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届
-
梦幻守望者(美)玛格丽特·塞林格(Margaret A.Salinger)著;潘小松,刘晓洁译塞林格的女儿讲的故事跟他的小说一样迷人,这里有信息使我们不禁改变自己对塞林格作品的预估,有些想像还被放大了。这本回忆录很可能引起对塞林格小说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的重估。本书给他在许多眼里的神秘边缘生活方式提供了一个维度。——《纽约时报》新出炉的讲述全部事实的回忆录,揭开了八十一岁父亲古怪私秘生活的盖子。对J.D.塞林格迷和学者来说,这些细节引人入胜。她给父亲作品中的自传成分加了明显标志并且在心理学上提出敏锐见解。——《纽约邮报》《梦幻守望者》揭示了塞林格神秘面貌的裂纹。——《沙龙网》玛格丽特·塞林格的作品显示了女人的观察力灵巧地应用于男人的写作时所具有光辉。很少有回忆录这么让读者反思一个著名作家的小说整体,这本回忆录是塞林格评论里浮出的最好的书之一。——《学术写作评论》美国最著名的在小说里创造早熟孩子的人,生了个杰出的女儿,这个女儿尚有道德神经纤维,证明能经得起J.D.塞林格血肉之躯的挑战,也经得起他深藏不露的神秘的挑战。佩吉是解读父亲作品的大师,细读作品时有平衡技巧,善于解出父亲的创作动机和行为。这本书杰出之处在于:在描述自救的过程中,作者解构了塞林格神话。——《里奇蒙时报》弗州分印点对国内最受人崇拜、最隐秘的作家之一的一份前所未有的观察。——《今日美国》
-
李芳清菏泽面人李鲁汉他是菏泽“面人儿”第五代传人;他曾先后从师于著名“面人儿”艺人李俊和、李俊兴……他就是民间工艺美术家李芳清。本书为乡土艺术大师丛书之一,为你讲述了明间艺术家李芳清的传奇“捏面”人生!
-
叶圣陶周溶泉暂缺简介...
-
鲁迅画传白帝著鲁迅一生帮在寻找,在矛盾、坚持,怀疑、伤痛,忍耐等复杂的情绪中挣扎、煎熬。他希望人仍尽快忘掉他的文字,他说:如果20年后还有人研究他的文章,他会觉得悲哀,因为到那时时代己经不同了。然而,就其思想的影响力和艺术的穿透力而言,在20世纪的中国作家群中,是很少有人可与鲁迅比肩的。在漫漫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时间老人将会湮没许多的东西,包括丑恶和美好。但鲁迅或许会长久地留存下去。因为,他是鲁迅,是被称为中华民族之魂象征的鲁迅,是深刻得“说不尽的鲁迅”。 在现实社会条件下,在促使我们民族自省、自励,昭示人们追求光明和进步方面,鲁迅的著作和思想依然是无可替代、难以超越的。因此,我们今天带得学习鲁迅,纪念鲁迅,弘扬鲁迅。
-
辛弃疾资料汇编辛更儒 编《辛弃疾资料汇编》汇集了南宋以来有关辛弃疾的资料,主要范围包括:1.相关史乘、别集、笔记中有关辛弃疾生平事迹、交游、佚作的蛛丝马迹。2。诗话、词话、笔记中对辛弃疾其人其作的评论。3。别集、总集、类书中效稼轩体、步稼轩韵之颇富代表性者。资料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分为南宋、金、元、明、清四个时期,同一朝代的资料大体按提供者(作者)的生年先后顺序排列。《辛弃疾资料汇编》资料收集较为丰富,编排清晰,对辛弃疾其人其作及相关文学史的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文学史家谭丕模评传张谷谭丕模(1899-1958)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卓越的教育家,是我国最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文学史的学者之一。本书系统介绍了谭丕模先生的一生,着重记述了他的学术研究、教学和革命文化活动,评传突出了对谭先生学术著作的评价。谭先生在高校从事教学30年,因而他的教学活动也成为评传的重要内容,本书的最大特色是写作者多数为谭先生的老同事、老学生,他们怀着对先生的崇敬之情颂扬了他创造奉献的一生,认为谭先生继承和发扬了民族的优秀传统,其精神和著作给代后留下了丰富宝贵的财富。
-
少年邹韬奋邹华义这是一部以卓越文化战士、伟大的爱国者邹韬奋先生少年时代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传记文学作品。全书由近30篇充满传奇、趣味盎然的故事组成。自信、好学、独立、有爱心、坚忍不拔、勇于探索……这些美好的基因,早在少年时代,就在韬奋身上展现出来。从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是远大的理想,什么是坚定的信念……
-
