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届
-
坚持与抵抗何言宏,杨霞著简介:每一个作家都有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莫言徜徉于高密乡,张炜沉浸于葡萄园,张承志皈依于西海崮。韩少功则找寻到了他的马桥世界。从20世纪80 年代的《爸爸爸》和《女女女》,一直到90年代的《马桥词典》,他似乎一直在寻找着这个精神家园。重视寻求理想的过程,甚至重于理想本身。这种潜在的动力,成了韩少功奔走异乡的精神路标。也许他认为,人生的道路本就是过程,他在其中汲取着美丽,寻求着慰藉。编辑推荐: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在记叙韩少功一生主要经历的过程中,对于韩少功的文学创作进行了记录与评析。对于早期的《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等等,中期的翻译著作昆德拉的小说和佩索阿的《惶然录》,后期的《马桥词典》、《暗示》,以及一直交织其中的从文学作品本身发出去的各种文学评论运动和种种思想风波……,在评传中作者都从其内容、思想以及影响等等方面作出了论述。其中有些评论还非常精彩,深刻地剖析与深入地阅读,进而从韩少功笔下的作品,折射出韩少功作为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文品格。书摘:1985年之前,韩少功曾有过为期两三年的困惑与沉寂。但在1985年,他突然一鸣惊人地连续抛出了《归去来》、《爸爸爸》和《女女女》等在今天看来依然能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对当时的文坛不啻是几声炸雷。它们有着共同特点,都是对一种文化意识的彰显和对某种精神病症的深入剖析。《归去来》中的“我”是一个患有“失忆症”的人,《爸爸爸》中的丙崽,是一个天生的白痴,而《女女女》中的幺姑,患的则是中风。这些设置大都有“满纸荒唐言”的意味,但在其中所深含着的辛酸复杂的文化内涵,谁又能解?这些人物,几乎都是某种精神痼疾的象征,他们行为古怪,性情乖张,病态突显。这些作品,无疑是对我们的民族文化与精神心理结构进行开掘的全新尝试,它们借助荒唐的形式演绎深刻的内容,借助超常的病症转释潜伏的疾病。而这些荒唐的疾病,无疑与我们的历史创痛、现实痼疾和文化病根直接相关。《归去来》是韩少功的第一篇“寻根”小说。它所讲述的,是“我”在无意识中回到了农村的故事,其中透露出韩少功想重返历史进行重新审视的努力。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叫黄治先的老知青,在返城多年后,有一次却不知不觉梦游般地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山村,一个很像是他曾经插队的地方。他被乡民们误认为是曾经在那里插队的“马眼镜”,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误会。在令人尴尬的误会中,主人公忆起了他插队生涯的某些片断。这些片断如梦如幻、离奇生动,呈现给我们的精神世界遮遮掩掩、欲说还休。“我”的故事在“我”的记忆和乡民们的记忆中展开。由于“我”和“马眼镜”并非一人,所以二者的经历并不一样;但又因为都是知青,可能会有一些相似的经历,因而“我”和“乡民”们的记忆时而矛盾,时而重合。这便造成了“我”在“黄治先”和“马眼镜”的角色中奔忙穿梭。“我”的历史身份是混沌的。在这里,“我”和“我的历史”一样都处在被动的状态中,那么造成“我”这种被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那个被他人记忆和文化书写的“我”对“我”的精神施加了压力,造成了“我”记忆的困难。但历史就是这样,它无法逃脱被人篡改和书写。这种历史观正是韩少功在文化“寻根”后所获得的。“我”和“黄治先”,分别代表了被改写后的历史和原先的历史。那么,“我”为什么又会接受这种改写呢?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一一“我”在与老阿公等人的对话中,神奇地回答得自然流畅。而在与艾八和四妹的对话中却是吞吞吐吐,显得 ……
-
