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
-
在其他的世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著,蔡希苑,吴厚平 译《在其他的世界:科幻小说与人类想象》不是一部科幻小说的名录,不是一套宏大的理论,也不是一部文学史;它不是一部关于科幻小说的专著,文中既无定义,也无周详的分析,更不是权威正典。它不是虔诚学究多年钻研的成果,也不是卫道士在守护某种知识体系。“它只是本人,即‘我’,以读者和作者的双重身份,就一生中与某种、多种文学形式及其分支形式间的关系进行的深入梳理。”通过本书,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回顾了她一生与科幻小说的关系,从孩提时代到哈佛大学的求学时光,再到后来成为小说家和评论家的岁月。这些文章见解深刻,辨析巧妙,时有出人意表的幽默和狡黠,读来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
-
布鲁克林有棵树贝蒂·史密斯 著,夏高娃 译本书讲述了11岁小女孩弗兰西在美国布鲁克林一个贫穷而温暖的家庭中奋力成长的故事。尽管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生存环境恶劣非常,弗兰西依旧保持着乐观善良的心态,从未放弃对知识与梦想的追求,在这贫瘠的土壤中如小树一般坚忍不拔,顽强成长。此外,作者通过女孩弗兰西清明而豁达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多彩的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平民社会生活百景图,用少年稚嫩而直接的言语,向我们传达了她对家庭,教育,爱与性,以及诸多社会矛盾的探讨。
-
快乐的死加缪 著梅尔索,办公室职员,无功无过,禁锢于每天八小时的工作制。 札格厄斯,二十五岁时开始筹谋赚大钱,短短几年时间得偿所愿。 一次偶然的际遇,贫穷而健康的梅尔索遇见了富有但残疾的札格厄斯,在两人的精心设计下,梅尔索获得了大笔财富,尝试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后幸福地死去。 从想望到征服,梅尔索走了漫长的一路。在无可避免的死期下,快乐的意义浮现:“快乐的生活没有所谓长短这回事,你觉得快乐就是快乐,没什么好讨论的,连死亡也不会构成任何阻碍——在那种情况下,死亡只是幸福的一个插曲罢了。” “死”是贯穿加缪一生的写作主题:《异乡人》中默尔索因毫不矫饰被宣判死刑,《鼠疫》中瘟疫肆虐全城,《卡利古拉》中暴君任意处死臣民……“加缪曾经也这样表达过身为一个作家,所要表达的东西其实并不多,作家其实会一遍又一遍写同一本书,但这本书的写法每一遍都是不同的。”(一之)《快乐的死》是加缪的小说处女作,梅尔索的抉择和省思,也预告了加缪日后的其他小说和论述。
-
即使不努力[韩]崔恩荣 著,杨雪梅 译《即使不努力》是韩国当代倍受喜爱的青年作家崔恩荣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共收录十四篇作品。在本书中,崔恩荣将目光聚焦于一个个年轻而敏感的心:无法坦诚相待的同窗好友,迷茫而麻木的职场青年,与异国他乡格格不入的少年……书中没有起伏跌宕的故事,也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却在轻描淡写之间显露出作者对内心困境与情感伤口的敏锐洞察,她将年轻人所经历的狼狈和尴尬、羞愧和愤怒、孤独和不安,用清澈明净的笔触一一抚摸,充满善意和理解。崔恩荣以清新温柔的叙事风格独树一帜,其文字简洁自然,蕴含一种平淡的魅力。她用温柔的目光观照社会现实,发掘那些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情感,用真挚亲切的文字讲述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与隔阂。在她的笔下,无论多么微小的生命,都显得闪闪发光。
