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届
-
张君秋张学玲 著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先生(1920—1997)是继梅尚程荀“四大名旦”之后,京剧旦角艺术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2020年正值张君秋诞辰一百周年,其女张学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并查阅了大量资料,历时五年有余,完成了本书的写作。张君秋人生经历曲折丰富,其人生历程既体现时代变迁,又彰显着鲜明的个性。其中的波澜壮阔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他从一个贫苦之家的孩子成长为独树一派的巨匠,他勤奋学习、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京剧史上的辉煌篇章,对今天的读者仍富有启迪意义。书中提供了大量真实生动的细节和京剧发展史资料。
-
沈周六记汤志波,秦晓磊 编《沈周六记/知趣》分六个专题,通过居、游、观、友、隐、忧六个面向的深入解读,呈现沈周生活、艺术、心灵的丰富细节。透过遗存的诗文绘画,还原一位生活在明代中叶、居住在苏州乡下、终生不远游的文士的所见、所思、所感,展示沈周如何在应对生活中获得艺术的灵感与心灵的力量:对乐趣的发掘,对忧患的阔达。《沈周六记/知趣》的六位写作者,都是在沈周研究领域不断耕耘的青年学者。就今日学科体系划分而言,三位来自美术史界,三位来自文学史界。对于六位写作者来说,此书的写作,既是对日常学术写作范围及写作方式的一次打破,也是一次深入沈周心灵的旅行与对话。
-
徐悲鸿时代夏桂楣 著《徐悲鸿时代》(三卷本)是一部以描写徐悲鸿一生为主、兼写同时代艺术家的历史文学,是首部全景再现徐悲鸿及其艺术家命运变迁的巨作。它讲述了徐悲鸿坎坷崎岖、多灾多难,而又砥砺进取、成就斐然的一生,以徐悲鸿的一生为时间跨度,同时以他为中心线索串联起相关的一众艺术家,可以说描绘了一幅艺术家的群像画卷,这些艺术家有一百多人,如齐白石、刘海粟、张大千、傅抱石、吴作人、蒋兆和、李苦禅、李可染、宗白华、徐志摩、田汉、郁达夫、傅雷、盛成、常书鸿、滑田友、李桦、艾中信、董希文、尹瘦石、王式廓、吴冠中……对他们的群体生存做了深入探索与细致描绘,对人物的思想交锋、师生相承、艺术交往、矛盾纠葛、爱恨情仇等细节都娓娓道来,让今人从各方面了解这些艺术大家。突出他们业精于勤、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精神;也突出了他们作为较早放眼看世界的人,所具有的开放意识;以及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对祖国的热爱、忠诚,用艺术及行动表达的家国情怀。从这些艺术家的身上,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对艺术的追求,更是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同时也会增长许多艺术知识,陶冶人们的艺术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对中国近现代艺术的发展有一个大致了解,是一部形象性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史。 本书虽然可以当作历史演义来看,但却严格按照历史资料来塑造人物,没有凭空臆测,都是历史和艺术的真实。徐悲鸿是本书传主,他将艺术家的故事串连起来。主线和支线穿插,支线和支线彼此呼应,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叙事结构。人物命运传奇生动,语言流畅浅显形象。有一些学问、有许多艺术,有一些趣味、有许多曲折…… 徐悲鸿学生、后人,画家、作家、学者鼎力推荐。侯一民、戴泽等艺术大师,冯苓植、官布扎布等作家联袂推荐。徐悲鸿的学生、中央美院卓越教授戴泽力荐该书,并亲笔题写“永远的徐悲鸿”。
-
哈罗德·品特[英] 迈克尔·比灵顿(Michael Billington) 著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1930—2008)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散文家、诗人、导演、演员和政治活动家,其主要成就体现在戏剧创作上。品特一生共创作了29部舞台剧,是自萧伯纳以来英国20世纪*重要的剧作家。2005年,品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他的戏剧发现了在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之处,并强行打开了受压抑者关闭的房间”。品特的部分剧作已译成中文,其中有几部已搬上我国舞台,对我国新时期戏剧生态有着重要影响。 作为一名富有创新性、争议性和挑战性的剧作家,品特一直是国内外戏剧圈和学界关注的焦点。评论家迈克尔?比灵顿撰写的《哈罗德?品特》是一部获得了品特本人首肯的权威、客观的传记,是品特戏剧研究者的必读之作。
-