猎美的足迹赵小芹 著龚古尔认为一个文学艺术家需要独身,《猎美的足迹》中五位文学艺术家有三位是独身。福楼拜不仅独身,还强求自己耐得寂寞与孤独,如此方能超脱世间的名利与喧嚣。克瓦塞故居原址为修道院,也是福楼拜一生写作的隐居所。即便当代,第一位亚裔法兰院士程抱一先生,仍是把自己关在修道院近一年的时间,成就了他的一部扛鼎之作。是否从事艺术创作,独身就成为必要的呢?至少《猎美的足迹》中还有莫奈与左拉并非独身,而且有过不止一个妻子、家庭。但他们超越了所陷身卷入的时代与生活事件,首先用自己独特的人生,实现了第一部创作。试问:读者朋友,你们哪一位不是正用自己的生命在创作呢?回到“猎美”之中,并非总是同龄的五位文学艺术家,其间却存在一种联系:莫泊桑把福楼拜与屠格涅夫当作文学的精神导师而顶礼崇拜,又赞叹不已地定义莫奈为“猎美的人”。童年左拉就受到塞尚那兄弟一般的保护,通过塞尚又跟印象派画家结伴同行,其创作生涯可以说乃从“印象派”开始。《猎美的足迹》并非艺术作品的评论,作者宁愿同读者一起,通过对五位文学艺术家人生创作的探索,开始第一步审美。
-
最后十年郑振铎 著,陈福康整理著名现代作家郑振铎先生1949-1958年的日记。郑振铎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作家,本书收入了他解放后的绝大部分日记,共分为五个部分。前三部分是郑先生出国访问的全过程记录;后两部分是他生命的最后两年的日记,包括出国访问及在国内出差的全过程记录。这些日记属首次出版,内容极为丰富和生动,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可视为新中国最初十年的重要文化史料。
-
傅雷书简傅雷著;傅敏编本书辑录我国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先生致友朋辈三十余家的书信,凡二三九通,上起三十年代,下迄去世之日(1966),历时三十余年。在这些书简中,作者或畅谈文学,或探讨艺术,或评论翻译,间及国事、家事、天下事,备见堪作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代表的傅雷先生耿介性格和人间情怀。如与《傅雷家书》参照阅读,当可更全面地理解其艺术、生活和精神世界。编辑推荐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从三十年代起,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主要有罗曼·罗兰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巴尔扎克名著《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梅里美的《嘉尔曼》等三十余部翻译作品。写有《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专著,以及《贝多芬的作品及精神》、《评〈三里湾>》、《评〈春种秋收〉》等论文。
-
安徒生传(丹)詹斯·安徒生(Jens Andersen)著;陈雪松,刘寅龙译以《丑小鸭》、《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等一系列童话闻名于世的丹麦著名童话作家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是一位性格和经历十分复杂的人物:他谈吐幽默、多才多艺;他脾气古怪、正直善良;他极富个人魅力,而又不循规蹈矩……安徒生的魅力到底在哪里?他的作品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震撼力?本书作者根据搜集的大量资料,以时间顺序为纲,从历史、社会、文化和心理学等角度,层层剥离和分析,向我们展示出一个在许多方面不为人知的童话大师…… 本书旨在呈献给大家一位最本真的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他是一个人、一个男人和一位作家。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童话是超越时代的,它们面向大众,极富洞察力,这种特质就是在今天仍然激励着许多人。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读者将这些童话视为快乐、受到启发和影响的无尽源泉。中国人对安徒生的喜爱根源于对安徒生高质作品和他本人的深深崇敬。 丹麦和中国——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看也许会有很大的区别——都对这位深受丹麦皇室和我本人喜爱的艺术家有着同样的欣赏和钦佩。我们都很熟悉他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小人鱼》——也许最著名的还是《丑小鸭》。然而,几乎没有人知道安徒生的生活,以及他是如何进行写作的。 