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届
-
任熊评传四种周金冠 著《任熊评传四种(套装共4册)》分《任熊评传》、《高啟评传》、《龚橙评传》、《曾衍东评传》共4册。《任熊评传四种(套装共4册)》主要内容包括:任熊与海派绘画世俗性的发展、任熊的四种画传对后世的影响、任熊的诗词及其他、任熊的书法与篆刻、近现代学者、专家评任熊等内容。
-
刘天华音乐生涯刘北茂述;育辉执笔中国出版集团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本书通过“故乡风情”、“童年的境遇”、“祖母、父亲和母亲”、“阮成老伯伯”、“音乐的启蒙”、“革命春秋”、“在家乡”、“立志改革民族音乐”等章节,讲述了著名音乐家刘天华先生的艺术生涯。
-
世界建筑师(奥地利)茨威格在《三大师》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篇幅最长的一篇,也是茨威格怀着强烈的激情写就的。一九一六年二月八日,他在致赫·黑塞的信中称,《世界建筑师(套装上下册)》凝聚着他三年的劳动和心血。比起巴尔扎克,特别是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更富戏剧性,经历更为坎坷,命运也更残酷。茨威格把他六十年的生活看做是一场与命运之间的无休止的斗争并把自己对命运的操纵权交还给了命运:茨威格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成是一个性格分裂的人,是一个最完善的矛盾产物,是人类中,也是艺术中的一个伟大的二元论者。“淫欲产生纯洁,罪行产生伟大,喜悦产生痛苦,而痛苦又产生喜悦。矛盾永远都是互相牵连的。他的世界横跨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在上帝和魔鬼之间。”茨威格用诗一样的语言对陀恩妥耶夫斯基的性格和命运进行了散文化而非学究式的论述,并把他的笔深深掘进俄罗斯这位伟大作家的灵魂,去解读他所创作的艺术人物和他用笔所构建的世界:他毁灭自己,为了一个更幸福更美好的人类得以出现;他痛苦地生活,发掘自己的灵魂,为的是找到上帝,找到生活的意义;他抛弃一切知识,是为了一个新的人类。这一切归结为一句话:“爱生活甚于爱生活的意义。”在《与魔的搏斗》中,茨威格把三位人世际遇相似,内心世界相近的德国家集在一起,而尤为重要的,他们都同受一种自己所控制不了的力量的支配,即是茨威格称之为魔的力量。他把这个集子冠上《与魔的搏斗》,这使我们对魔这个字的意义有所理解,明白了它的涵义,我们也就清楚了茨威格笔下这三位遭遇坎坷、命乖运蹇,才华横溢,卓尔不群但却茕茕孑孓立的作家了。《世界建筑师(套装上下册)》中茨威格怀着一种炽烈的激情,以多彩的文笔,为我们描述的如其说是世界建筑师们的生平,不如说是在塑造出他们的艺术形象。《世界建筑师(套装上下册)》不仅对我们理解这些大师们的生平和内心世界有所帮助,更是我们了解茨威格本人的文艺观和他的美学思想的必读之作。
-
吴祖光自述吴祖光 著在聚焦书系中,被描述的人物是一个客观的对象,任由作者采取各自的立场和眼光来凝视,来扫描,然后用一种较为自由的方式来叙述。这是一本向读者讲述自己人生的历史读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尽可能地集中展现作者自己的人生轨迹和精神世界。本书既可以当作个人化的历史读本,也可以成为教科书之外更有价值的文化读本。大象人物自述文丛所选择的人物,将率先由文化界开始,然后渐渐向其他领域拓展,争取能以多年的努力,与大象人物聚焦书系一起,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尽可能地集中展现各界人士的人生轨迹和精神世界。
-
谢稚柳郑重著从他的兴趣爱好与传奇经历中,人们可以看到公元20世纪中国的风土人情和沧桑变化;从他的一串串丰硕的学术成果里,人们可以触摸到公元20世纪中国文物研究从无到有、曲折起伏的发展脉搏……
-
徐秉方刻竹人生高进勇著在这部传记中,笔者对秉方的坎坷人生,表示同情;对秉方的艺术成就,表示敬重;对秉方的后继有人,表示欣喜。作为一个正直作者,这是最起码的良心。有人以为秉方没有“大师”的职称,而非“大师”也,没有必要大花笔墨为其著书立传。笔者以为:没有职称但有真才实学要比有职称而无真才实学要好。那种只凭“学历”、“文凭”的偏颇之举,耽误了多少有用之才!令人心痛!秉方虽无“大师”职称,但有真才实学,凡是懂得竹刻艺术的人,见了他的留青竹刻作品,都会毫不犹豫地称赞说:“他是真正的大师!”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也不是秉方一个人的悲哀。因为,不仅仅是职称评审,各类评奖、工资评定、职务升迁、乃至司法等方面,类似的不公正,却以冠冕堂皇的程序,让多少人哭诉无门。难道我们不应该反躬自省吗?当你读完本书后,从中会悟出不少真谛,有利于我们做人和处世。笔者以为:创造人生是激情、意志和智慧的结晶。没有激情,人会颓废;没有意志,人会凋零;没有智慧,人会平庸。因而,人生要磨练,人生要积淀。秉方的艺术成就到了这一步,想收藏他作品的人当然不少,尽管艺术已走向市场,但他始终坚持以技艺研究为主要目标,对登门求购者的介绍完全是学术性的,不仅不积极夸耀作品,反而说:一个艺术工作者的得意之作是有限的。他对自己的作品评价是得意之作少数,代表作品多数,应酬之作部分,并对早期作品一件件批评。凡有人向他求购一件作品,他都会认真考虑,必须物有所值。所以登门者都认品太少,能收藏到他的作品者也就寥寥无几。因此,往往处理不当,就做难人,他能理解别人,但有些人达不到私欲就不肯谅解他,对他产生这样、那样莫名的看法。现实中正直者往往被人误解,虚伪者常常获得信任,这种现象也许是无法改变的。作为出版了多部长篇f轨己文学的作者,以为:传记文学的职能,不仅要写一个人的生命历程,还要着力描述这个人有关的生存环境,刻划与这个人有关联的群体,乃至真实地描述出这个时代的历史缩影。笔者正是为实践这个宗旨而作出了最大的努力。
-
