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
-
斯佳丽(美)亚历山德拉·里普利(Alexandra Ripley)著;尚逸文译暂缺简介...
-
蝴蝶梦(英)DaphneduMaurier著;王家湘评注暂缺简介...
-
呼啸山庄勃朗特,Bronte著;刘维成译1847年,勃朗特姐妹夏洛特(1816——1855)和艾米莉分别出版了不同寻常的小说《简·爱》和《呼啸山庄》。亲姐妹的两部杰作问世后命运不大相同,《简·爱》立即受到热烈欢迎,而《呼啸山庄》从一开始便遭到了评论界的非难。有个评论家嘲弄道:“这部恐怖、可怕、令人作哎的小说应该易名为《枯萎山庄》(WitheringHeights)才对”。但是随着岁月的推移,小说越来越显现出自己的光彩,小说作者的名声也与日俱增。有人认为《呼啸山庄》是一部足以和莎士比亚的伟大戏剧前后辉映的杰作,就像留在“蒙娜·丽莎”嘴角上的神秘微笑一样,小说也有着一种永久的艺术魅力。人们对于小说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乃至在西方一度出现了“艾米莉热”。弃儿希思克利夫被呼啸山庄的庄园主恩萧收养。他自幼与恩萧的女儿凯瑟琳情投意合从而产生了爱情,但地位悬殊,不能结合。希思克利夫发现凯瑟琳有虚荣心,想嫁给画眉田庄的林顿少爷时,遂悄然出走,不知去向。数年后希思克利夫返回呼啸山庄,这时凯瑟琳已和林顿结婚,于是开始对曾经虐待过他的小恩萧和夺走他所爱的凯瑟琳的林顿两家进行报复。但两人旧情难忘,凯瑟琳在极大的悲痛中因早产而死去。希思克利夫虽然最后做了两家庄园的主人,由于对凯瑟琳怀念不已,加上自己的“顿悟”,也神秘地死去了。小说家用一个艺术家锐利、敏感的目光,超越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超乎一般世俗观念,而深入探索她所最为关心的“人性”。可以说,人性的探索是贯串全书的一条主线。小说从一开始向人们展现了一场荒诞、可怕的恶梦,人性的冻结。接着,通过对过去30多年往事的倒叙向人们追求了人性堕落的全过程。最后,通过对两家第二代人的和好描写,给予人们以启示:人性开始复苏,希望在人间。无论是冷酷的恨也好,“超人的爱”也好,都不能排斥否定“人间的爱”。在这现实的世界中,天长地久的毕竟是“人间的爱”。此书是简写本,但保留了原著的风格。译文语言流畅,译法灵活,但又忠实原文。阅读中文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原文,学习英文。
-
茶花女(法)小仲马(Alexandre Dumas fils)著;郑克鲁译一段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发生在法国巴黎的繁华世界中,谁说世间上的风尘女子没有真感情?只不过社会已把她定位在「浪荡」、「薄情」、「人尽可夫」之上了,尽管她牺牲一切只为了「爱人」,但临死,却只落得孤独落魄了此残生,只留给了她所爱的人一世的悔恨与回忆了。「茶花女」是小仲马享誉世界的名作,与莎翁「罗密欧与朱丽叶」、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并称为世界三大爱情悲剧杰作。书中描叙名妓玛格丽特和纯情青年阿尔芒缠绵悱恻、缱绻动人的悲恋,不知使多少男女为之落泪。从推出之後即广受世界读者的欢迎,不断改编为舞台剧、电影电视、歌剧,无论通过何种形式演出,所到之处,无不风靡。其感人心弦,於此可见一斑。「茶花女」刻画男女之情其意蕴逾越肉体、情欲而进入灵界,这是此书超凡入圣的主要因素。王尔德说:「对於美丽的身体,有的是快乐,对於美丽的灵魂,却只有痛苦。」欲窥此中真谛,请读这本使天下有情人同声一哭的爱情小说「茶花女」!