詹斯·安徒生先生通过他值得称赞的安徒生传记,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安徒生的一生。书中描述了安徒生怎样在最贫穷的环境中成长,在学校怎样被机械地——甚至有时是无情地对待。尽管如此,他仍然具有超乎寻常的崇高意志、超群智力,且心胸宽广,但是这种品质在他的特质中却表现得非常复杂,而且常常充满矛盾。他的生活在社会身份和价值方面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从极度贫困到得到高度认可,从工人阶级到上层人物,从文盲、迷信、民间传说到发达的世界大同主义、文雅的文化艺术,从在丹麦一个朴实的小镇度过的童年期到在欧洲精彩的大都市度过的成年期。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在中国所受到的喜爱绝不逊色于他在自己的故乡。感谢中国人对他的欣赏,因为这更让丹麦人认识到了这个天才人物的品德,这种品德是世界所公认的。为此,在世界范围内庆典安徒生诞辰200 周年之际,以中文来出版这部生动厚重的安徒生传记是再合适不过了。 九州出版社的成功不仅在于让安徒生和丹麦文化受益,更在于它将加强中国和丹麦之间的文化交流。
-
小说家老舍(法)保尔·巴迪老舍是古典诗词的爱好者,成都杜甫草堂的长廊的门柱上悬挂有老舍的书法作品。他的朋友臧克家先生曾用“外圆内方”来比喻他的性格,这个比喻极为恰当,概括了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老舍:在经历了很长时期的痛苦的适应过程之后,老舍突然发现他所欣赏的一切事物的价值都受到了嘲笑,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对抗命运,毅然弃世“舍予”。保尔·巴迪在欧洲老舍研究界颇有名气。他因研究老舍,撰写关于老舍的论文而闻名,他曾组织了一个名为“欧洲老舍爱好者协会”的社团,还组织翻译了一大批老舍著作。巴迪的研究特点对于中国的老舍研究是有启迪的,宛如一息清新的风,刮来的不仅是新观点,而且是新思路。
-
日本历代女诗人评价陈岩,刘利国本书以编年的方式为序排列,在诗人与作品的选择上,尽量顾及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流派,对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手法也尽量予以介绍。通过这些做法,使读者体会出日本古今各派的女诗人是如何以不同的视角观察与表现社会、自然、人生以及他们在诗中的美学追求。
-
叶圣陶年谱长编商金林《叶圣陶年谱长编(第4卷)》通过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全面详尽地反映了圣陶先生长长的一生奋进的历程,包括谱文和附录两部分。谱文是谱主从1894年10月28日出生至1988年2月16日逝世为止的正谱。附录则记载了谱主逝世以后有关其著作的出版和纪念活动。全书分为四卷,第一卷为1894―1935年的谱文,第二卷为1936―1949年的谱文,第三卷为1950―1965年的谱文,第四卷为1966―1988年的谱文和附录。
-
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辉煌篇章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寻访苏青毛海莹 著曾以一部《结婚十年》轰动上海文坛的苏青,在上世纪40年代是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风格独特,笔致活泼自然、亲切细腻。本书从苏青的人生起点——童年的宁波生活谈起,寻访苏青足迹,讲述苏青人生故事,分析作家堪称前卫的女性意识,从而给研究苏青作品的个性、文学特色提供一种全新的、轻松进入的视野,其中许多资料史实为作者亲自调查采访得来。苏青作为上世纪40年代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曾以一部《结婚十年》轰动上海文坛,她的作品风格独特,笔致活泼自然,擅长写身边事、家庭事、生活事,亲切细腻的小说语言和热辣深刻的议论文风,成为她的创作特色。本书以一个研究者的角度,从苏青的人生起点——童年的宁波生活谈起,寻访苏青足迹,讲述苏青人生故事,分析作家堪称前卫的女性意识,从而给研究苏青作品的个性、文学特色提供一种全新的、轻松进入的视野。许多资料史实为作者亲自调查采访得来,文中穿插的宁波民俗描写和细节还原式的故事场景成为本书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