捧起希望解海龙,王薇 著本书以解海龙五十年来的摄影生涯为核心叙事线索,讲述了解海龙从业余摄影爱好者,成长为中国著名摄影家的人生历程。同时,在书中,解海龙还以历史亲历者的口吻,重点讲述了希望工程救助失学儿童及他助力希望工程的故事。解海龙作为支援希望工程的标志性摄影家,是中国摄影家群体的杰出代表。以解海龙为代表的摄影人用摄影术激发了中国人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大众摄影和专业摄影推动中国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典型案例。 这项以“希望”命名、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为使命的社会公益事业,为未来种下希望,用希望点亮未来。希望工程已不仅仅是一般的教育公益项目,而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体现强大凝聚力,铺筑自己未来复兴之路的伟大工程。
-
德彪西保罗·霍尔姆斯 著,李孟国 译《德彪西》是一本完整记录德彪西诗意、浪漫一生的传记,珍贵的照片和信件,鲜活地展现了德彪西的音乐创作生涯与人生轨迹。德彪西带着执拗的脾气进行着反传统的探索,如他所言“保持自我,并为自己的信念牺牲受苦”。通过对异域音乐素材的熟练运用、对传统调式与和声体系的颠覆,他保持住了他独特的艺术形态,证明了其作品中所具有的细腻、精致和不俗的品位。德彪西像任何领域里卓有建树的人一样,并不喜欢人们给自己贴上某流派的标签,他的音乐营养来源是多元的,并不限于印象派。事实上,他也受马拉美等“象征派”作家和诗人的影响。作为20世纪现代音乐的开创人物,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贝多芬[英] 阿蒂斯·奥尔加 著,赵国春 译《贝多芬》用贝多芬生前的信件、同时代人的描述,以及丰富的图画资料,还原了“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和他所处的时代。 贝多芬的作品既是个性的映射,也是时代的产物。他少时经受父亲严苛的教育,一生追求纯洁美好的感情而不得,晚年罹患耳疾以致听力尽失,坎坷的经历造就他倔强而敏感的个性。同时,贝多芬又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使交响乐成为反映社会变革的体裁,赋予其极强的感染力和宏伟的气魄。 纵观贝多芬作为作曲家的一生,他创作颇丰、涉猎体裁广泛,在交响乐的结构与思想内容上实现突诸多创新,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同时开启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门户。
-
张伯驹十五讲张恩岭 著张伯驹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一个极具魅力的名字。他是词人、收藏家、戏剧家和书画家,1982年逝世至今的30多年里,怀念和评价他的文章、讲话不断见诸报刊,记录其生平的书籍更是频频问世。《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纪念张伯驹诞辰120周年的文章称他是“百代高标,千秋丛碧”。除却他的文化成就和人格魅力之外,张伯驹先生还是一位很有“故事”的人物。正是抱着这样的认识,作者张恩岭决意以实事求是、拒绝戏说的态度来讲一讲张伯驹。《张伯驹十五讲/七里河讲堂》是记录介绍张伯驹生平、文化艺术成就、人格魅力和逸闻等的传记性文学作品。作者以通俗的笔法,流畅的文字,系统、酣畅地展现张伯驹先生思想、学识的博大精深及其一生的绚丽多彩,其中穿插的许多生动故事又让该作品极富可读性,妙趣横生。
-
记忆中的徐文达先生徐晓梅 著徐文达,河北人,诗书画印均工,尤擅狂草,其书风苍劲磅礴、气罐雄浑。1980年代主持成立山西省书法研究会。1981年主持成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任第一副主席期间,对山西省书法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山西省书法人才队伍的建立呕心沥血。先生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广博的艺术修养和对书法艺术孜孜不倦、勤奋以求的精神,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对当今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导向意义。本书是先生的朋友,同事,学生,亲人等写的回忆文章的一个结集。
-
闲云出岫望黄公汪泉 著,周江勇 编黄公望跌宕起伏、率意不息的人生传奇,如同《富春山居图》一般,绚烂而内敛,丰富而简约,如啜琼浆,耐人寻味。一段段历史场景穿越时空,在史料文献和现代叙事的碰撞交汇中,淋漓尽致地展现黄公望其人其画,似一片闲云出岫来,定格为又一幅绝美长卷。阅读《闲云出岫望黄公/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不仅是与黄公望的隔世对话,也是对《富春山居图》的灵魂解读,更是一场人生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