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
-
达洛卫夫人(英)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著;孙梁,苏美译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达洛卫夫人》描写了一位议员夫人一天的活动过程。全书以主人公为核心,以她的生日晚宴为枢纽,突出地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典型:代表上流社会及习惯势力的“大医师”布雷德肖和平民出生的史密斯,是对当时英国社会的刻画
-
教师(英)夏·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著;刘云波译主人公威廉·克利姆斯沃思的母亲原是一位贵族小姐,因下嫁给了一位商人而得罪了两位哥哥。丈夫死后,威廉的母亲贫病交加,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而两位身为贵族的哥哥却见死不救,眼睁睁看着妹妹留下两个孤儿,带着满腹怨慨离开了人世。后来,两位舅父迫不得已,同意为威廉支付教育费用。威廉寄人篱下,饱受屈辱,最后毅然与舅父决裂,投奔了已发迹成为工厂主的亲哥哥爱德华。但是哥哥不念手足之情,对他及尽刻薄虐待之能事。威廉愤然辞职,在一所私立学校当了教员。在那里,他在爱情上也遭受了挫折……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著,张江南 等译保尔的形象,在中国读者心目中,曾一度成为正直和坚强的象征,成为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象征。"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段曾经被无数中国人当作座右铭的话,今天读起来仍然让我们充满激情。本书是一本苏联长篇小说。N.A.奥斯特洛夫斯基于1934年著。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小在贫苦的工人家庭中长大,炼就出一副坚强不屈的性格。十月革命后的俄国,面临着经济困难和帝国主义及反动派的进攻,青年保尔在布尔什维克党员朱赫来的革命思想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的道路。无论是在布琼尼骑兵团当骑兵,还是做共青团工作、肃反工作,或者在自然条件极度恶劣的情况下修筑铁路,都表现出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旺盛的革命热情。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年代,保尔对待自己的生活,采取了严肃、革命的态度。他的名言是:"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保尔是苏联文学中的英雄形象之一,其经历与作者的身世有许多相似之处,1935年苏联政府因此书授予作者列宁勋章。此书1942年由梅益翻译成中文出版,发行200多万册,保尔·柯察金的形象在中国青年中影响很大。即使时代变了,体制变了,这种精神仍然值得提倡。物欲横流,竞争激烈,发展个性,强调自:在人心浮躁的今天,人们又在重新呼唤真诚友爱,呼唤正直善良,呼唤艰苦奋斗的作风和奋不顾身知难而上的英雄主义精神:再看一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会使人们在深刻反思的同时,重新感悟一次人生的价值,从而使我们今天的脚步走得更坚实。
-
歌集(意)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著;李国庆,王行人译本书收集了爱情诗歌、风格诗歌、抒情诗歌等具有代表作的诗歌。
-
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英)伍尔夫编著;曹元勇译编辑推荐:《海浪》是20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力达到鼎盛时期的作品,出版于1931年。这部高度诗意化、抽象化、程式化的实验作品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故事,倒更像是一部由九个乐章构建而成的音乐作品:每个引子都是一篇精致的散文诗,以太阳和海浪的涨落与变迁对应生命的兴衰沉浮;跟在每段引子后面的是六个没有姓氏的、高度形式化的人物在各自相应的人生阶段——从儿童时代、学生时代、青春时代、中年时代直到老年时代——的瞬间内心独白。引子与正文互相映射,为读者的感官辟开前所未有的、细致入微的通道,最大限度地接近生命、时间、意识以及感觉的实质。这是一部在现代文学的殿堂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作品,时至今日,仍以其精美绝伦的文本结构和诗意盎然的笔调激荡着我们的灵魂。
-
名利场(英)萨克雷 著,杨必 译聪明漂亮的利蓓加出身于贫穷的画师家庭,从小父母双亡,在平克顿女子学校受尽歧视。离校后她凭着美貌和机智,不择手段地猎取金钱,通过投机和冒险,力图挤进上流社会。几经坎坷,几度荣辱,在英国社会的名利场中,她最终还是默默无闻地度日。围绕利蓓加,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爱米丽亚、乔治、罗登、乔瑟夫、克劳莱小姐、都宾等人物的形象。原作副题是《没有英雄的小说》,这里的人物不是简单化的或好或坏,他们都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活动。利蓓加已成为十九世纪初期英国社会的一个女冒险家的典型。
-
田园三部曲(法)乔治·桑(George Sand)著;罗旭,徐和瑾,陈丰译本文库旨在汇总世界文学创作的精华,全面反映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文学的最高成就,为读者提供世界第一流的文学精品,它以最能代表一个时代文学成就的长篇小说为骨干,同时全面地反映其他体裁如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童话、寓言等各主面最优秀的成查,选收作品的时限,外国文学部分,自古代英雄史诗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文学部分,自《诗经》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包容古今、囊括中外的珍贵的文学图书系统。乔冶·桑(1804-1876)原名奥罗尔·迪潘,出身于一个颇有声望的贵族家庭,曾祖父是十八世纪著名的金融家,祖父是梅斯和阿尔萨斯地区的税务官,祖母是波兰王奥古斯特二世之子萨克森元帅的贴身副官。奥罗尔四岁那年,父亲不幸意外身亡,从此她常年在诺昴乡间,由祖母教养成人。
-
梁锡华散文梁锡华著;傅光明选编本书收录了梁锡华散文50余篇,分为情系一环、来鸿去雁、城市哀歌、片语道批评四部分。 本书前言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
-
波斯人信札(法)孟德斯鸠(Montesquieu)著;罗大冈译《波斯人信札》问世于一七二一年,大约从一七○九至一七二○年花了十年时间酝酿和写作。全书由一百六十余封书信所组成,主要是两个波斯人郁斯贝克和黎加游历欧洲,特别是游历法国期间,与波斯国内人的通信,以及两个人不在一起时相互间的通信,还有他们与少数侨居国外的波斯人和外交官的通信。书信体小说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十分盛行。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游记与政论相结合的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哲理小说,它为十八世纪的法国文学所特具的哲理小说体裁奠定了基础。仅就内院故事而言,《波斯人信札》就算得上一部不错的作品。然而,贯穿于全书的内院故事,绝不是整部作品的重心。《波斯人信札》的重心,是有关西方,尤其是有关法国的内容。孟德斯鸠借具有民主进步思想的郁斯贝克的观察和议论,发表自己对社会、政治、政体、法律、宗教等基本问题的观点和政见。内院故事其实只是为了掩护他的这些观点和政见免遭查禁而构思的。作者在本书中,以书信的形式,借两个波斯人之口,对当时的法国社会,作了细致的观察和出色的批判。这两点,也正是我们──本书的几个作者,在讨论中国的法观念问题时竭力想要做到的。有趣的是,孟德斯鸠当年乃是冒了两个波斯贵族的名,以东方人的眼光去品评法国。二百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却是借助几位来自巴黎的青年的眼睛,从法观念角度对中国社会作了一番认真的观察。本书所收的十一封信,就是出于“他们”之手。
-
维莱特(英)夏·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著;吴钧陶,西海译《维莱特》是夏洛蒂·勃朗特的最后一部作品,无论从创作思想或艺术手法上都比以前的作品更为成熟。《维莱特》的女主人公从许多方面来说,就是作者本人的真实写照,作者借《维莱特》展示了自己的主要经历,向世人倾诉自己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