-
瓦莱莉·佩兰作品系列[法]瓦莱莉·佩兰《墓园的花要常换水》假如我再也听不到你的脚步声,我该如何是好?离去的是你的生命还是我的生命?我不知道。紫堇·万圣是勃艮座小镇的墓园守护人,路过的人和熟人都会来她的住处,在她为他们准备的咖啡里,混合着笑声和泪水。她的日常生活总是伴随着他们的知心话语。有一天,一个从马赛来的男人敲开了她的房门,提出将他母亲的骨灰埋葬在一个男人的墓里……从此一切都变了,记忆和现实交织在一起,生者与死者的纽带被挖掘和联接起来,一些幽暗的人生故事开始闪闪发光。瓦莱莉·佩兰与我们分享了一个女人惊心动魄的经历,她尽管经受了生活的悲辛与考验,仍执着地相信幸福终会到来。 《三个人可以走多远》各有各的路,各有各的方向各有各的梦,各有各的命途1986年,阿德里安、艾蒂安和尼娜在小学五年级分班时相遇。很快,他们就走到了一起,一个承诺将他们联结在一起:长大后离开他们的外省小镇到巴黎去生活,永不分离。2017年,在小镇附近的湖底发现了一辆汽车。维吉妮是一位有着神秘过去的记者,她报道了这一事件。她一点一点地揭示了将这三个儿时伙伴联系在一起的纽带。这辆沉没湖底多年的汽车和他们的友情有什么关系?小说通过一个凄美而残酷的故事,将我们的心绪带回到年少岁月,随着时光流逝,我们长成了各自的样子,过着不一样的生活,而年少时的友谊依然带着劫后的余温。 《星期天被遗忘的人》我的孩子,我的姐妹,想象一下温柔去那边一起生活吧!爱上悠闲,爱和死亡,去往与你们相似的国度!二十一岁的朱斯蒂娜一直与祖父母和堂弟朱尔住在一起,因为他们的父母在某个星期天的一场车祸中丧生。她是“绣球花”养老院的护工,喜欢和老年人在一起,尤其是九十多岁的老人埃莱娜。两个女人成为朋友,互相倾听。有一天,一只神秘的“乌鸦”在养老院里播下了麻烦,那些星期天没有人来探望的老人的家人,总是会接到匿名电话……朱斯蒂娜无意中发现了自己家族的秘密,而埃莱娜讲述的人生故事,被她记录在蓝色笔记本上,取名为《海滩上的女子》。
-
未完成的世界〔西班牙〕胡安·何塞·米利亚斯有些书是计划的一部分,有些书就像闯过交通信号灯的汽车一样猛烈地闯入你的生活。这本就是那些闯过交通信号灯的书之一。我被要求报告我自己,于是我开始研究自己的习惯。在那段日子里,我对自己说:“我父亲有一个电子医疗设备车间。”然后,车间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和父亲在里面。他在用牛肉来测试电动手术刀。突然,他对我说:“看,胡安,它在切开一个伤口的同时也将伤口愈合。”我知道写作就像我父亲的手术刀一样,在切开一个伤口的同时也将伤口愈合,而这时我才明白我为什么是个作家。我完成不了这个故事:我刚被一本小说碾过。 在《未完成的世界》中,作者描述了一个寒冷的世界,一个街道的世界,一个少年发现的世界,写出了他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遭遇的种种苦难与困惑:他透过地下室的窗口往外看街景,仔细观察街上来往行人的一举一动。他一生的目标就是逃离那条街道、那个家庭、那种生活。但不久他发现街道无处不在,因为那就是世界,没有人能够逃离……这是一部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局的小说,贯穿作品的不是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作者的思绪和感受,淡淡地描绘出一个小男孩逐渐发现世界的过程。
-