-
茶花女(法)小仲马(Alexandre Dumas fils)著;郑克鲁译小仲马在《茶花女》里,以细腻的笔触、深情的语言,抒写了作为一个人的妓女的思想和感情,希望和绝望。书中写巴黎名妓玛格丽特被并不富裕的阿尔芒诚挚的爱情所征服,双双坠入情网,正当这对热恋中的情人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时,阿尔芒的父亲暗中迫使玛格丽特离开了阿尔芒。阿尔芒不明真相,认为玛格丽特有意抛弃他,便不择手段,寻找一切机会报复她。玛格丽特忍辱负重,在疾病和悲痛的双重折磨下,含恨而逝。她的临终日记才使阿尔芒明白她为爱作出了怎样的牺牲。
-
好兵帅克(捷克)雅·哈谢克(Jaroslav Hasek)著;萧乾译《好兵帅克》也可以说是一部历史小说,因为它从内部描写了欧洲近代史上一个最古老的王朝——奥匈帝国崩溃的过程。作品几乎是严格按照第一次世界大战编年顺序写的,从第二卷(帅克入伍后由布拉格开拔前方)起,战局、事件、路线,都与当年的奥匈军队作战史基本吻合,甚至帅克所在的联队番号以及作品中有些人物(卢卡施、万尼克、杜布等)也不是虚构的。然而此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如何忠于史实,而在于作者哈谢克以卓绝的漫画式手法,准确、深刻地剖析了奥匈帝国的政府、军队、法院、警察机关以至医院、教会的反动而又虚弱的本质。通过手里拿着“叛国者”帽子到处寻找拘捕对象的特务布里契奈德,以及那草菅人命的军医,我们可以看到奥匈帝国是怎样一座黑暗、残暴的监狱。为了揭露所谓“神职人员”这种寄生虫,作者在卡兹和拉辛两个神甫的形象上着了浓重的笔墨。这个帝国的一切残酷、肮脏、荒谬与丑恶,都没能逃脱哈谢克那支锋利、辛辣的笔,他无情地揭露了这个庞大帝国所加于捷克民族的种种灾难,并塑造出帅克这个平凡而又极富于机智的不朽形象。当然,这部小说暴露得最彻底、抨击得最有力的还是奥匈帝国所炫耀的军队。反动统治者为了驱使人民替他们那腐朽政权去当炮灰,不得不制造一些虚伪的“军人荣誉感”,鼓吹“忠君爱国”的黩武思想,用宗教麻醉、政治欺骗以及特务和集中营等强制手段,硬把包括老弱病残在内的人们推上火线。作者形象地描写了那个军队中主权式的官兵关系和掠夺者与被掠夺者之间的军民关系,揭示出临阵拼凑起来的“友”军之间互相倾轧,以至职业军官对后备军官和自愿军官的轻蔑。这样的军队既谈不上效率、纪律,更没有“士气”可言。军官们以彼此贻误对方的公事来报私仇,士兵比赛着怠工;列车开走了,军官还躲在车站后面同妓女讲着价钱。这样的军队对“自己人”是那样残酷,对待俘虏和敌方老百姓更不如禽兽。《好兵帅克》这部小说的力量就在于:它以生动有力、令人笑破肚皮的情节,富于说服力地告诉我们:一个不义的军队,无论它在数量上如何庞大,到头来只能失败,灭亡。
-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苏联)高尔基 著;刘辽逸、楼适夷、陆风 译《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它是高尔基根据自己的生活道路,和俄罗斯19世纪70~80年代的社会生活所描绘的一幅多彩的历史画卷,是一部卓越的艺术珍品。作品中的主人公阿廖沙不仅是高尔基早年生活的写照,同时也是俄国劳动人民经过艰苦复杂的磨炼后走向新生活道路的具有概括性意义的艺术典型。《童年》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在人问》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阿廖沙11岁时,母亲又不幸去世,外祖父也破了产,他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杂工,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五年后,阿廖沙怀着进大学的希望准备到喀山去。《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作品讲述了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生活。16岁那年,他背井离乡,到喀山去上大学。梦想破灭后,他否得不为生存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同流、浪汉接触,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识分子交往,进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这所大学里,他经历了精神发展的复杂道路,经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验,对人生的意义、对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
十日谈(意)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著;王永年译作家生活的年代正值西方资产阶级兴起时期。当时意大利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城邦,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但因处于地中海和其他海上交通要冲,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航海、贸易、工商、金融、银行各业发展迅速,北部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等城市经济尤为发达,居欧洲之冠。
-
十日谈(意)乔凡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著;王永年译《十日谈》里的人物林林总总,情节多姿多彩,便贯穿全书的是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核心的人文主义的思想,文艺复兴是十三至十六世纪欧洲希腊、罗马古黄文艺和学术的复兴运动,是欧洲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反封建,反教会神权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文艺复兴以前的一千多年中,基督教文化在欧洲占统治地位,对它称之为“异教”文化的古典文化进行残酷的摧残。古典文化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和现世主义,主张人是一切事物的权衡,现世的幸福生活是“至善”;基督教文化的基本内容则是神权中心和来世天国,主张人在尘世应禁欲苦行。
-
十日谈(意)薄迦丘(G.Boccaccio)著;钱鸿嘉等译据意大利Garzanti出版社1980年8月版译出。