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
-
呼啸山庄(英)艾米莉·勃朗特在英国文学史上,《呼啸山庄》无疑是一本奇特的书。和那本充满热情、光彩和优雅爱情的《简爱》不同,《呼啸山庄》里更多的是仇恨,是阴冷、萧索、死亡和毁灭。艾米莉看待世界的眼光显然和姐姐不同,夏洛蒂以“爱”来交换“爱”,所以,尽管小说中也有苦难,也有眼泪,但是这眼泪是晶莹纯净的,透过泪水我们看到的是面对人生的坦然和忍耐,是海纳百川的平和与阴霾过后的阳光灿烂。而艾米莉却是以“恨”来表现“爱”。在短暂的有生之年饱受生活之苦的作者,没有正面表达自己的苦难体验,而是以想象的形式描绘出一个危机四伏、荆棘丛生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温情,没有理想,甚至没有安慰,有的只是无休无止的仇恨、痛苦和毁灭。《呼啸山庄》里,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委琐而痛苦的,都挣扎在荒野、暴雨与命运交织在一起的生存境遇中。那种弥漫在故事情节中的阴沉、恐怖常常给人以切肤之痛和窒息之感。然而,我们也时时经受着那笼罩在仇恨阴影里的灵魂悸动,体会着“恨之深”背后的“爱之切”。正如一些西方评论者而言,希刺克厉夫的反抗是颇有意味的。在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的关系中包含着人性中最本能的要素,这就是爱与恨的能量转化。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悲剧是社会性的,面对这样强大的习惯势力,个人常常是何等渺小而无奈。于是,希刺克厉夫所选择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反抗方式、复仇方式显得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他的命运也是值得同情的,尽管这样的方式带给他的只能是寂寞和空虚。不仅如此,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反抗还造就了两个光彩照人的文学形象。在艾米莉的笔下,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显然不仅仅预示着消极无奈。当小说的最后,凯瑟琳的孤魂与希刺克厉夫在旷野上散步的时候,很显然,他们的爱情已经战胜了世俗,战胜了死亡,跨越了时空。而这一切的艺术构划和安排,不能不说是作家心中爱的深沉流露。
-
复活列夫。托尔斯泰这部巨著的原文有四十多万字,它详细叙述了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的人性的复苏过程。尤其是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他的原型是托尔斯泰的一个朋友、检察官柯尼讲的一个真实故事:有位上流社会的青年,在他陪审的案件的被告人中发现被他诱奸过的姑娘,那姑娘已成妓女,被指控偷了嫖客的一百卢布,并被判以四个月的监禁。那青年良心发现,想方设法同女犯见面,并请求柯尼的帮助,表示愿意同女犯结婚以赎罪。不幸的是,那女犯因伤寒死于狱中。
-
汤姆·索亚历险记(美)马克.吐温关于《汤姆·索亚历险记》小说描写的是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的冒险经历。汤姆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但也有烦恼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又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关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小说通过描写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杰姆结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历险生活,讽刺宗教的虚伪愚昧,谴责黑奴制的罪恶,宣传不分种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的权利。这部小说和《汤姆·索亚历险记》不同,作者改用第一人称,即以哈克讲他的所见所闻,再用哈克的口吻对他的所见所闻发出天真而又世故的感叹和评议。值得一提的是,看这部作品时,还应该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南部是种植园主奴隶制,北部是资产阶级雇佣劳动制,这两种制度的矛盾引起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对立,并集中表现为支持和反对黑奴制这一问题上,并因此发生了内战,即“南北战争”。因此,在小说中,对黑奴杰姆,不同身份﹑不同地域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即使是哈克本人,对该不该让杰姆获得自由,其内心世界也是有着怀疑和斗争。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
-