回忆录(印)泰戈尔著;谢冰心译他被视为一个怜悯弱者、同情被压迫大众的诗人,他被视为一个习恨黑暗、争取光明的杰出代表,他被视为“生命之生命”、“生命之泉”,他被视为有一颗“洽流—凄美”的心……他曾为“卑微生命与渺小痛苦”而歌,曾为贫穷、落后与民族屈辱而哀号,他五十二岁时以自己“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作《吉檀迦利——饥饿石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东方人。他被称为“诗圣”、“印度的良心”、“印度的灵魂”。他代表着正义与人道,他是这充满屠杀与仇恨的混乱世界里,亮着的不灭的一盏油灯……有关他的传记和回忆录多如牛毛,惟有这部书,连同他晚年所写《我的童年》,是他亲手撰成的。所有其他的著述,都无法绕过这部书。这部书曾被译为英文,1917年麦克米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充满诗意、文笔优美、境界高迈、不可多得的名著。阅读本书之理由:他以其“至为敏锐、清新、优美的诗作”,成为东方作家中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典著名诗人海顿斯坦姆极力称扬他为“具有真正伟大水平的理想诗人”,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认为他的诗歌是“高度文明的产物”,从中看到了他“毕生梦寐以求的世界”。美国现代主义诗人庞德甚至说“我们发现了自己的新希腊”,在他面前“我好像是一个手持石棒、身披兽皮的野人”……他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同时把西方文化介绍到印度的最有影响的人物。这部名为《回忆录》的自传,撰成于1916年,正当他五十五岁的壮年。这部书只记录他从出生到二十四岁这一时期的生活与理想。二十五岁时他已是同代诗人中成果卓著、出类拔萃的抒情诗人。他的父亲是宗教哲学家、宗教改革家以及梵社主要活动家,二十岁祖父病逝时曾发出“人生如此荒凉,世界犹如墓地”的感慨。他在一个充满智慧、才能、激情与自由精神的家庭中长大。他的母亲育有十五个儿女,管理着一个四世同堂、人口上百的大家族,他排行十五、有六个哥哥。他二十二岁成婚,由父母包办。他在这部书里记录了许多与自己相关的人与事、惟独不提自己的婚姻,不描写这位“贤慧的泰戈尔夫人。”本书适合:中外文化交流史之研究家,印度文化之研究家或爱好者,诺贝尔文学奖之研究家或爱好者,诗歌之研究家或爱好者,大中小学生……
-
秋的怀念殷世江,黎阳编著书中以流畅的语言和珍贵的照片插图,翔实地记述与真实地再现了韩菁清、梁实秋两人不同的生活经历;记述了他们由相识到相恋到走入婚姻殿堂的过程;记述了他们结合以后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记述了梁实秋去世以后韩菁清仍与梁实秋心心相印,整理梁实秋的遗稿,联系出版他的遗作,以实现自己对梁实秋的怀念。读罢此书,使人仿佛来到绿茵,踱步溪旁,品尝着清冽的甘泉,感受着他们那纯挚的情操;仿佛让人立在大海的礁边,凝望着朵朵的浪花,撒下珍珠般的晶莹。
-
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刘锋杰 著《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是一本批评史论性的学术著作,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六位有影响、有代表性的批评家为研究对象,按人分章,各自成篇,但又不是互无关联的批评家论的简单结集。它在对象选择、材料运用、结构谋篇、论点展开,以及研究方法、观察角度等方面,都颇见新意,很有特色。《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虽然只写了六位批评家,却涉及了现代文学批评史上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涉及不少长期争论不休,夹缠不清的历史是非和人物评价,因而难度很大。作者从最初发表有关的研究论文算起,到书稿完成,中间经过了大约整整十年光景。真可谓“十年磨一剑”。作者说,他是“怀抱着同情,怀抱着理解”,“走向每一位已经逝去的批评家”的。总观全书,你就会发现,此言不虚。因为这并不是一纸:空洞的声明,而是作为一条实实在在的重要学术原则,被认真地贯彻到作者的研究实践中去了。在这里,无论是同情,还是理解,都包含了对研究对象的尊重:首先是人格上的尊重,同时还有学理上的尊重。由于有了这种尊重,研究者就有可能从各个批评家所处的具体情势和具体文化历史环境出发,把全部有关的因素都过细地加以考虑,然后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与判断。以对周作人的评价为例。八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开始对他有了一些研究,且呈逐渐深入之势,但也颇有争议。从《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作者但对有关的情况和问题都了若指掌,自有不同的招数,即把政治的评价和学理的评价进行了区别。比如,在五四时期周作人的评价上,他既充分肯定了这位批评家提倡“人的文学”,标举人道主义的历史功绩,又从学理的角度对其人学所包含的两重二元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至于后来周作人的失节,他当然无意于回护,但在学理上却没有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而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决不轻易地因人废言。尽管他的某些具体结论未必都能站得住,但作为一种顾及全人的建设性研究态度与方法,却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