贝多芬传(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贝多芬传》是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著名的人物传记之一。这是一颗受伤后近乎窒息的心灵勃发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响乐(贝多芬本人正是这样的经历),是对音乐艺术大师贝多芬一生的真实素描。贝多芬所处的年代,正值旧的毁灭与新的勃发交加,他的成功掩隐着无可言说的苦痛,他的一生就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与多舛的命运斗争的过程,那是“苦难铸成的欢乐”。基于这一点,作者在选材、构思以及切入手法上都别出心裁,广泛且不乏深入地探寻起贝多芬的传奇,给读者以全方位的撞击。体验痛苦,品尝快乐,这是作者对贝多芬,还有每一位读者衷心的劝慰。读完这本传世巨作,相信你一定可以获得思想和艺术方面的双丰收,并在潜意识里酝酿着永远的思考和感动。
-
林晓陈幼民本书涵纳了林晓画家的生平、艺术道路、艺术思考、他人的评说和画家的代表作品赏析。该书不求严谨,但求避开刻板,这有些类似中国传统视线中的“游目”,游目之内,浅尝辄止,实是娓娓道来,把画家各个面相呈现给读者。如果读者能就此步入画家的艺术世界,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神髓有所体悟,那么本书的意义便出来了。
-
艺术星座——花淑兰王凤翔著花淑兰不但是一位全国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独树一帜地创造了花派表演艺术,而且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评剧艺术教育家,广收弟子,传授技艺,可谓呕心沥血。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花淑兰演出剧目二百多出,公演万余场,为我国评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她的代表剧目《茶瓶计》《谢瑶环》《黛诺》《半把剪刀》《霓虹灯下的哨兵》《牧羊卷》等,是她对艺术精益求精、孜孜以求的例证。其中优秀唱段被灌制成唱片,一些经典剧目被录像录音,为传唱。花淑兰及其戏剧艺术可谓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不仅东北的老百姓喜欢她的戏,而且华北、内蒙古的老百姓,乃至海内外侨胞,也非常愿意看她的戏。《艺术星座――花淑兰》是一部全景式地刻画和展示中国当代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花淑兰艺术生涯的长篇纪实小说。作者不惜笔墨,将花淑兰与深远的社会历史背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1929年花淑兰诞生写起,一直写到2003年花淑兰荣获“中华英才”杯大奖为止。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作者将主人公花淑兰置于抗日战争时期。花淑兰两岁时便发生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作者在描写她出身于梨园世家的苦难生活的同时,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战火从东北蔓延到华北。不久,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战爆发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八岁的花淑兰便跟随母亲刘玉舫浪迹江湖边学艺边演戏。接着,花淑兰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她的评剧表演艺术开始花蕾绽开,北平天桥演出的文武兼有的《保龙山》享誉京华,一生中始终是主演便从这里起步。之后,花淑兰迎来了新中国成立时期。她先后在北京、天津演出现代戏。紧接着,则是抗美援朝时期。花淑兰为捐献飞机、大炮而多次举行义演,并赴朝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便是社会主义时期。这是花淑兰从艺的重要历史时期,当然,她经历了“文革”和改革开放。在大约跨度将近七十五年间的广阔历史背景下,通过复杂的社会矛盾斗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葛,刻画了花淑兰和她如何创造花派艺术以及爱党爱国家爱人民的光辉形象,同时也描也描绘了戏曲艺术界众多人物尤其是花淑兰的弟子们的形象。书中展示了广阔的历史画面,作者将事业与爱情、家庭与事业、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社会变革等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揭示出花淑兰和她的诸多弟子、学生在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道路。这部长篇纪实小说,把一生坎坷、德艺双馨又颇有些传奇色彩的的艺术家花淑兰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
韩美林自述韩美林著;李辉主编这是一套与“大象人物聚焦书系”颇为不同的丛书。在“聚焦书系”中,被描述的人物是一个客观的对象,任由作者采取各自的立场和眼光来凝视,来扫描,然后用一种较为自由的方式来叙述。在这样的情形中,作者的主观色彩,不可避免地决定着叙述角度和叙述语言,于是,他所聚焦的人物,常常可能是他心中的“那一个”对象,而非人物的全部真实。加上丛书的篇幅所限,一个被描述人物的一生,他的丰富而多有变化的方方面面,远不能详尽地呈现出来。如今,“大象人物自述文丛”将弥补这样的缺憾。在这个系列中,所选择的人物,不再是被他人聚焦扫描的对象,而是一个叙事的主角,向读者讲述自己的人生。与“聚焦书系”相比,它也许更让读者讲述自己的人生。与“聚焦书系”相比,它也许更让读者感到亲切。因为,它既可以当作个人化的历史读本,也可以成为教科书之外更有价值的文化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