生存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著,赵庆庆 译《生存:加拿大文学主题指南》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文学批评代表作,首版于1972年。本书是了解加拿大文学的最佳指南,也是阿特伍德早期奠定自己文学界地位的代表作品。在她无比丰厚的文学创作中,这是一部相当独特、甚至称得上独一无二的著作。在阿特伍德看来,代表美国文学中心象征的是它的拓荒精神;代表英国文学的是它的岛屿精神;而代表加拿大的则是其生存精神;此后“生存”也成为她文学创作的关键词之一。尤为可贵的是,本书并不艰涩深奥,而是用一种通俗易懂且不失风趣的写作方式,面向最广大的普通读者。《生存》是加拿大文学史上雅俗共赏的经典,出版后成为广受加拿大读者喜爱的本国文学导读图,并被译成多种语言,成为外国读者了解加拿大文学的一本必备读物,继而对如何通过个体去书写并见证独属于本国的文化产生自己的思考。
-
生活与命运格罗斯曼 著,孙维韬,王福曾,李玉贞 译《生活与命运》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为背景展开叙述,作者格罗斯曼的笔触横跨整个欧洲东线战场。与同时期相同题材的作品相比,尽管《生活与命运》的叙事核心围绕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展开,但是格罗斯曼不仅仅着墨于刻画战争场面的惨烈。格罗斯曼刀笔所至,一副横跨整个苏联大地的历史画卷跃然纸上,从纳粹德国占领区,到斯大林格勒战场最前线,再到为避战火几乎空城的莫斯科,乃至罪犯服役苏联远东地区。通过将故事情节巧妙而精密的穿插和排列,无数被淹没于历史中的芸芸众生在书中重新鲜活起来,不论是集中营中逆来顺受的犹太囚徒,还是战争最前线浴血奋战的士兵;不论是在战争年代投机倒把、打压异己的官僚,还是坚持原则、拒绝出卖良心的知识分子,每个人物都因为真实而变得熟悉,尽管这是一个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的故事,但是它依然与现代社会每一个人的生活与命运息息相关。
-
独抒己见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著,唐建清 译《独抒己见》是《洛丽塔》作者、小说大师纳博科夫的自编文集,以《巴黎评论》《时代》《纽约时报》《花花公子》、BBC电台等知名媒体的采访为主体。22则访谈,11封致编辑的信,14篇文论,勾勒出鲜明而坚定的自我肖像。不同于其他小说作品,《独抒己见》是一份真正意义上的自述;江湖上流传的独具纳式风格的“毒舌”经典语录,大多出自此书。纳博科夫面对着媒体提出的种种刁钻问题,提出一系列坚定见解,谈及生活、文学、教育、电影以及其他种种主题:“洛丽塔”如何险些付之一炬;对蝴蝶怎样迷恋一生;什么是心目中最理想的旅行方式;何为翻译和创作艺术的终极标准……他毫不理会那些读不懂他作品的庸众,乐于宰杀那些他不认同的文坛神牛。读者可以藉由这些火花四溅的文字,读懂纳博科夫,踏上他脑海中那座迷人、险峻而富于挑战的精神岛屿。
-
巴黎伦敦落魄记乔治·奥威尔 著,陈超 译《一九八四》与《动物农场》的作者、反乌托邦的先知乔治??奥威尔在他的一生中却始终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这一点或许会令不了解政治光谱变迁的当今读者有些困惑,但对于奥威尔来说,这却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巴黎伦敦落魄记》是奥威尔正式出版的第一部纪实性作品,讲述了奥威尔本人在巴黎和伦敦自愿走入贫民窟,体验社会最底层生活的真实经历。对英国殖民体制感到彻底厌恶绝望后,奥威尔的文学梦在几经挫折的情况下终于首度开花结果。巴黎和伦敦的经历可以看成是奥威尔为自己曾经为殖民体制服务的忏悔和救赎之旅。作为一名社会主义体制的忠实信徒,或许奥威尔刻意选择流浪和挨穷是对自己能否坚持贯彻社会主义理想的考验。巴黎和伦敦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最繁华之地,社会底层的贫穷和困顿却令人触目惊心。奥威尔“自甘沉沦”,与劳苦大众平等相待的真诚态度在英国左翼文学作家中实属另类,也正是这种精神,使《巴黎伦敦落魄记》成为一部揭露社会不公的经典纪实作品,时至今日依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