蔡元培的历史活动及言论著述。《蔡元培:只手缔造新北大》在尊重史实、准确理解作品的前提下,又融入了一定量的文学笔法,用以提升著作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