悲惨世界(法)维克多·雨果贯穿雨果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以爱制“恶”,《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小说以拿破仑时代的一个穷苦工人冉阿让因为偷了一块面包,被捕判罪,出狱后却始终不容于社会,终于遭到法律的迫害构成主要线索与内容;又以芳汀、珂赛特等其他社会下层人物的不幸与苦难作为补充,广泛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资本主义制度下贫苦阶层的悲惨遭遇。作家在小说里倾注了他真诚的人道主义同惰,将主人公冉阿让塑造成一个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传奇性人物,赋予了他惊人的刚毅、非凡的体力、罕见的勇敢和机智,使他以近乎神奇的本领一次又一次战胜了对他的迫害;同时也集中表达了以仁慈博爱来杜绝罪恶、改造社会、拯救人类的人道主义理想。作家力图通过来里哀主教与后来的冉阿让来体现他的这一思想。米里哀是小说中一个理想的人道主义的形象,冉阿让后来也是大慈大悲的化身,他们身上无穷无尽的人道主义爱心,以及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义举,使他们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作家深信,严刑峻法不可能消除社会罪恶,唯有人道主义的感化力量才是改造人性与社会的手段,并在悲惨世界里创建了滨海蒙特勒伊这样一块穷人的福地、真正的“世外桃源”。小说对1832年巴黎共和党人起义中街垒战斗的出色描写与热情歌颂,则表明作家对民主革命寄予人道主义同情的一面。作家热情歌颁了安灼拉、马白夫等在战斗中视死如归、为革命献身的英雄。在他的笔下,疲惫不堪、衣衫褴褛、遍体创伤、为正义事业而斗争的人门,是一个伟大的整体与象征——人民的象征。正是这一个伟大的群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推动着法国社会向前发展。
-
初恋(俄)屠格涅夫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大多以爱情为题材,且往往以悲剧结局告示终。这看似一个千篇一律的俗套,其实不然,每当我们读罢一篇掩卷之时,总有一种深深的惆怅和淡淡的衰愁萦回心头,久久挥之不去,而对每篇的回味又是各各不同的。
-
刀锋(英)毛姆此书出版于1944年,是一部文学杰作。它是毛姆1940年到美国后写的第一部小说。这部书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而且书中的“我”就用了毛姆自己的真名实姓。它是以20世纪侨居英国的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写成的。小说重点写一个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拉里在飞行队里结识了一个好友——爱尔兰青年帕特西。帕特西是一个充满活力、技术高超的飞行员,在一次空中遭遇战中,他为了救助拉里而中弹牺牲。为此,拉里的精神受到了巨大震动,开始对人生感到迷们和不解,他弄不懂人生为什么会有恶和不幸。战争结束后,拉里没有像别人那样入大学深造,也没有去就业,而一心想探求人生的终极意义。为此,他先丢下未婚妻来到西方文化之都巴黎,两年以后,他又与未婚妻伊莎贝儿解除了婚约,开始从巴黎出发周游世界各地。后来到了印度,在那里,他和宗教界人士进行了接触并和一位得道隐士共同生活了两年,通过研读《奥义书》,接受了吠陀经哲学。最后,终于了悟人生。他将自己的一点薄产分散给亲友,只身返回美国,当一个自食其力的出租汽车司机,永远隐身于纽约喧嚣激荡的人海之中。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满怀敬意的笔触描绘了拉里探求人生意义的历程,深刻地反映了大战之后整个欧洲精神的空虚。小说通过拉里在西方徘徊无路,最后被迫去东方“取经”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一次大战和1929年经济大萧条后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和文化没落,并表现了作者企图从东方文化中获取新鲜血液来挽救其生命的愿望。小说围绕着主人公拉里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为读者展示了两次大战之间那个特定时期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表现了自己极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尽管作者在本书开头声称,他几乎没有什么故事可述,但他还是凭借其高超的叙事技巧,牢牢地抓住了读者。作者本人在书中担当了一个重要角色,他既是故事的参与者,也是故事的旁观者和见证人。整个故事乍看起来似乎不太连贯,但实际上,由于作者的出场,巧妙地使其连接起来,并显得曲折有致。诚如作者在小说中所说,他写这本书并不想阐述吠陀经哲学,他无意向读者推荐吠陀经哲学,也不想让人人都学拉里。他只是借助自己书中的人物,真实地反映那个时代,为那个时代存照。
-
简·爱夏洛蒂.勃朗特简·爱自幼失去父母,苦难的生活使她的性格变得内向而刚强。在索菲德庄园任家庭教师时,和主人罗彻斯特产生了爱情。罗彻斯特古怪的性格与索菲德庄园的一个个神秘之夜使简·爱困惑不解,直到举行婚礼时,谜底才被揭开。原来罗彻斯特是有妻子的,她是一个患有遗传精神病的女人,一直被关在阁楼里。绝望的简·爱离开了索菲德庄园,但她心里仍然爱着罗彻斯特,罗彻斯特也在四处寻找她。一番周折后,当她重新回到索菲德时,这里已经是一片废墟。伤口以抒情而又感伤的笔调叙述了一个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刚一发表便轰动世界。 本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很多都是她早已经从生活中经历过或者是熟悉的。甚至发疯的妻子这一段故事也是她在伍勒小姐的学校里听过的。出版商怀着惊喜的心情接受了这部小说,审稿人通宵不眠审读稿件。本书写作反映了当时英国妇女的悲惨处境,也反映了妇女摆脱男子的压迫和歧视的要求,这在英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创举,这也正是它的出现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那样强烈反映的重要原因。
-
简·爱(英)夏洛蒂·勃朗特《简·爱》是19世纪英国最出色的小说,它通过简·爱本人短短二十年人生经历的描述,来展示当时社会的政治风貌和地位差异所带来的不平等。成为传世的名作。《简·爱》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领略到那个时代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的社会风貌,感受到主人公简·爱——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但社会地位卑微的女子的思索和抗争,并通过简·爱曲折丰富的情感经历,体味简·爱对爱情、友情以及自由、平等。财富等的理解和实践。简,一个出身家微、相貌平平的家庭女教师,何以会吸引住财智双全的罗切斯特,并叫他爱得那样刻骨铭心?她依靠的是她不凡的气质和聪慧的头脑,尤其是她高尚的品性!她对罗切斯特真切、深挚的爱,并不完全是自私的,当她知道了罗切斯特的妻子还活着后,就毅然离开了他!正是源于她对这份爱的深挚与执著,她才不愿让这份至纯至圣之爱被任何阴影所笼罩。她默默忍受所有的伤痛,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在她看来,没有爱情的婚姻不仅是可怕的,而且也是可鄙的,无论它披着多么崇高的外衣。当然,简在人生关口所做的抉择,取决于她的个性。作者在简柔弱文雅的外表下安上了一颗勇敢的心,不仅使她敢于反抗表哥的暴力欺辱,且能自尊而自信地面对来自上层社会的压力(如在桑菲尔德的贵族宾客面前),坚韧不屈地抵制以宗教作掩饰的灵魂桎梏——虽然作者是通过所谓的“超自然力”来让简挣脱这一桎梏的,但在当时的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里,这一思想和行为已经够离经叛道了。可以说,作者在小说中不仅为纯洁的爱情唱响了最美的赞歌,对阶层观念、平等意识等作了大胆的新解,且对当时的宗教思想也作出了反叛的注释。马克思将《简·爱》作者与狄更斯、萨克雷列在一起给予高度评价,称他们“向世界揭示了政治的和社会的真理”。这也正是《简·爱》高过一般爱情小说并能流芳百世的原因所在。
-
三个火枪手(法)大仲马大仲马有句名言:“历史是什么?是我用来挂小说的钉子。”《三个火枪手》正是挂在1625年到1628年这段法国历史的钉子上的一部优秀小说。当时,以天主教为主的法国开始了宗教改革,由此,新教势力日益强大,并占据了不少城市,形成国中有国的局面。为了法国的统一和政权的巩固,1625年,红衣主教亲自指挥军队攻下了新教的最后一个堡垒——拉罗舍尔城,从此剥夺了新教的政治特权。这段历史是当时法国重大的政治事件,小说以它为背景,自然会引起读者的极大兴趣。但是,作品却不拘泥于历史,把历史中出现的事件和人物加以升华,演化成了一部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文学巨著。本书的主人公达尔大尼央和一些主要人物都有原型。有一个小说家叫库蒂兹,曾出版过《国王第一火枪队副队长达尔大尼央先生回忆录》,作品中的达尔大尼央、特雷维尔、博纳希厄太太、米莱狄和三个火枪手的名字,都和《三个火枪手》中的主人公的名字一模一样,只不过他们的身世和故事有所不同。因此,严格说,《三个火枪手》实际上是一部经改写的小说,但是,它凝聚了作者的智慧和才华,无论从内容还是艺术上都大大地胜过了原作。由于《三个火枪手》是作者应报社所写的连载小说,因此,它的显著特点是:开门见山,情节生动,对话有趣,而且每段都留下一个悬念,以引起读者欲罢不能的阅读兴趣。大仲马不愧是大手笔,他把许多既有密切联系而又独立成章的小故事编织在一起,如白金汉和王后的爱情、阿多斯的不幸婚姻、费尔顿的受骗上当、达尔大尼央和米莱狄的纠葛……使它们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惊心动魄的事件。《三个火枪手》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它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达尔大尼央的机智勇敢、重朋友之情,阿多斯的处事老练、嫉恶如仇,波尔朵斯的粗鲁莽撞、爱慕虚荣,阿拉密斯的举止文雅、灵活善变,米莱狄的年轻美貌、心狠手辣,红衣主教的深不可测、阴险奸诈,博纳希厄太太的纯真善良以及她丈夫的愚昧可笑的性格都活生生地跃然于纸上,表现得恰到好处,淋漓尽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作品虽然属通俗小说,但是,文字相当讲究,华丽而不艰涩,风趣而不粗俗。作品从不同角度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揭露了统治阶级人物之间的伪善关系,也是它至今仍有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
百万英镑(美)马克.吐温马克·吐温的小说明显带有搞笑味道,或者按正规说法应该叫幽默。照他自己说来,幽默故事是地道的美国货色,而其他那些搞笑故事,则有英国式的滑稽和法国式的诙谐。值得注意的是,他还进而指出:幽默故事的效果取决于叙述方式,而别外两种则靠故事本身的内容。不管他这种分类是否很有道理,但无疑提示了现代叙事学的核心问题即叙述话语的重要性。就凭这一点,你也该相信,吐温的搞笑意识绝对具有一种前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